2025年,“日照东方”管乐嘉年华暨“中华怀”中国第十八届优秀管乐团队展演在山东日照市举办,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金帆管乐团应邀参加,我孙子在金帆管乐团属长号声部。这次展演五一小学荣获“示范乐团”称号,5月2号晚凯旋归来。5月3日为了放松放松他这几天参演的紧张状态,我们帶她来到石景山区的驼铃古道一一模式口。
模式口,原名“磨石口”,始于西周,闻名于明清,以盛产青石磨刀石而得名。据明代清平伯墓志铭记载,明宣德八年(1433年)即有“磨石口”推算,该村开采加工磨刀石约600年历史。磨刀石产地在村西山坡上,村子的后山上至今还留存着大片古代石塘的遗迹。磨刀石分粗细两种,黄褐色磨刀石为黏土砂岩,粒大浆粗,宜粗磨刀具。墨绿色磨刀石为油母页岩,粒小浆细,宜对刀具进行细磨。新中国成立后,磨刀石开采加工业成为模式口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之一,如今为保护环境而停产多年。
1922年京师华商电灯有限公司在此兴建发电厂,磨石口村遂成为北平效区最先使用电灯之村镇,1923年,时任宛平县县长汤小秋获悉村民生活由此得到改善,欣然同意将村名改为“模式口”,成为诸村之模式。
模式口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石景山区中部,方圆0.39平方公里,大街全长1500米,呈九曲龙形传统风水格局,是过去商旅往来的繁盛通衢,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璀璨明珠,是石景山巨历史文化风貌的展示窗口。
街区内现存众多历史遗迹、文化瑰宝、古民居和院落。拥有国家级文得单位2处(法海寺、承恩寺),市级文保单位2处(石景山区石刻博物馆<田义墓>、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区级文保单位3处,普查登记文物12处,北京市历史建筑8处。
走进模式口大街,看到的就是第一过街楼,仿原始楼制作,旁边立有牌匾介绍过街楼的历史。模式口大街上的过街楼,是驼铃古道标志性的历史遗迹之一。大街曾建有4座过街楼,由青砖与石块垒砌而成。现东口第一过街楼位于“京西古道”石碑附近,曾是模式口大街过街楼中最壮观的一个,现已完全灭失,现在模样是仿古制品。其余3座留有部分基座,被列为石景山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的承恩寺,位于大街东部,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建成于正八年(1513年),距今已500多年。这是一座以神秘闻名于世的明代寺庙,此庙自古便有“三不”之说,即“不开庙门、不受香火、不设道场”。寺院占地约1.9万平方米,寺之中轴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四进院落,呈回字形布局,在寺院中极为罕见。大殿两侧配殿、厢房数十间。明武宗朱厚照亲赐“敕赐承恩寺”匾额。
承恩寺还有“五绝”。一绝是皇室题材壁画;二绝是寺院四角建有碉楼;三绝是上了房的钟鼓楼;四绝是极为罕见的人字柏;五绝是山门殿外有上马石。
上马石,寓意官运享通,在古代通常是身份的体现。承恩寺门前的上马石有两方,东西分立。底层四周边框有祥云纹饰,寓意“锦绣前程”、“马上前程”。
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原“北京燕京八绝艺术馆”),位于承恩寺内,展厅面积约1000平方米。收藏展示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景泰蓝、牙雕、玉雕、雕漆、京绣、宫毯在内的燕京八绝工艺作品以及古代木雕、根雕、石雕等工艺藏品数百件(套)。是北京市第一家将展示宫廷艺术和体验宫廷技术相融合的非遗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由近百位工美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历时十年携手打造的匠心博物馆。
在模式口村北的蟠龙山上,立有一块纪念碑。此碑为纪念京兆尹刘梦庚于1924年植树节(清明节)率众在蟠龙山植树而建。碑呈方尖碑形状,青石材质,高约1.8米。正面镌“辑威将军京兆尹刘梦庚植”,背面刻“中华民国十三年植树节”。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植树节纪念碑。绿柱红瓦的钢结构碑亭为近年新建。
驼铃古道也称为京西古商道,历史悠久,为中国十大古道之一,是连接北京与冀晋蒙等地至关重要的商路。模式口作为京西古道上的首驿,古为京西重镇。
驼铃古道的作用就是将北京西部地区所产的煤炭运往京城。到了元、明、清时期,随着京城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对煤炭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京西古商道得到了迅速发展,商贸活动最活跃时,每天有几千匹骆驼、骡马途经石景山地区,在京西古商道上往来行走。
明代《宛署杂记》卷五《街道篇》详细记载了京西古商道运送煤炭进京的线路:路线起点为门头沟区三家店,途经石景山区的五里坨、高井村、模式口等村落。向东再行八里到海淀区田村、八里庄 ,一直东行至北京内城西侧的阜成门下。
在永定河引水渠模式口段北岸,坐落着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该馆是中国乃至亚洲唯一的一座建立在第四纪冰川遗迹上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占地面积约63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拥有11个展厅,展陈内容为冰川知识、地质岩石、古生物、地球环保等科普介绍。
末代皇帝溥仪(1906年2月7月一1967年10月17日),曾在模式口村居住过,1959年特赦回京之后,他曾在西山林场劳动过一段时间,当年的住所就在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东的一间没有门牌的小屋。在这个小屋里,溥仪落笔开写《我的前半生》。
模式口村原有多口水井,村西头水质稍涩,村东头水质稍咸,唯有龙王庙水井水质清甜,至今此井仍能供水。据闻每当村民从龙王庙挑水回家,沿途邻居们都会舀上一瓢,到家时一担水就只剩下半担,可心里是热乎乎的。这就是模式口村街坊邻居和睦融合的真实写照。
在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件金漆镶嵌《九龙壁》,该作品整体造型仿传统建筑九龙壁样式。壁身以丰富的金漆镶嵌工艺打造,九条龙姿态各异或昂首奔腾,或盘旋戏珠,色彩绚丽,与周围的云纹、水浪纹相五映衬。顶部为传统屋檐造型,细节精巧。底部是雕刻精美的木质底座,整件作品工艺精湛,气势恢宏,尽显皇家威严与传统工艺之美。
位于模式口大街30号侧墙(第二过街楼遗址),有“月色驼铃”环境提升夜景投影。该景观运用现代声光投影的方式,在夜间“重现”驼队满载货物穿越过街楼的场景。“风色驼铃”将月光映照下神秘驼队徐徐前行的动态影象投影在过街楼古老的墙面上,伴随悠悠的驼铃声由远而近、又慢慢的消失于街景之中。通过虚实掩映的叙事性演绎,完成了一次对过街楼的“唤醒”和穿越时空的对话。
驼铃古道一一模式口:融皇家历史建筑之美,汇燕京八绝技艺之魂,展文物活化利用之巧,赏非遗活态传承之景,西山华彩、匠心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