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无愧“娘的心

作者:石启山

领袖无愧“娘的心

亲爱的同学们:

母亲是我们孩时第一任老师。“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自古以来,母爱的伟大广为人称颂。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人民领袖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五岁,也像你们这么大年纪来到陕北梁家河,成为一名知青,从此和家人天南地北相隔七年之久。

母亲亲自为习总书记缝制了一个针线包,并在上面绣了三个红色大字“娘的心”。七年的知青岁月,习近平把“娘的心”这只针线包珍藏在身边,它伴随着习总书记在艰苦生活中磨练成长。多年来,她谨记母亲教诲,夙夜在公、勤勉工作、自行修身、正己正人,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坚守初心,为国为民,行最大的孝,无愧“娘的心”。

无愧“娘的心”——自找苦吃。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插队期间,黄土高坡住窑洞,必须要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梁家河大冬天到粪池里起粪,他干得最多,建沼气池,粪便溅他一脸,他一擦了之。“娘的心”鼓励他,只有过了劳动关,树立“自找苦吃”的想法才能砥砺思想,才能靠近群众,才能让老百姓更加信赖你。

1975年7月,时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出席延安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青识青年农业学大寨先进代表大会主要事迹一栏表述,刻苦学习,进步很过,常年出勤劳动200天,去年达300天,一个好青年的形象跃然纸上。

无愧娘的心”——苦心读书。习近平在自述心得中说到: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他求知若渴,在农村插队、上山放羊,把羊拴在山岗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休息一会儿,他就要拿出新华字典,查一个字的多种含义。有一本书是歌德写的《浮士德》,是从30里外一个北京下乡知青借的,读过还爱不释手,人家还得专门走30里路来取这本书。他曾说:没有知识的青春是苍白的,没有书籍的青春是贫瘠的。同学们,读书可以明理、读书可以益智、读书可以修身。我们每个同学的父母,哪一个的心情不是让儿女们好好读书,长大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呢?习近平总书记把“娘的心”时刻铭记,他的刻苦读书是我们的榜样和楷模。

无愧“娘的心”——竭心为民。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落户期间,“娘的心”针线包曾伴随他七年。他也曾立下格言:老实做人、扎实做事;不事张扬、只求实绩;勿忘人民、甘作奉献;鞠躬尽瘁、奋发有为。他时刻以“娘的心”警示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情怀,至浓至深。“我将负我,不负人民”的铿锵誓言,正是对“娘的心”的最好诠释!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了105次。人民——无疑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坚持人民至上的最高宗旨。日月经天,山河巨变,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各位同学,“娘的心”的针线包习主席把它留在了梁家河,留在了魂牵梦绕的人民群众中。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同学们,让我们永远铭记习近平“娘的心”针线包的故事,激励我们历练成长!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