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京城段之六

作者:顾遵亚

京杭大运河京城段之六
2025年1月3日在金锭桥向南进入北海,游览完团城就回家了,没有返回万宁桥。1月4日上午我和老伴又重新来到万宁桥。

万宁桥位于地安门外大街中部,什刹海东岸,南北跨越于玉河水道之上。万宁桥的位置是双遗交汇处(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遗产点,大运河世界遗产在北京古都中心的重要遗产点),同时也是北京城“双龙脉”的聚焦点(水龙脉和土龙脉)。桥体为单拱石桥,由桥体、燕翅、镇水鲁、澄清上闸遗址构成。万宁桥始建于元代,是北京中轴线上最为古老的桥粱,被称为“中轴线上第一桥”,其位置及承担的交通功能历经7个多世纪始终未变,为元代以来北京中轴线的叠压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实证。

澄清上闸(还有中闸、下闸)是元朝著名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为调节积水潭水位,滿足漕船航运需要而建造的重要水工建筑物。水闸初名海子闸,元代元贞元年(1295)元世祖忽必烈赐名“澄清闸”。闸原为木质结构,元代至顺元年(1330)改用石材重建,并与东侧万宁桥连为体,成为积水潭东岸、通惠河起点处重要水上交通枢纽。历经数百年,目前仍保存有闸槽、绞关石等原有建筑构件的旧物体。

京杭大运河京城段之六

万宁桥又称海子挢,同时因地近地安门(明为北安门,俗称后门)亦称后门桥。桥两侧堤岸雕有镇水兽,是珍贵的石刻艺术品。现在澄清上闸与万宁桥,是大运河遗产见证之一,成为研究北京漕运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

自万宁桥澄清上闸东侧起,叫玉河,玉河是元代通惠河在大都城的一部分,什刹海至前三门的河段,也被称为“御河”,属于京杭大运河一段,玉河主要用于漕运。元代称通惠河,明代以后改称玉河,明代以后,漕运逐渐衰败,玉河就作为一条内河长流在京城。1956年玉河全部改成了暗渠,玉河就此消失,2006年“北京玉河历史文化恢复工程”启动,恢复了七百年前的古玉河道480多米。

玉河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起着通漕至北京城区终点码头积水潭的作用。沿途经帽儿胡同、东不压桥胡同西侧、北河胡同,沿东皇城根一线至正义路,出东便门与朝阳区故道衔接,全长近8公里。其中经考在发掘面世的部分全长约1.1公里,分为南北两区。北区自澄清上闸东侧、至东不压桥,南区自东板桥街北口至北河胡同东口。主要保存明清两代堤岸及河道、码头、雁翘、排水道、镇水兽石雕、玉河庵、。东不压桥遗址、澄清中闸和澄清下闸遗址等。是大运河重要人类遗产的最好见证。
自万宁桥顺着恢复的玉河岸边向前走,走到东不压桥,水系被截断,桥南是玉河的故道遗址,没有水,青砖铺底,经打听几位年长的老人,下面是不是还有暗渠,他们都说不知道,遗扯内还设有几处标志,分别记载了遗址变化的碑文说明。一块是:李公德正碑,发掘于后门桥附近,碑通高2.08米,碑首高0.82米,宽0.86米,浮雕为四条前后左右对称的蟠龙,正面篆刻“李公德政之碑”,两竖行共六字,阴刻,碑身高1.26米,宽0.8米,厚0.26米,碑文计二十五纵行,七百余字,隶属印刻,现已风化脱落看不清楚。另一块是澄清中闸(东不压桥),澄清中闸是漕船行至运河终点码头什刹海的必经之路,为通惠河北段河道上的重要水工设施。随着明皇城墙外扩,玉河故道失去行船功能,澄清中闸被废弃不用,现仅存闸口遗迹。

京杭大运河京城段之六

澄清中闸南部为东不压桥,东不压桥始建于元代,现为遗址状态,东不压桥整体呈西南、东北向,中间窄,两头宽,桥侧面呈弧形。桥两侧的引桥保存相对完整,清理出的桥面石以黄白色花岗岩与豆青石相同。

2007年~2008年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出澄清上闸至澄清中闸段明代东提和清代东提之间的河道与堤岸,并对遗址进行了加固。

东不压桥,明代《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称“布粮桥”。桥址与历史上的西压桥对称,明代扩建皇城,北墙压在西压桥上,故称“压”,东不压桥与皇城有一定距离,故称“不压”,总长推测约47.1米。1955年河道改为暗沟,桥上部被拆除,桥拱埋入地下,今桥南侧部分压于地安门东大街人行道下。

在东不压桥胡同南口西侧,是玉河庵,又称御河庵,俗称姑子庵,玉河庵山门遗址附近岀土的玉河庵碑,已残,碑文看不清楚,残高0.8米,宽0.6米,厚0.25米,碑首长0.65米,浮雕四条蟠龙,阳面篆刻“玉河庵碑”,阴面篆刻“万古留名”。是北京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河庵是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附属遗址,见证了大运河动态发展的过程。玉河庵不仅是研究北京历史水系规模,流向变迁的重要实证,也是京杭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河庵的西墙紧沿清代玉河东岸修建,说明其修建时间在清代大规模整修玉河堤岸之后。玉河庵的建造年代至少可追溯至清康熙朝,雍正年间的庙册记载其为“玉和庵”,乾隆年间则明确为尼僧庙,由尼姑主持。在20世纪50年代,仍存有佛像、香炉、匾额等法物。现在山门己拆除,配殿的改建,佛像等法物踪迹全无。

玉河故道遗址紧接着地安门东大街,并有一涵洞通过地安门东大街,无水流现象,走到路对面一看,也没有水,就顺着故道继续向前走,在走到4号桥和5号桥之间,岸边有一幅约170米的巨幅长卷壁画。长卷的简介题为《京杭大运河风物图》,背景是依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为主题。设计师和艺术家根据大运河从开凿到现在己有2500多年的历史并使用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为依据。从2015年初,随着玉河南区考古发掘逐渐完成,玉河南区河道景观恢复整治工程也逐渐展开。前后历时数月,定名为《京杭大运河风物图》,根据图稿进行泥塑、翻模、脱蜡、焙烧、铜铸、清砂、拼接、打磨、上油封蜡等诸多工艺,于2016年7月完工。这幅长卷通过物联网无线传感和图像识别技术,全媒体展示了“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根据大运河的走向,刻画了沿河城市的风光及历史文化,遗存景点的人文、历史、风貌及周边的景况,北京段有白浮泉,八里桥、通州燃灯塔等。

京杭大运河京城段之六

向前走到澄清下闸遗址。下闸位于北河胡同东口,1956年前后,部分河道被改为暗沟,澄清下闸被填埋。2014年,玉河古河道二期保护工程启动,澄清下闸遗址被发现。经2016年考古发掘面世,主要保存闸口、闸墙、闸槽石、河底石等构件。2018年澄清下闸遗址展示区建筑完成。

在澄清下闸遗址周边未发现有河流的遗迹。顺着道路向前走了大约有100米,发现了皇城根遗址公园,走进公园,东边有一堵红墙,原以为就是一堵墙,走近一看,红墙的北端有残垣断壁的截面。墙体是用明城砖砌筑,抹麻刀灰,涂红土,顶覆黄琉璃瓦,墙高约6米,墙基厚约3米,顶厚约1.7米。

皇城根的意思是北京紫禁城(故宫)外围区域的统称,是紫禁城与北京内外城的过渡带,历史上承担皇家护卫、苑囿、祭祀及生活保障功能,属于“民不得出入”的禁垣。其名称承载了元、明、清三朝的政治变迁与城市格局演变。

皇城根遗址公园建于2005年,属三类公园,公园南起大甜水井胡同,北至地安门东大街,长约3公里,宽约30米,公园总面积约为9公顷。

在公园休息一会,老伴说:澄清下闸遗址象是终点了,下步该怎么走,才能和通惠河连接上。我说:今天走到这就结束了吧,不再往前走了。回家以后我再查查地图,实在不行我们就去高碑店,顺着通惠河往上游走。

(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