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日,我们又乘车来到积水潭桥东站,下车后没有急于进入西海,而是去了新海苑小区,这次去小区的路线熟了,不向昨天走了冤枉路。
在小区的南侧,冰窑口胡同8号院,发现转河入北护城河,在北护城河对面有一个洞口,象是一条通过北二环公路的暗河。观察对面就是西海,我和老伴经过反复分析,确定这个洞口就是流水西海的水系。
我们绕过积水潭桥,从汇通祠进入西海,在郭守敬纪念馆周周看见几个洞口都没有水。向东寻找,没走多远,在正对着冰窑口胡同8号院的方向,有一约五米宽的洞口,洞口上方横写着“連海水門”四个字,洞口四周挂滿爬墙虎,洞口的水深约有2米多,水流很急,有漩涡,清清河水由此注入西海。
在西城区东部,有六个相互连通的湖泊,组成的内城庞大水系,称为六海。六海又分为后三海、前三海。
后三海是:西海、后海、前海,北京旅游界又统称后三海为什刹海。
前三海是:北海、中海、南海。
六海原是古永定河(高粱河)故道的洼地,后因潴水而形成湖泊,金代称白莲潭。
元世祖忽必烈时期,郭守敬主持新河工程,引白浮泉、玉泉诸水注于积水潭。元代的积水潭不但涵盖今日的后三海,且水深面广,东西宽达二里,东南面与太液池(金之北海和中海,当时尚无南海)相连,呈现“汪洋如海”、“水天一色”的景象。那时京杭大运河南来的粮船,可经北运河、通惠河驶进元大都的积水潭。积水潭遂成为漕运终点码头,呈现出一派航运繁忙,“舳舻蔽水”的兴旺景象。
明代前期因北京城池的改造,城内部分河道被围入皇城之内,漕运船只不再进城,加之水源减少,积水潭水面缩减,湖泊的名称也发生了改变。今日的西海当时仍称积水潭,今日的后海和前海当时统称什刹海。太液池南部增辟了南海,明代后期,太液池始按地域分称北海、中海、南海。
清代,前三海分别称北海、中海、南海,后三海分别称为积水潭(即今日的西海)、什刹海(即今日的后海)、前海。
六海两岸名胜古迹众多,北海公园和什刹海景区已成为北京的重要景点。
我们沿着西海的左岸向前走,走到德胜桥,德胜桥是西海和后海的分界桥,德胜桥位于德胜门内大街,此桥建于明代。现存的德胜桥为单孔,砖砌石拱,长18米,宽11米,东西两侧各有望柱6根,高的1.2米,方形。栏板5块,高1米,宽3.1米。2007年拓宽德胜门内大街,重新修复德胜门桥,并在其东边建一座新桥。
德胜桥北边,西海东沿11号,是真武庙,一座小型的道观。始建年代不祥,明朝时期重建,被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真武庙坐北朝南,建有山门、正殿和东配殿。现为民居,暂不对外开放。
过了德胜桥就是后海,后海是北京最理想的天然冰场之一,承载了数代北京人的美好记忆。每年的冬季在冰封后,滑冰爱好者,来这里练习滑冰,并举办滑冰比赛。我们这次来到后海,看到海面上已布置了比赛的标志。虽己结冰可能是由于冰结的不厚,达不到承受压力,没有使用。
前海和后海的分界处,是一座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其名就是银锭桥。银锭桥的形状,桥身从高点俯瞰形似一枚银锭,因此而得名。
银锭桥的建造年代尚无定论,一种说法是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一1449),另一种说法可能更早。
明清时期,银锭桥成为什刹海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文化地标。1984年和1990年,银锭桥经历了两次重建,桥体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浇筑,桥面、栏板和望柱采用汉白玉石,桥身加长至8.3米,桥面加宽至7.9米。
银锭桥是燕京八景之一,吸引无数文人墨客的赞誉。银锭桥还有三绝景观,令人叹为观止。首先是,站在桥上远眺西山,层峦叠翠的山景尽的眼底,让人心旷神怡。其次是,桥畔的荷花池在睛朗的日子里,碧波荡漾,红荷映日,美不胜收。最后是,桥边的烤肉,香气四溢,让人回味无穷。
后海北沿46号是宋庆龄故居,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宋庆龄自1963年4月乔迁于此,一直工作、学习和生活到1981年5月29月逝世,于1982年5月29日对外开放。宋庆龄故居是收藏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的博物宝库、研究宋庆龄生平事迹和思想的机构、弘扬宋庆龄精神的阵地、增进中外人文交流的平台。
前海的东沿立有“京杭运河积水潭港”的遗址标志,在标志的旁边有“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研讨会”于2007年5月8日立的“京杭运河积水潭港碑记,碑记的前半部分,详细介绍了京杭运河的沧桑和历史,后半部分是:经过漫长的七百余年时移代异,几阅兴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对什刹海及其迤近一代,屡经整治,着力进行保护,使其再展新篇,焕发异采。这一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且景色优美之胜地,更加受到人民群众的珍视和喜爱。今考京杭运河之史纪,积水潭古港之实,镌碑立什刹海之东畔,相期奋进,继发耿光于未来。
在前海东沿和前海西沿连接处有一座桥,叫金锭桥。金锭桥建于21世纪初新修筑的没白玉三孔石桥,位于什刹海东岸的出水口,万宁桥的西边。是什刹海上两座名桥。银锭桥和金锭桥,两座桥都有悠久的历史,金锭桥下面的水通过万宁桥流向京杭运河。
在金锭桥,什刹海的水系分二支,一支向东过万宁桥,通过地安门外大街涵洞向东流,一支向南通过地安门西大街涵洞流入北海。我们先走流入北海这条线,游览完北海,如果时间早,在再返回万宁桥向东走。
北海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是中国现有历史上建园最早、保存最完整、文化沉积最深厚的古典皇家园林。北海的形成和发展,历经金、元、明、清数个朝代,承载着中国近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它是凝聚着历代园林文化艺述大成的杰作。
进入北海后,找到进水口,沿着东岸向南走,东岸有濠濮涧、画舫斋、先蚕坛等几组庭院式园中之园,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即充滿天然之趣,又有江南私家园林的神韵。
濠濮涧始建于清,入口处为北海的东墙和西边的小土丘之间,因为是个不显眼的地方,所以很多去过北海的人未必去过濠濮涧,进去往南走,有一座青石牌楼,据说这也是国内几座最小的牌楼之一,上有乾隆御笔题写的对联。
牌楼正面的对联是:
上联:蘅皋蔚雨生机滿
下联:松嶂横云画意迎
横额:汀兰岸芷吐芳馨
牌楼背面的对联是:
上联:日永亭台爽且静
下联:雨余花木秀而鲜
横额:山色波光相罨画
画舫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以池水为中心,乾隆皇帝曾坐冰床来此题词,“画舫斋”三个字便是他的手迹,清末,慈禧常至此游幸与传膳。画舫斋布局紧凑,建筑精巧,雕梁画栋,是北海的园中之园。
春雨林塘为画舫斋内一处重要建筑,五开间,前殿后复式建筑。因其南面悬挂乾隆御笔“春雨林塘”匾额而得名,殿宇背面则悬挂乾隆御题“空水澄鲜”匾额。
先蚕坛,始建于请乾隆七年(1742),总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是当年后妃的祭祀蚕神的地方,先蚕坛院内建筑有观桑台、亲蚕殿、后殿、先蚕神殿、神厨、蚕署、井亭、牲亭、蚕所、游廊、桑园、浴蚕池等。坛院东面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小河,叫浴蚕河,它是元代由金水河引入北海的一支水系。
在北海太液池南部的岛叫琼华岛。金代名琼华岛,元代为万寿山(或称万岁山)。清顺治八年(1651)于山顶建白塔,始称白塔山,琼华岛简称琼岛。岛高32.3米,周长913米。琼华,意指华丽的美玉,该岛被称之为用美玉建成的仙境宝岛。岛的四周错落分布着精美的殿阁,白塔高耸,古木参天。
团城,在北海南门外西侧,原是太液池中的一个小屿。团城,元代在真上增建仪天殿,明代重修,改名承光殿,并在岛屿周围加筑城墙,墙顶砌成城堞垛口,初步奠定了团城的规模。乾隆年间进行较大的修建,增建了玉瓮亭。金时,团城为御苑的一部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团城横遭洗劫,衍祥门楼被击毁,白玉佛左臂被击伤,团城上的珍宝文物也被洗劫一空。建国后,党和政府对团城多次进行修缮。1961年国务院将团城及北海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海的水过文津街向南流。
游览完团城,时间也不早了。由于今天走的路太多,从西海走到北海团城,也觉的有些累了,万宁桥那边下次再去!
评论列表(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