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木制杆秤制作技艺,被江苏、山东、浙江、陕西等省份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木制杆秤不仅仅是一种衡量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杆秤制作》 网终图片 手工制作杆秤的工艺在中国的流传已久。“杆秤”又称“天平”,是古代的测量物品重量的衡器。相传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楚人范蠡在一鱼贩处得到启示,用竹竿作为承载工具,依杠杆的平衡原理发明了杆秤。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计重单位斤、两进位不一致,有的以十三两为一斤,有的以十八两为一斤,还有的以十两为一斤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定了推动国家统一与社会整合的四项核心政策: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所谓“量同衡”,就是在全国推行秦国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器具。其中重量单位主要有铢、两、斤、钧、石,进位制度为二十四铢为一两,一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dàn)。后来,秦时的重量计量单位演变为分、钱、两、斤、担,进位制度演变为: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一百斤为一担。
自秦代起,“十六为一斤”的计重制度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1959年才废止。我们把“十六两秤”称为“老秤”,由于历史惯性的存在,直到1970年代,民间仍有人在使用老秤。
秦朝为什么实行十六两为一斤的进位制,这与古代人信奉天象星座,崇尚天人合一有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以天上的“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以及民间“福”“禄”“寿”三星信仰,以“十六星”制作十六两“天平秤”,以此教化百姓。
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十六两秤代表天理人伦道德准则,如果违反准则,克扣斤两就会遭受天谴,扣一两无福,扣二两少禄,扣三两会折寿。这是要求国人必须遵循公平公正诚实做人的原则,如果进行商品交易,必须做到“秤平斗满”。
“北斗七星”指的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位于大熊座,呈勺形,就是民间所说的“大勺星”。“南斗六星”指的是天府、天梁、天机、天同、天相、七杀六星。据说,北斗星、南斗星对应天上“二十八宿”天神,“人在做、天在看。”如果做生意不讲诚信克扣斤两,就会触犯天条,必遭天谴。
民间有许多因生意上“缺斤少两”而折福折寿的传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洋河有个卖肉的贾某,常常短斤少两,即便是亲戚朋友也不放过,卖一斤肉最多能给十四两。俗话说“秤不离砣”,一竿秤只能配一个砣,而贾却随身带有两个秤砣,市管会接到举报去较秤时,他总能更换称砣躲过处罚。
“人在做,天在看。”六月的一天中午,一位邹姓大嫂买肉差了三两到市管会举报,市管人员到现场调查,贾某又故伎重演。恰巧此时天降大雨,身上的单衣湿透,扣秤的砣无处可藏。市管会当场没收了贾某的秤,并对他作出停业、罚款的行政处罚。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当众出丑后贾某恼羞成怒,三天后得了“鬼剃头”,头发全部脱落,有人说,这就是天神降灾的灵验。
另一种传说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令丞相李斯制作衡器,他想不出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好,于是向皇帝请示。秦始皇沉思片刻,于是在龙书案提笔一挥,写了“天下公平”四个小篆递给李斯。李斯看这4个字的共有16笔画,就制作了十六两为一斤的秤。这一传说,应当是近代人杜撰的。
还有一种比较靠谱的说法。秦时衡器称为“天平”,秤就是木制的天平。那时的人不善心算,他们称重的时候,只能是利用天平来比较两边的货物。斤和两是人们生活中使用最多的单位,两与斤的换算要求方便好算。而十六可以很方便地分成很多个两份,既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又不至于太过繁琐,于是,就采用了十六进位制。
市场管理部门为了规范市场衡器管理,使戥秤、盘秤、钩秤达到精确标准,规定经营者一律使用灵敏的“刀口秤”,禁止使用“秤毫系”处没有刀口的“提绳秤”,并要求所有杆秤上必须标注“定盘星”,并在粮食、蔬菜等交易市场设有“较秤处”,对未使用刀口秤和克扣斤两的经营者,一律实施行政处罚。
聪慧睿智的华夏商人,为了便于商品交易结算,发明了珠算的“斤求两”换算口诀:
一退六二五(一两=0.0625斤),
二一二五(二两=0.125斤),
三一八七五(三两=0.1875斤),
四二五(四两=0.25斤),
五三一二五(五两=0.3125斤),
六三七五(六两=0.375斤),
七四三七五(七两=0.4375斤),
八五(八两=0.5斤),
九五六二五(九两=0.5625斤),
十六二五(十两=0.625斤),
十一六八七五(十一两=0.6875斤),
十二七五(十二两=0.75斤),
十三八一七五(十三两=0.8125斤),
十四八七五(十四两=0.875斤),
十五九三七五(十五两=0.9375斤),
十六一零零零(十六两=1.0000斤)。
例如:李某在鱼市买七两草鱼,单价:11.5元/斤,用“斤求两)口诀“七四三七五”得出,鱼重0.4375斤,再乘单价11.5,得出鱼价是5.03125元,“四舍五入”,付5元钱。计算起来简便快捷。
195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规定实行“十两为一斤”的重量计量制度,人们把实行新制的杆秤称为“新秤”。新的“十两秤”和老的“十六两秤”的“一斤”是等量的。人们就把老秤和新秤的“斤”,都称为 “一市斤”。
老秤有毫秤、戥秤、盘秤、钩秤四种类型。戥(děng)秤、毫秤,一般都在中药店、金银首饰店、丝线店等处使用,以两、钱、分结算货值金额,单位都是10进位。市场交易多用盘秤、钩秤,以斤、两结算货值金额,是16进位。成语“半斤八两”,说的就是16进位秤的计量结果,引申意为实力相当,不相上下。
2018年11月16日,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修订国际单位制”决议,正式更新包括国际标准质量单位“千克”的定义。新国际单位体系于2019年5月20日世界计量日起正式生效。我国按照决议,也推行千克制计量制度,一市斤改称“500g”,并把在电子称上以“市斤”称重和计价列为违法行为。
废除传统“老秤”已有半个世纪了,十量“新秤”现在也淡出了市场,只在老农“自产自销”菜摊上还能看见,取而代之的是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电子秤。
留给我们的,是对传统老秤的记忆和思考。十六进位制的“老称”,不仅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还体现了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传统,制作老秤的技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到传承,“老秤”这个中华文化的文化符号也将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