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折腾”是最好的发展

作者:周 波

“不折腾”是最好的发展
最近,翻阅相关史书发现,汉唐两朝,大概是中国最具开放精神的朝代,那势头,当不弱于当下开放力度。如果中国一直保持着汉唐盛世,面对世界的大开放的格局,沿续至今,那么,其发达昌盛的程度,简直无法想象。

可惜,由于一部分中国人喜欢自相残杀毛病;热衷于折腾,越穷越折腾的毛病;过不上几天好日子,就要闹腾的毛病;谁也不能好,谁好就掐谁的窝里斗的毛病;要活一块活,要死一块儿完蛋的毛病……这许许多多的劣根性,发作起来,使得历朝历代的太平岁月,即使是辉煌盛世,也维持不了多久,就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打个比喻,正如舞台一样,台上的演员荒腔走板,不好好扮演他的角色,台下的观众忍不住了,他们便要粉墨登场,于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些推动历史前进的农民革命军,好一个杀字了得,结果,天下大乱。一个黄巾,结束了汉帝国,一个黄巢,结束了唐帝国。

看看史书,黄巢之恶,后来居上,甚于黄巾,在中国历史上,凡标之为“末”的王朝,都有可耻的人吃人记录,但唐末,称得上是空前绝后,最为恐怖惨绝的。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黄巢(第三次)退出长安,在陈州被阻。”、“巢益怒,营于州北,立宫室百司,为持久之计,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硙,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

从统治者更迭的角度,来阐述王朝的兴起和衰微,或许不无道理。但是,从整个历史考察,若看不到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经济,是造成中国衰弱的物质基础,与之相应的愚昧落后、顽固保守、狭隘偏执、短见局限的小农意识,则是封建社会得以繁衍的思想基础。

所以,小农经济的社会基础,不仅使历史的中国,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步发展的机遇,即使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改革开放的今天,这种仍流动在一些人头脑里的小农意识,也不会马上消失。

为此,毛主席说过的“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这句名言,还是不能淡忘的。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