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记者见到杨年成时,他正在创作农民画。他告诉记者:“我小学到初中都爱好画画,山水、人物、动物,看到什么就想画什么。”
1979年,邳州市文化馆首开农民画创作培训班,为这门民间艺术注入新的生机。1992年,17岁的杨年成初中毕业后,偶然得知单位有推荐参加农民画培训的名额。怀着对绘画的热爱,他抓住这个机会,师从著名农民画艺术家颜培华,从此踏上了艺术创作之路。
杨年成回忆:“刚进培训班时,颜老师就教导我们要用画笔说话,把田间地头的点点滴滴都变成生动的画面。每当创作遇到瓶颈,我就捧着草稿去请教,老师总是一笔一画地指点。就这样跟着学了七八年,慢慢吃透了农民画的门道。”
农民画画家的创作之路往往始于对乡土的热爱,却需在生计与理想间不断平衡,杨年成也不例外。他白天为生计奔波,夜晚则伏案创作,将农村的丰收场景与民俗风情融入画中。
杨年成说:“值勤间隙我也坚持创作,有时一幅画从深夜绘至天明,虽知单靠农民画难以养家,但对这份艺术的热爱让我矢志不渝。”
创作的热情加上长期的练习,杨年成绘画技艺越来越娴熟,作品充满了对童年的追忆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他的笔下,有儿时嬉戏的田野,有丰收时的欢声笑语,也有现代农村的新风貌。这些作品不拘泥于形式,不束缚于技法,每一幅画,都像是他心灵的自白,讲述着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理解,在不经意间打动观者的心。
杨年成告诉记者:“这些年我坚持投稿参加各类比赛,作品从最初屡屡落选到逐渐获得评委青睐,先后斩获多个奖项。”
随着时代的发展,邳州农民画一度陷入“老艺人隐退、年轻人断层”的困境。面对困境,杨年成选择主动破局,成立个人工作室,免费教授村民农民画的绘画技巧。
农民画爱好者曹丹说:“我跟杨老师学画两年,现在能独立完成作品了,生活也充实多了。”
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杨年成积极推动农民画走进高校,在运河高等师范学校开设特色课程,让这门传统艺术在年轻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对于接下来如何更好地传承邳州农民画,杨年成表示,将通过参与国家级展览提升作品影响力,同时借助现代传播渠道,让这门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民间艺术走出邳州、走向世界。
融媒体记者:程艳芳
摄影:陈国政
编辑:程智
责编:裴培
编审:南冰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