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是怎么“炼”成的?走进邳州市气象局一探究竟

天气预报是怎么“炼”成的?走进邳州市气象局一探究竟

天气预报的首要环节是收集海量气象数据。邳州市气象局工程师姜心肇介绍,全球范围内,数以万计的气象站、卫星、雷达、浮标和探空气球构成庞大观测网络,它们24小时不间断记录气温、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降水量等关键气象数据。这些数据通过卫星和互联网传输至气象中心,成为天气预报的原始依据。

在气象局的数据处理中心,数台超级计算机高速运转。姜心肇说:“计算机将观测数据输入复杂数学方程,模拟大气运动变化。然后我们需结合历史天气规律与当前形势,进行综合研判。

天气预报是怎么“炼”成的?走进邳州市气象局一探究竟

记者在探访中了解到,人工增雨是气象局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是一种向云层播撒催化剂碘化银,促进云中水滴凝结,从而增加降水量的方法。

姜心肇解释:“自然降水需云中有充足水汽和凝结核。人工增雨就是人为增加凝结核,加速降水的过程。在邳州,我们主要采用火箭和地面发生器进行作业。”

尽管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先进,但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姜心肇表示:“大气环流是复杂过程,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不过,目前我国天气临近预报已取得显著进步,相关技术手段处于世界前列。”

供稿人:姜心肇
融媒体记者:宋玮
摄影:贾浩
编辑:程智
责编:裴培
编审:南冰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