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在燕子埠镇佛头村的巧手工坊内,十几名村民正制作纸质工艺品。他们将带有字母的卡纸沿边缘线折叠,然后装入封装袋,很快,成品堆满了桌面。
佛头村党支部书记陆申介绍:“我们生产的纸质工艺品主要销往欧美国家,日均产量可达3万单,村民人均日收入约60元。”
佛头村通过挖掘能人大户资源,利用村集体闲置的60平方米功能室成立巧手工坊。该工坊于3月10日正式运营,已带动60名村民参与手工活加工。
佛头村村民杜涛涛说:“在家门口干活,既能接送孩子,每天还有几十元的收入。偶尔家里忙不开,把活带回家做,一点不耽误事儿。”
此外,佛头村还邀请能人大户回乡发展,担任职业经纪人,组织富余劳动力生产纸质工艺品、金属装饰品等产品,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职业经纪人梁会杰说:“今年项目刚刚起步,预计未来规模扩大后,会需要几百人参与。我在外打拼20多年,一直想回家乡发展,这次机会很合适。”
目前,佛头村正筹划成立村集体公司,引入更多手工活项目,带动更多村民就业。陆申表示:“我们计划引入缝纫、技工等活计,目标是让每家每户天天有活干、家家有收入。”
目前,燕子埠镇已有6个村成立巧手工坊。在燕子埠村的骏凡儿童推车加工厂,数十名工人正赶制儿童安全座椅。工厂工资采取计件发放的方式,工人干劲十足。
工人戚凤娇说:“我已经干了半年,平均一天挣100多元,还不耽误接送孩子。”
据了解,加工厂现有30名工人,主要为周边村民。新入职村民可享受免费培训,实习期间每天保底工资80元。“我们还为带孩子的家长提供免费餐食。”骏凡儿童推车加工厂负责人梁前程介绍。
燕子埠镇围绕“群众增收”目标,通过拓展巧手工坊,整合在外能人大户资源,积极与宁波、义乌、枣庄、常熟等地的源头工厂对接,充分利用村集体功能室,增设了10个以上待加工点。同时,组织村民外出观摩学习20多次,全方位提升群众的工资性收入。
燕子埠镇武装部长梁会梨介绍:“截至目前,燕子埠镇6个村已建成13个加工点,成功培育12名带头人。这些加工点产出多元,涵盖雨伞、娃娃、香包等10余种产品,已带动约200人就业,村民年均收入达3万元左右。”
融媒体记者:吕立三
摄影:陈超群
编辑:卜非凡
责编:裴培
编审:南冰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