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集体和村民“两个增收”,燕子埠镇坚持以“产业兴”带动“村民富”,通过发展设施大棚、优化产业结构、盘活闲置资源等途径,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蔬菜大棚“搬”上山
走进燕子埠镇鹿寨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只见成片的茄子挂满枝头,紫莹莹的果实饱满诱人,村民正忙着采摘、装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种植户王庆告诉记者,他今年种了4个蔬菜大棚,销路不愁,收入很不错。
燕子埠镇鹿寨村村民王庆说:“大棚种植产量高,每亩地能产3万多斤,我种了4个大棚一年能赚15万元左右。”
燕子埠镇位于邳州西北高亢山区。近年来,该镇着力破解高亢山区土地要素制约难题,发展设施蔬菜“上山”,现有设施蔬菜大棚985个,主要种植茄子、黄瓜、辣椒等农作物,大棚种植面积3000多亩,涉及鹿寨、燕子埠、佛头、 郭庄、茅寺等村。
燕子埠镇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黄继辉说:“我们推动燕子埠镇农业向精品化、高端化发展,与叮咚、上海生鲜、盒马进行合作,进一步提高种棚户收益。”
肉鸭养殖促增收
韩寺村积极探索助农增收新途径,大力发展肉鸭标准化规模养殖。在韩寺村养殖户于家喜的鸭棚里,一排排鸭棚整齐划一,鸭舍内宽敞明亮,于家喜正在查看肉鸭生长情况。
燕子埠镇韩寺村养殖户于家喜告诉记者:“我养殖了约2.5万只鸭子,一年利润约45万元。”
早在多年前,韩寺村就以肉鸭养殖带动产业发展,但因村民多是自发养殖缺少技术经验,导致销路不畅。村里引进了江苏燕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养殖户”的模式,由企业统一向养殖户提供鸭苗和饲料,并按期定价回收肉鸭,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带动当地村民共同致富。
燕子埠镇韩寺村党支部书记梁峰说:“我们流转78亩土地,建设19个肉鸭养殖棚,每年收租10万元左右,并带动周边30户村民就业。”
闲置土地获“新生”
记者来到燕子埠村的博利然农产品初加工项目现场看到,2栋厂房主体框架已经完成,工人正在进行地坪、内墙等附属设施施工。该村通过盘活闲置地块,建设博利然农产品初加工项目。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收购储存和加工销售大蒜、小麦、玉米500多吨。
燕子埠镇燕子埠村党总支书记李永介绍:“项目建成后,农户可以就近销售和存储粮食,项目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30个,目前主体已完工,预计5月份建成。”
在燕子埠村,原本闲置的门面房内一派繁忙景象,10多名妇女正飞针走线,缝制汽车坐垫。据了解,燕子埠村部分门面房长期闲置,造成资源浪费。村两委了解情况后,引进新项目盘活闲置门面房,促进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李永说:“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积极谋划,利用闲置门面房引进手工加工项目,为村里妇女同志搭建就业平台,带动更多的村民实现增收。”
今年以来,燕子埠镇聚焦主线工作,紧扣乡村振兴主题,创新运用“四化”工作法,排定乡村振兴工作清单79条,其中镇级10条、村级69条,围绕村集体增收和群众增收两个方面精准发力。
燕子埠镇武装部长梁会梨表示:“我们将努力实现‘村村有一品’,力争各村年经营性收入增加10万元以上,并在全镇开展巧手工坊带动群众灵活就业,实现‘村村有项目、人人有活干’的目标。”
记者 / 马艺萌 郭家良
编辑 / 程智 责编 / 郭修彤
编审 / 黄扬 监制 / 黄新磊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