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印玲与纸塑狮子头的缘分,始于她的丈夫。作为第四代传人,刘印玲的丈夫一生致力于纸塑狮子头的制作和传承。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刘印玲也对纸塑狮子头制作工艺萌生了强烈的兴趣,逐步掌握了全套制作流程。丈夫离世后,刘印玲毅然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成为了邳州纸塑狮子头的第五代传人。
邳州纸塑狮子头第五代传人刘印玲说:“我的技艺都是向公公婆婆学的,这一坚持,就是40多年。”
纸塑工艺是邳州狮子头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最大特点。它是一门融合雕塑、裱糊、扎制、绘画的综合造型艺术,极具苏北地方特色。因其外形主体由纸塑制成,故而得名纸塑狮子头。邳州纸塑狮子头造型略呈梯形,不塑耳朵,嘴部平齐,区别于南方效仿门狮的“蛤蟆嘴”,被称作“青蛙嘴”。
刘印玲说:“我们的狮子头一共9个型号,大的得做半个多月,小的三四天才能完成。以前装饰用牡丹、祥云、莲花,现在换成银杏,寓意更特别。。”
近年来,国家愈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邳州纸塑狮子头也逐渐走出乡村,登上更大的舞台。刘印玲带着作品参加各类展览、比赛,屡获佳绩。
刘印玲说:“1994年,我的作品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金奖,被徐州文化馆收藏。”
获得外界认可后,刘印玲制作狮子头的信念愈发坚定。2007年,邳州纸塑狮子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4年,刘印玲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此后,她积极收徒传艺,期望让古老技艺延续。目前,她创作的纸塑狮子头作品,被国家、省市多家博物馆、民俗馆以及大专院校、知名研究学者和收藏家收藏。
如今,刘印玲的儿子石微也传承了这门传统手艺。40岁的石微,是邳州纸塑狮子头的第六代传人。他告诉记者:“我从小就对这门技艺感兴趣,常给家里人帮忙。”
当下,刘印玲借助互联网平台,大力宣传纸塑狮子头的文化价值与制作工艺,成功吸引众多网友关注。不仅如此,她还与当地旅游企业携手,开发纸塑狮子头相关旅游纪念品,助力这一古老技艺走出邳州,迈向更广阔市场。
刘印玲表示:“我一心想把纸塑狮子头做大做强,将这份传统非遗文化好好传承下去。”
融媒体记者:马艺萌
摄影:杜洋
编辑:程智
责编:裴培
编审:南冰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