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您开口 我们搭把手
报名缴费后培训机构竟“失联”,退费遭遇“踢皮球”。近日,市民庄女士向“搭把手”市民服务平台反映,其报名参加的培训班涉嫌“只收费不培训”,多次协商退款未果。针对此事,“搭把手”记者进行了采访。
说好的“包过” 却收钱不培训
市民庄女士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报考了2025年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随着考试日期临近,她希望借助培训提升分数。今年1月份,她看到朋友圈里某培训机构“考试包过”“内部资料”的宣传,心动不已,便缴纳了7000元的短期培训班费用。据庄女士回忆,报名时没有签订合同,仅有一份收据。而且从始至终都没开过课,仅仅拿到了一些常规考试材料,迟迟等不来培训通知。
直到3月8日教师资格考试结束,庄女士既没有收到所谓的“内部资料”,也未得到任何“特殊照顾”。当庄女士询问机构何时培训时,得到的答复竟是该机构不提供培训服务,庄女士当即要求退费。
庄女士告诉记者:“一开始要求退费,他们让我再考虑考虑。坚持退费的时候,就说了各种难听的话,去培训机构面谈也不见面。”
记者随即联系了市消协,工作人员表示,已收到庄女士投诉的问题,也曾多次联系培训机构负责人到消协说明情况,该负责人始终未露面。
市消协介入 承诺20号之前退还费用
3月11日,搭把手记者和消协工作人员陪同庄女士来到培训机构,发现大门紧锁。庄女士尝试联系负责人刘老师,对方称目前在外地,得一个星期后才回去。
随后,市消协工作人员联系上了培训机构负责人。经介入调解,培训机构负责人刘经理与消费者庄女士达成协议:刘经理承诺于3月20日前退还相关费用。市消协工作人员在电话中明确告知,若逾期未履行承诺,将依法启动后续追责程序。刘经理表态将按约定处理退款事宜。目前庄女士对调解方案表示认可。
“考试包过”“内部名额” 不可轻信
针对庄女士遭遇的纠纷,市消协提醒,部分培训机构标榜的“考试包过”实为概率性收费模式——仅对通过考试的学员收取费用,一旦考试失利,消费者常因证据不足陷入维权困境。此类机构不仅涉嫌虚假宣传,部分经营行为更可能涉嫌违法,消费者千万不可轻信。
庄女士坦言自身存在维权意识薄弱问题:“受急于求成的心态影响,轻信了朋友圈‘绿色通道’等诱导性宣传,甚至未签订书面协议便支付费用,这次教训非常深刻。”
随着“考编热”持续升温,“押题保过”等营销话术催生大量预付消费纠纷。市消保委秘书长孟军提醒考生须严守“三要”原则:
·资质核验要前置:重点核查机构办学许可、师资力量及行业口碑;
·证据留存要全面:将课程内容、退费条款等口头承诺纳入合同,保留支付凭证与沟通记录;
·维权介入要及时:遇纠纷应第一时间向市场监管部门或消协投诉,避免损失扩大。
记者 | 贾浩 柳智文
实习编辑 | 龚子茹 责编 | 朱昱
编审 | 张瑞 监制 | 黄新磊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