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甘泉雨岔大峡谷红石岩见闻

作者:黄兴洲

陕西甘泉雨岔大峡谷红石岩见闻
2018年3月10日,我和毛希之,周佩友三兄弟开启了陕西之旅。

11号这天,到达陕西甘泉,按照当地居民的建议游了巴龙沟、一线天、牡丹沟、桦树沟几处景点,各有特色。

在桦林沟我们遇到一拨南京来的游客,都是老年男女,他们告诉我们,这里有一处景点叫雨岔大峡谷,那才叫一个字:绝!不看那景等于白来。

我们就是来探险觅奇的,搭车去了甘泉雨岔大峡谷。

先进入一线天(如图),以诗为证:
千里奔波进深山,
觅奇寻宝来探险。
峡谷全长五十米,
仰首只见一线天。
层层云岩如片糕,
赤碣颜色直眩眼。
参差不齐原始态,
墙壁尽叠波浪岩。
侧身而过石磨衣,
挤挤拉拉溲溲寒。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都是险。

陕西甘泉雨岔大峡谷红石岩见闻

毛,周二人用相机拍照时,全都挺腰扬脸,我的录像机只能录高、录远而无法录身边。

到了峡谷里,脚下高低不平,身边红色层岩眩目,前边尽是曲曲折折弯道,大自然造物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知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奥秘,可惜当地政府还未开发,我们看见的都是原始状态。

在陕西靖边县龙洲镇龙一村波浪谷五区,我们发现那片原始的、一望无限波浪起伏的山谷,真让人浮想联翩,当时感慨无限,随写诗一首《浪》叹道:
浪,汹涌澎湃而来,
浪,势如破竹,
浪,欲冲破阻力,
而碰得焦头烂额。
黄土高原,
草枯树干,
焦得可怜。
从何时开始,
留下的沙土,
形成了层层波澜。
起伏连绵,
举目望不到边,
稀疏的小榆,
却拼命扎根,
多年难长一尺三。
星星点点的黄叶,
垂挂在干枯的枝条上,
渴望着披绿展颜。

我站在浪尖上,
用脚轻轻一点,
纷纷扬扬的粉末,
随风迷了眼。
骄阳不可怜幼小,
蓝天瞪着眼,
白云高高躲起,
不愿给一丝悯怜。
这就是天公造物,
激起政府改造自然。
据说,
受天南海北游客影响,
把波浪谷开发成景区,
招商引资,
迎接各地来客参观。
当地居民说:
俺要靠沙吃沙,
引水造景,
让旧貌换新颜,
欢迎大家来游玩。

陕西甘泉雨岔大峡谷红石岩见闻

在牡丹沟,景色更入眼,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深层。

这里峰光无限,凸凹的岩层奇形怪状,有一片岩石,自然形成如一双饱满的双乳,乳头凸起,丞待婴儿吸吮,这生命之源令人望之起敬。

在桦树沟,又见一片奇景,有诗为证:
悬冰倒掛深山里,
触手溜滑冷凄凄。
酷似冷库刺骨寒,
遥望其间枉叹息。
桦树沟里水源洞,
不穿胶靴寸难移。
积水没膝慢慢行,
坑坑洼洼尽希奇。
仰首观景眼燎乱,
天工巧琢世间稀。
山南客呼海北友,
抓紧拍照莫失机。
来此一趟不后愧,
相逢如在仙境里。

桦树沟,水汪汪,
巉岩绝壁似天堂,
要想观景别怕苦,
慢走细想手扶墙。
千古奇景世罕见,
天工造就一桩桩。
黄山华山张家界,
峰奇堑险尽朝阳。
偏有雨岔大峪谷,
天下一绝世无双。
观之不尽奇石峻,
聊不透彻谁更强。

陕西甘泉雨岔大峡谷红石岩见闻

五天陕西行,住窑洞,吃农家小院,看不完民俗,听不够故事,不妨讲一段你听听。

我们住进一家窑洞,家主姓周,女房东高中文化,人长得不俊,脸庞黑黑的,但善良,热情,嘴甜心热,叙起来和周佩友一家子。

院子里有一大堆木棒,都是从山上采下来废树,她做饭烧炕都用这些木料,闲下来就用锯拉开这些木柴。

一天晚饭前,周房东手持一把铁锯去截木头,她上身只穿一件衬衣,凸起的前胸随着锯木头的动作一起一伏。

周佩友见她锯的起劲,便给她拍照。

房东见有人拍照,锯木头动作愈加起劲,仿佛要一展身手。

她看了周佩友拍的照片,脸笑开了花,给我们做饭做菜完毕,拿出一坛珍藏的地方名酒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了我们喝。

她说外地客人来都收80元,给我们算30元,这是二斤装的黑色陶瓷坛,坛子外圈雕有一条龙,我没舍得丢下坛子,离开时带回来了。

我们喝酒时,她端完菜没走,陪我们啦呱。我问她:“家里怎么就你一人?”她说:“丈夫在镇里上班,很晚才回来。”毛希之问她:“你孩子呢?她沉默半天,叹息一声说:“我儿子到上海打工去了,儿媳和儿子结婚三个月,在家呆不住,去找儿子去了,一走就没回来,小两口贪恋外界的繁华,不想在这山沟沟里呆着,只有我们两口子守着这两口窑洞,这不,我闷极了,才开这个农家小院,引外来旅游的人们吃住,增添点人气,听说政府要开发这片风景区,但愿做好了,儿子一家能回来。”

房东的叙述让我们感慨,是呀,在我们眼中这里奇景迷人,不然我们也不会千里迢迢跑这里来看景,但在山里人眼中,到处山路崎岖,水源缺乏,吃的粮食蔬菜全靠到几十里之外的镇子里购买,虽然修了一条山间公路,但班车一天上下午只跑两趟,住的窑洞尽管冬晚夏凉,但通风设备不好,一年到头洞里很难见到阳光,哪跟城市里那么繁华,交通方便,视野开阔,现代化物资享受让人乐而忘返,你说山里年轻人能不留恋?

我们在房东的窑湾里住了两个晚上一个白天,吃她办的家常饭菜量足,服务周到,每天只收六十元(吃住),我们临走时,她殷切嘱咐说:“等两年这里就开发好了,那时交通方便,你们可要再来呀!”

陕西甘泉雨岔大峡谷红石岩见闻

这次陕西游,最难忘的是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门前广场上,我们三人戴着红军灰色八角帽正拍照,来了一男一女两个年轻记者,他们是延安电视台的,见我们仨的装束来了兴趣,他们非要采访我们不可。

被记者采访,我们仨当然热烈欢迎,女记者让我们仨站一排,男记者好录像。

女记者也不过二十三四岁,浑身散发着青春活力,她把话筒挨次对着我们,让我们分别回答她的问话。她先问我们从哪里来,分别是什么身份?对延安有什么印象?
话筒先对的毛希之,毛说:“我们仨是江苏邳州人,从六〇年一起入校的初中老同学,都是中共党员,退休干部,这是来延安旅游,亲眼看看伟人他们一代老革命家是如何在艰苦环境中领导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的……。”

接着话筒对着我,我说:“我这次是第二次来延安,2016年十一月底随今古传奇杂志社延安朝圣团队来这里过,从老一辈革命家工作的窑洞看起,直到纪念馆结束,接受的教育永不忘怀,延安精神光芒四射,……。”

周佩友是最后发话的,她告诉记者:“我们仨千里迢迢到延安这片红色热土来是专门接受教育的,我们拍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带回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不忘老一代革命家的艰苦卓越的伟大功勋,让我们下一代永远不忘延安精神,把革命传统永远传下去……。”

两位记者很受感动,男记者说:“我们几天的采访,以你们三位老人家说的最实在,你们这么大岁数戴着红星闪闪的八角帽,持着照相机和录像机到处拍照,说明你们不光是来游山玩水的,延安精神一定让你们永葆青春,我们回去剪辑一下在电视台晚间新闻要实况转播,尽量发给你们。”

人生七十古来稀,偏偏我们不稀奇,爬山虽然腿也抖,气喘吁吁有底气。世上风景观不尽,切莫错过好时机。阅遍祖国好山水,开阔心境养生的。

一晃七年已过,我们仨都年届八十了,还想再爬山涉水,已力不从心。好在雄心依然在,壮志尚未已,不忘十年间走遍二十几个省,现在整理一下资料,让过去的岁月回味无穷。

(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