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流年的情书

作者:李治本

土楼流年的情书
DCIM100MEDIADJI_0013.JPG
在这个被古老土楼环绕的村落中,众多的原住民依然保留着世代传承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笑容透明清澈,宛如穿透山峦云雾的晨光,洋溢着无言的温暖和深情。他们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似是时间的痕迹,在这些土楼的宁静生活中缓缓铺展。他们的朴素与友善让每一个踏入土楼的人立刻感受到家的温暖。土楼散发出的柔和氛围仿佛能够逆转时光,引领人们回到那个和睦相处、共享简单生活乐趣的美好时代。在这里,总有一个声音在我的心中回荡。

自幼生长在由土墙构筑的家中,我在那浓郁的泥土气息中度过了我的童年。这段经历让我对泥土建筑产生了深厚的情感。每当想起,内心深处藏着的对土楼的无尽向往便如潮水般涌现,以至我一到厦门,就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寻土楼的神秘与雄伟。虽然从厦门到永定高北土楼群的路途颇远,但在我心中仿佛近在咫尺。

土楼构成了一座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桥梁,连接着我童年的每一刻记忆。当一声鸟鸣打破宁静时,我便顺着那声歌唱,沿着曲折蜿蜒的山路前进。这是一条通向岁月深处的小径,途中点缀着花季的盛放景象。

当晨光逐渐染红山坡,轻纱般的雾气缓缓散去,我得以饱览由五座土楼装点的绝美山谷。在温暖的午后,土楼群显得格外宁静,它们依古法建造,分布在郁郁葱葱的梯田之间。土楼的独特布局展示了建筑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先人对家族和谐及人与自然相处的深刻理解。

古老的泥瓦在阳光下发出闪烁的光泽,宛如时间的凝视,既充满魅力又满是神秘。土楼犹如一个跨越时代的载体,蕴含着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站在山坡上,我仿佛能听见客家先人的呼唤,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联系。

尽管朋友一再催促,我依旧站在山坡上,不愿离开。远处的每一条小巷、每一片瓦片都唤起了我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所以不急于进入土楼,是因为我已完全沉浸在浓厚的怀旧情绪和自然之美中。

每个人的一生都像是一条随时间流逝的河流,岁月的痕迹虽然被冲刷,但心中总会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记。记忆虽无形,却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我回想土楼,记忆中的那些片段虽模糊,有些却瞬间在我心底清晰地显现,坚实如土楼本身。

每一堵墙、每一扇门窗,都宛如通往时空的隧道,引领我穿梭回到那些温暖而遥远的日子。我以最真实的感受,一步步深入时空进行对话。土楼不仅是我孩提时代的背景,它还像一本翻开的历史书,每一页都承载着满满的记忆。这些记忆中,还有许多我未曾亲眼所见,却似乎早已熟悉的场景。

绕过袅袅炊烟升起的梯田和曲折的小径,我抵达了土楼群的背面。视线转移之间,土楼群呈现出全新的形态。圆形和方形的楼体,在自然环境的衬托下,宛如精巧的方圆棋子,有序地散布在山坡上。轻轻的云雾中,土楼群的层叠轮廓若隐若现,迤逦展开的风姿令我联想到神圣的布达拉宫。这一刻,仿佛飞奔到拉萨,回到了那个深刻印记的地方。无论是藏式建筑还是客家土楼,都似乎构成了我儿时的梦境,常常萦绕于心。每当目光触及土楼,便仿佛重返久别的故土,回到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土楼群以其圆润和棱角分明的几何形态,巧妙地结合了方与圆的建筑风格,自然展现出独特的美。金黄色的土墙与深黑色的屋瓦,在黑白与金黄之间跳跃着生命的旋律,生动地呈现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哲理。土楼的生命哲学,超越了童年的印象,带来了童年未曾有过的神奇概念,在这偏僻的山谷中孕育。远望与仰视之间,我的心随视线在山谷中游移,仿佛穿透时间的尘埃,触摸到了逝去的瞬间。

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了客家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趣。这些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闽南特有的社会背景。在外患不断、内忧频发的历史时期,客家人借助丰富的自然资源,精心构建了这些无与伦比的建筑。它们像是巧妙地隐藏于深山中的宝藏,甚至在冷战时期,被美国情报机构误判为是神秘的军事设施。

我缓缓行走,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感受这片山谷中的每一寸土壤、每一堵土墙和每片黛瓦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深度。我逐渐意识到,是那些记忆中的泥瓦和难以消逝的童年归属感,引领我探索这些路径。土楼为客家人带来心灵的温暖和光明,它们也是我童年记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沿着蜿蜒的石板路,我走进了被称为“土楼王”的承启楼。在我心中,也在所有人心中,土楼并不追求物质的奢华,而是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仔细观察这座古老的土楼,我发现它以最自然、最朴实的形态,展示了自己的美丽与诗意。

这座许多人做梦都渴望游览的建筑坐落在村庄的尽头,宛如一封时光留下的厚重信笺,等待着后人慢慢地细致拆解。高大的土墙下,那扇久经岁月的木门斑驳陆离,却依旧坚实地守护着土楼的温暖和安宁。轻轻推开门扉,发出的“吱呀呀”声在清晨的寂静中尤为响亮,它像是时间的低语,轻声诉说着自己的身世。扑鼻而来的梅干菜扣肉、客家盐焗鸡、酿苦瓜的香气以及木柴、米饭与青菜混合的烟火气息,让我沉浸在这美妙的感觉中。这些都是土楼最质朴的生活气息,如同在寒冷冬日被一缕突破云层的阳光温暖。

土楼的环境虽然简朴,但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活的温暖和情趣。随着晨光的逐渐浸染,一楼的厨房开始热闹起来。在这里,可以看到家族中的长辈——祖母。她在炉灶旁忙碌,手中的锅铲与锅中的食材无缝对接,仿佛演奏着一场无声的交响乐。她的身影和厨房的烹饪声勾勒出一幅温馨动人的画面。不久,一桌丰盛的早餐热腾腾地端上桌,全家人围坐一起,共享这欢声笑语中的美食。每一道早点都似乎融入了家的味道和祖母的爱心。我轻轻地走到老祖母身边,满怀期待地恳求午餐时能品尝她制作的闽南美食。慈祥的老祖母笑了,脸上的皱纹仿佛不再是岁月的痕迹,而是土楼生命的音符,在我的心中跳动。那天,炒面、海蛎煎、花雕鸡等美食在土楼中成为我难以忘怀的佳肴。

晨光逐渐明亮,土楼内的活力也随之增强。庭院中,孩子们欢快地奔跑,嬉笑声如同背景乐章。男性挽起袖子,拿起农具走向田野劳作;女性忙于洗涤与烹饪,维护家庭日常的顺畅。这里的生活节奏舒缓而宜人,岁月流转,生活模式一代代地延续。

午后的阳光穿过窗棂,在木制的桌椅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楼内洋溢着饭后的宁静与满足。

此刻,老祖母正悠闲地坐在摇椅上,轻抚着一本磨损的相册,相册的每一页都是一段珍贵的回忆。当她看到记录着土楼历史的黑白照片时,情感自然流露,她那铿锵有力的声音里,充满了深切的怀念与情感。

我仔细观察着楼内每一角落的陈设:楼梯、窗户、房间,以及那些不再使用的水井和粮仓,甚至废弃的猪牛棚——这些建筑不仅见证了土楼过去的繁荣,也反映了客家人的精神世界。随着土楼对外开放,客家人开始与外界建立联系。尽管生活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心仍然与土楼紧密相连。对他们和我来说,土楼就像是一个充满深情的庞大世界。

承启楼的壮丽与庞大,单凭简单的言语难以形容。楼中流传着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的是两位年轻女性在村中聚会时偶然成为餐桌邻座,她们在轻松的谈话中开始赞扬各自的家园。一位女子说:“我的家有四层四环,超过四百个房间,我的家大吗?”另一位回答说:“我的家像一座城堡,住了三年,我仍未完全认识所有的人。我的家大,还是你的家大?”这番对话让她们俩都感到惊讶,并急切地想知道对方的家在哪里。出乎意料的是,她们发现自己竟都住在承启楼,而且根据家族辈分,她们居然是姑嫂关系,一个住在东侧,另一个住在西侧,之前竟未曾见过面。

鼎盛时期,承启楼曾容纳七八百名居民。在这个庞大的居住空间里,尽管居民互动频繁,但仍不免有些陌生感。这座耗时八十一年才告竣的建筑,以其巨大的规模和独特的结构而闻名:四层楼高,环形四圈,共有四百间房;圆中有圆,圈中有圈,历经三百年的沧桑变迁。这段顺口溜常用以赞叹其壮观。

在土楼三层的一间卧室里,我发现了一枚泛黄的邮票,上面的图案描绘了土楼的建筑智慧和客家人的生活风情。1986年,邮电部发行了“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其中一张1元面值的邮票就是以承启楼为图案。自那时起,承启楼便成为国家的一张名片,被广泛传播。这枚邮票被小心地镶嵌在玻璃下,仿佛能感受到主人对其珍视和呵护的心声。主人不仅试图防止时间的侵蚀,更希望永久保存这段历史和回忆,无意中传承给后代,无论他们身处何地,他们的根永远在承启楼。

主人透露,承启楼与动画电影《大鱼海棠》有着不解之缘。承启楼的独特圆形结构和集体生活的理念,成为电影中某些场景设计的灵感来源。他指引我望向窗外的宁静水池,随着夕阳西沉,金色的阳光与水面交融,仿佛将我带入电影中的幻境。承启楼的长辈们喜欢在水边闲谈,而孩子们在岸边追蝴蝶、投掷石子、玩水,心中想象自己是电影中勇敢且自由的角色。

水面吸收了天空的色彩,映射出一系列幸福的笑容。清澈透明的水面如明镜般,映出承启楼的倒影,格外迷人。水流以缓慢而稳定的节奏流动,体现出生命的坚韧与持久。在这无尽的流动中,每一个波纹的涟漪都是土楼生活的片段,记录着岁月的静好和生活的温馨。

土楼流年的情书

余晖轻抚池塘水面,柔和的光芒仿佛为古楼披上一层闪耀的披风。光影在裕昌楼间巧妙流动,温柔如母爱。我沉浸在光与影的交织中,斜倚的梁柱仿佛与土楼私语,无声地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静静聆听,仿佛能听见它们轻吟:无论经历多少风雨,我们都坚定矗立。

裕昌楼以其深邃的阴影和宁静的氛围,历经无数晨昏更替,激发了我强烈的探索欲望,驱使我去揭开时间尘封的序幕。细观每一层的梁柱,我发现它们并非常见的垂直形态,而是采用了独特的倾斜方式展现出非凡的结构:一组柱子向一侧倾斜,而另一组在对面保持平衡,倾角惊人地达到了15度。这种相互依托的结构,如同童话中形影不离的伙伴,以神奇的力量稳固着这座建筑。

倾斜的梁柱随着时光演化成传奇。有人解读,这些斜直的梁柱是匠心独运的设计,体现生命的变幻和未知;也有人认为这是顺应自然、符合风水理念的设计,旨在达成大和谐。流传最广的传说是关于那位老木匠的佳话,他运用秘而不宣的技艺,为这座楼阁打造了坚固的基础。当被问及时,这位木匠只是淡淡一笑,留下了“顺其自然,无事安居”的话语,这短短八个字透露的人生智慧愈显深沉而透彻。

这种倾斜风格的建筑在全球也受到瞩目。例如,英国的温莎斜屋以其悠久历史和独特外形成为一个迷人的茶厅地标。在英格兰纽卡斯尔,斜桥凭借其先进的机械化启闭方式和跨越泰恩河的别致设计,展示了建筑工程的卓越成就。而世界闻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其偶然的倾斜状态不仅未被视为缺陷,反而成就了其全球最著名建筑之一的地位。在这些建筑中,裕昌楼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卓越的建筑工艺技术脱颖而出。尽管比萨斜塔以其倾斜美学和设计哲学享誉全球,但裕昌楼在艺术价值、设计内涵以及倾斜之美上丝毫不逊色,建筑年代甚至早于比萨斜塔整整两个世纪。

时间的长河冲刷着这里的石板,也同样地冲刷着裕昌楼的历史,留下的只是刘姓一脉的传人,肩负着守护这座土楼家族传承的责任,延续了足有二十五代人的血脉。在楼内见到的每一位居民,不用问,他们都姓刘。

每到夜幕降临,裕昌楼的居民们便围坐在一起,传统的汉剧就此上演,表演者不是专业演员,而是土楼的居民们。不论时光如何流转,居民们依旧坚持用汉曲来记述属于自己的生活,无论是仅有几个心音的老者,还是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的嗓音中都传递着独有的民俗色彩。当《玉簪记》全剧登场,当《担水记》的台词被逐字传唱时,几乎所有的居民都参与其中。他们用歌声和情感编织着旧时的悲欢离合,展现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对生活的追求,温暖地抚慰着土楼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人。

裕昌楼仍然保留着传统汉剧,这背后的根源是什么?为何当地居民能抵抗岁月侵蚀而坚守这里?在探索裕昌楼文化的深厚背景时,我发现这份坚守与居民祖先从湖北迁移的历史紧密相关。裕昌人一代又一代珍视汉剧,将其视为家族珍宝,并以细腻之心传唱。这既是他们对故土的深刻怀念,也是对土地、历史和根基的坚定信仰。每个音符都承载着对故土文化的坚守,如同古木在风雨中愈发坚韧。客家人的朴实深情和热烈的生活情感,凝聚成独特的精神秘钥。

客家人对土楼的情感,宛如一条缤纷瑰丽的河流,涌动而出,源自个体身份与个性的宣言。这条情感的河流穿越祖先的记忆、土楼的文化和山谷的经历,同时承载着对未来生活的期望,汇聚成他们心中至上的情感。这种情感表达并非简单的外化,那些看似寂静而淡泊的流露,实际上源自他们对土楼的深刻观察和微妙的回应。

在裕昌楼的走廊上,我遇到了一位举止得体且热情周到的中年女士,她的友善让我感觉非常亲切。当我走进她家时,她迅速倒给我一杯清澈甘洌的井水。这里的每户人家门前都挂着“免费观井”的牌子,显示出居民们对自家水井的自豪。裕昌楼内共有十三口水井,每一口都巧妙地设置在厨房里,这在其他土楼中并不常见。

当我靠近那口虽经岁月侵蚀但依然清澈见底的水井时,仿佛能听到裕昌楼几个世纪以来的呼吸,那轻轻的回响持续不断。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井口上,井水仿佛被唤醒,清澈而甘甜,迎接新的一天。居民们轻轻放下水桶,水面上荡出涟漪,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延续在井水中蔓延。井水滋润着土楼,也滋润着居民们的生活,为他们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

裕昌楼与水井之间存在一种默契的共生关系,这与我童年时与土屋的生活密切相关。许多老人坐在水井旁静静地回望,他们仿佛透过水井看见流逝的时光;孩子们围绕水井欢笑,清脆的笑声洗涤着尘世的纷扰,展现出纯净的心灵。土楼和水井,这对饱经风霜的老伙伴,共同守护着代代相传的居民,他们对生活本质的深刻领悟和珍视,远远超过了个人内心的感受。

穿行于土楼深处,脚下的步伐仿佛唤醒了时光的流淌。古老的木板上刻满岁月的印记,斑驳的窗棂上映出的大红“福”字,显露出勃勃生机和对未来的期待。这里关于时间、生命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似乎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甚至是答案。

和贵楼以其高耸的身姿矗立于沼泽地上,这种出人意料的建筑超乎想象。楼内有一池塘,覆盖着卵石,淤泥层层淤积,深达一米多。游人好奇地在上面行走、跳跃,我也被好奇心驱使,踩上去便能感受到一种如同行走在棉花上的柔软触感。对于这座巨大的建筑如何在柔软的沼泽地稳固地矗立,我感到困惑。就在此时,旁边传来一个声音解释道,和贵楼之所以稳固屹立,是因为其展现了卓越的建筑智慧,并巧妙地利用了自然规律。它不仅是人类与自然互动的结晶,也展示了人类在创造居住环境方面的智慧。听到这解释,我不禁竖起大拇指赞许。然而,对方却羞涩地低下头,悄声告诉我,这是一位土楼专家向他透露的见解。

福建土楼的独特之处已成为全球专家关注的热点,其魅力吸引了众多知名人士纷至沓来,包括玛丽诺艾拉·图尔努、葆拉·布鲁诺、海伦妮·包斐丽奥、阿拉斯泰尔·莫里森等。莫里森充满热情地表示:“我认为,继长城和兵马俑之后,福建土楼有潜力成为中国的新象征。”土楼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建筑本身,实际上它是客家文化的生动展现,深植于每位客家人及前来访问的游客心中。

客家人追求和谐与平衡,这一特质在土楼的圆方形态中得到了完美体现。他们在稳固与安宁、循环与包容之间延续着生命的深意。尽管土楼的生活朴素无华,却蕴含着一种纯粹与素雅的美感。客家人与土楼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他们以赤子之心与土楼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力量与活力一直激励着客家人。

和贵楼的每一层屋檐下铺展的青瓦勾勒出迷人的环形图腾。在雾气缭绕的环境中,土楼被幽谷环绕,展现出非凡的雍容华贵。楼与自然紧密相连,每一次互动都织出温馨的场景,加深了居民间的关系,使他们之间的联系更坚实。

获得土楼主人同意后,我踏上了坚固的木梯。土楼的每一层都设有四个宽敞的木梯,将建筑的第一层至第四层相连。除一层外,其他楼层通常不对外开放。我的脚步轻柔地回响在楼梯间,仿佛漫步在云端,激发出一种犹如拥有翅膀飞翔的强烈感觉。走上第二层,庭院的每个角落立即展现在眼前。房间呈现出简洁完整的弧形,连绵的弧线串联起一个圆润的形状,宛如古代智慧中“天圆地方”的理念被巧妙实践,打造出一系列既独立又和谐的小天地。继续上升,徜徉于环绕的廊道之间,感觉置身于飞檐翘角之下,穿越层层青瓦,温暖而明亮的光线透过窗棂,让我清晰地看见每处的布局和摆设。

土楼耸立,高度达十五至十六米,结构精巧,每层都有特定功能。第二层作为粮仓,直接与一层的厨房相连,方便取用;三层和四层则用作卧室。尽管如此,居民的日常生活仍主要在一层进行。这里的餐厅同时兼作客厅,而楼外的场地则是生活的中心,仿佛城市中的公共广场。

站在和贵楼的高处,透过天井仰望天空,阳光洒在楼道上,古老的建筑散发出一种神秘而迷人的韵味。周围的廊道像通往苍穹的阶梯,每一步都让我感觉更接近云端。向下望去,古老的氛围让我轻轻地漫步在云端之上,又仿佛在探索一座隐秘的古墓。

建筑的角落,随着视角和阳光的变化展现出独特的景象。门窗在弧形布局中的巧妙设计,吸引着过客。了解这种圆弧建筑的布局后,发现它体现了平等的理念,每户都能享有公正的居住空间。这里倡导的和谐共处,与《论语》中提倡的“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的理念相吻合。和贵楼不仅蕴藏着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实践,而且是建筑学的杰作,同时也是儒家文化传承的活教材。这一建筑存在于历史之中,更活跃在当下。

居民告诉我,这里主要居住着老年人和孩子,年轻人大多外出谋生,因此生活显得宁静。但春节前后,四面八方的游子纷纷归来,立刻点燃了每个家庭的喜庆气氛,有时请戏班表演,给土楼带来欢声笑语。看着每扇房门上贴着的对联和风中摇曳的红灯笼,我仿佛能直观地感受到节日的欢乐与热烈。

外界或许觉得土楼生活朴素,甚至有些过时,但这种朴实带来的纯粹幸福感却非常真切。虽然日子平淡,却温馨至极。这里孕育的生活,不只是物质的聚合,更是情感文化的融合。和贵楼的居民体现了仁爱、礼仪、孝顺与尊老爱幼的生活方式,传承着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构建了一个温馨和谐的社区环境。这与我儿时经历的那种简陋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让我体会到文化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土楼,这种建筑形式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示例。在建造土楼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将风水和地形融为一体,力求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状态。每座土楼都深刻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从庭院的每根柱子到屋顶的每片瓦,从脚下的土地到远山的清风,每一处都浸润着人们对自然的敬意和感激。土楼与自然之间的联系紧密如同纽带,牢固连接着人类与自然。

在我国悠久且复杂的建筑历史中,顺应自然的设计理念随处可见。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湘西的吊脚楼到上海的石库门,每种建筑都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特色。在这些众多建筑中,土楼以其独特的圆润形态和自然外观脱颖而出,呈现方形、扇形、弧形等丰富多样的几何形态。这些建筑主要使用土、木、石、竹等自然材料,利用当地土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且无需高温烧制。通过压实的土墙和板墙构建出两层或更多层的房屋,使土楼在建筑界独树一帜。

探访土楼之前,我征询了朋友们的建议,他们向我推荐了云水谣古镇。云水谣土楼群的文化底蕴和自然景观不单是受电影《云水谣》影响,更因为它们之间深刻的融合,仿佛具有天然的血脉联系。相较于永定高北土楼群和华安大地土楼群,云水谣土楼群更加突出自然山水的特色。

潺潺溪水的细语在耳边轻响,为这闷热的初夏带来丝丝凉意。清澈的长教溪上漂浮着几片落叶,好似大自然在欢迎我到来。两岸奇石嵌砌,古朴的土楼临溪而立。柳荫下花香弥漫,鹅卵石小径将一座座历经沧桑的土楼串联起来,保留了文人墨客的遗韵。古街上传颂着百年故事,古道上回响着千年歌谣,慢慢走进通往碧波灵山的宁静土楼。在这条融合了人文与自然的风景线中漫步,探索的不只是古镇的历史风貌,还有关于人生哲理和自然生态的深入思考。

对于匆匆过客,云水谣土楼或许只是一瞬间的美景,一次简短的按下快门的体验,抑或只是一次短暂的掠过。但对于我,它却是生命哲学的深刻解读和独特观察窗口的开启。云水谣土楼以其朴素平和的特质展示了客家人追求的生活理想,连接了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的对话。在聆听细语的同时,仿佛有一种声音在引导我漫步于童年记忆的小径上,让我感受到家的温馨与亲近。

长教溪柔和地环绕着古老的土楼,凉爽的风和欢快的鸟鸣在耳边回荡。光线在岩石与沙砾间闪烁,像是艺术家在绿色帷幕上精心勾勒的闪亮轨迹,让土楼融入生动的画卷。这景象仿佛是溪水在白云和大地间轻柔飘动,悄悄地触动心灵。细细体味这一切,我发现吸引我的不仅是斑斓的色彩,更是其中的朴实之美。如电影《云水谣》所展示的,长教溪为土楼生活增添了丰富的情感色彩,描绘出与自然和朴素生活方式的融合。

流经千年的长教溪默默滋养着两岸的土楼,溪中泛起的每道涟漪似乎都在与土楼分享秘密。这流动的旋律好似大地母亲用柔情抚慰疲惫的灵魂,虽然无法深入每位到访者的内心,但大自然的默默表达如此直白和朴实。

观赏土楼虽看似平凡,实际上是对童年记忆的深刻追溯和一次充满深情的探索。我见证了对家的眷恋、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尊重。这种感情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促使我用心观察,深切地感受这份属于土楼的温馨与韵味。

凝视着眼前的山水,我开始思考:若是没有电影的光芒照耀,这隐匿在闽南山区中的宁静村庄,是否仍以“长教”之名而非“云水谣”自称?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并不明晰。正如古诗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完美地描绘了身临其境者的视野局限。一部电影或一幅触动心灵的作品,能瞬间将这个超脱尘世的乡村呈现在世人面前。

微风轻轻拂过溪面,带来一丝凉爽和湿润。我停留在溪岸的古老榕树下,它那扩展的枝叶犹如一把巨大的伞,遮挡着炽热的阳光。树荫下,许多素不相识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因共同的目的——欣赏土楼之美,享受这怡人的气氛而相聚。

几十株百年以上的榕树为土楼遮风挡雨,而土楼则像年迈的长者一样见证着榕树的成长。土楼的历史可追溯至元朝中期,汇聚了悬崖楼、竹制楼台、府邸等多种风格,各具特色。这些利用黏土、木材、石头等自然物质建造的土楼,经受了世纪的风霜依然坚固耸立。

走在青石板铺就的溪岸小径上,渐渐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这熟悉的场景唤起了我心底的记忆——与小伙伴们在溪边玩耍的时光,一起展望美好未来的情景。尽管未来充满未知,但不断流淌的溪水仿佛是希望和可能的象征,悄悄滋养着我们未来的梦想。

错落有致的老街沿着长教溪蜿蜒延伸,看似无尽,却在远处逐渐融入土楼之中。两旁的土楼和木屋融合了客家人的生活元素,宛如文化符号般穿梭回响。古街上人声鼎沸,青石板路因脚步被磨得光亮,耳边回荡着摊贩们独特的叫卖声。这些摊贩虽多为外来者,却选择在此安家落户。

每个心灵因世俗而迷失的人都渴望找到一片纯净的土地,以此清洗内心的尘埃,回归真我。云水谣土楼的独特生活节奏像春风般抚慰着我的灵魂,在这段旅程中,我用笔记录了所见的景象、感悟和心得,深入了解了土楼背后蕴含的生活智慧和客家文化的精髓。童年的记忆在这里激起更多波澜,这仿佛是我的根所在,根系向内生长,我的家便在此地。

土楼似乎见证了时光的流逝,浓缩了深厚的乡愁。我穿行在坚固的土墙和粗犷的木梁之间,感受着历代居民的欢笑与泪水。这些情感被细致地赋予了每一幕生活的形态,我用情感的笔触描绘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眷恋和对家乡的永恒守候。

唯愿每一个远行者,在心念中,都能在土楼找到内心的归宿。

(原载《北方文学》2025年1期)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