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从万寿寺沿长河,经紫竹院公园,走到紫御湾船闸。16日从万寿寺,西三环北路,经南长河公园,走到长河与颐和园的交汇处绣漪桥。
12月25日我们坐334路公交车来到北京动物园站,经过北京展览馆,来到紫御湾船闸。接着从紫御湾船闸继续向下游走。
经过“倚虹堂”,倚虹堂”位于北京西直门外高梁桥西,长河北岸,是乾隆皇帝弘历为圣母皇太后六十大寿所建的码头行宫。
“倚虹堂”一直使用到清末,光绪和慈禧由水路前往颐和园时经常从这里豋上龙舟。此后,随着清王朝衰败,日渐损毁。时至今日,绿地内还有零散存有的少量旧石块,经专家认定为“倚虹堂”码头遗存。公园建设时就对此地保留,供人追忆夕日皇家码头的胜景。
经过北展后湖节制闸,向前走就是高梁桥,在桥西北岸雕刻有几诗人题的诗句。
一首是出自清吴长元撰写的地理著作《宸垣识略》,系根据清康熙年间朱彝尊编辑的《日下旧闻》和清乾隆皇帝敕编的《日下旧闻考》两书提要钩玄,去芜存菁而成。
内容是: “高梁河水碧湾环,半入春城半绕山,风柳易斜摇酒幔,岸花不断接禅关”。
一首出自《日下旧闻考》,内容是“高梁河自玉河下游至泉山,诸水注焉,高梁其旧名也,自高梁桥以上亦谓之长河”。
另一首是出自明代文学家,袁中道(1575一1630)的《珂雪斋集》,内容是: “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水澄澈洞见沙石,舍傍水结场精密,户粉垣,隐见林中者,不可悉数。”
走到高梁桥,桥头有石碑记载: 高梁桥,原叫高亮桥,传说高亮趕水曾到此,因此而得名。高梁桥是明清时期城内去西郊的必经之路,是城内与农村的分水领。过了桥便是一片田园村舍。
高梁桥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在和义门(今西直的)外所建,取名高梁桥,是元代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白浮泉引水工程上的一座重要水工建筑物。高梁桥是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桥,桥下一侧为高梁闸,是高梁桥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高梁桥周边古刹林立,酒肆、茶馆游客盈门,热闹非凡,为京西郊外的一道胜景。现高梁桥本体及高梁闸闸槽、绞关石等原有建筑物构件保存基本完好,是大运河遗产的见证之一,成为研究北京漕运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
现的高梁河,离西直门仅半里,桥跨河上,水急而清,鱼之沉水者,鳞鬣皆见。
过了高梁河,就是转河。高梁河原来是向东直接与北护城河西端相连的,1905年,詹天佑修京张铁路,由于把西直门车站设在西直门外现在北京北站的位置,因此把原高梁桥以东的河道改道,向北折行了一公里,绕过西直门车站,再向南与北护城河西端相接,形成“几”字形,因而被称之为转河。1977年2月起,对北护城河上段进行了治理,此时将转河盖上盖子,形成暗河。
2002年3月,北京开始进行转河整活工程,重新挖河道,建船闸,跨河桥,暗沟、码头,使转河重见天日。
转河是北京西北部的一条河流,起点于动物园闸,上接高梁河,终点于北护城河西端的松林闸,是通惠河水系的一条人工河流。
我们顺着转河的水边向前走,好像进入“生态公园”,河的两侧风光很“野”,杂草重生,没有特别的人工景观和道路,只有约半米宽的走道,象人工铺设,又象自然行成,人多走出来的路,这条小路也很有年代感。生长着各种喜水植物,芦苇成片,挡住了河面,钓鱼爱好者,在芦苇丛中钓鱼。
走着走着,发现前边两个水泥制作的圆墩,好象是地下管道的井盖,走近一看不象,四周有洞口,打听钓鱼者才知道,这竟然碉堡。
据听说,北京转河碉堡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1948年傅作义为了保护西直门火车站(现北京北站)而建,后因北京和平解放,碉堡得以保存。
这两座碉堡被称为北咽喉碉堡,是研究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和建筑史的重要实物例证。2021年它们被并入平绥西直门车站旧址,与1906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西直门站一起,于1995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碉堡的存在不仅见证了历史变迁,还对研究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和建筑史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继续沿着转河河边的羊肠小道向前走,大约走有1公里多路,转河被北京北站拦住,过不去,只有向北走便道,绕着过去,便道上有来往车辆和行人,心想不可能绕的太远,就向前走,结果走了接近10分钟还没有通道。在河边边走边欣赏河的小鱼、水鸟,不感到累,但是象赶路一样的走法就越走越累。
时间已到下午一点半,下午4点还要接孙子放学,为了抓紧时间,老伴提出有点累,我说: 那咱就租小黄车骑,这样快点。路旁只有一辆,我让老伴骑着,我步行又走了近100米,又租了一辆。什么路记不清了,走到路口向右拐,向前走到路口又向右拐,一直骑到文慧桥,转这一圈大约有2公里。
下车后又顺着转河向西走,走到跨北京北站铁路涵洞桥,又拐回来,老伴说的好,一步也不能落下。转河又被公路覆盖成暗河,到此我们就不再往下走了,下次再接着走下去。
评论列表(3条)
谢谢二位老师的鼓励,继续努力!
哥哥辛苦了!欣赏点赞!
为了寻找大运河源头,你们费了好大劲。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