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好吹有“学问”

作者:周 波

文人好吹有“学问”
文人好吹,与文人相轻,其实,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无相轻他人之意,还吹个什么劲?惟其要吹,那才必须把同行看轻的。

如果说,文人十个有九个相轻,那么,至少有九个半人好吹,不算夸张。至多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有的人吹得邪乎些,有的人吹得含蓄些而已。

一个作家(写作者),写了些东西,想让人叫好,是很正常的情绪。尽管“好酒不怕巷子深”,但并不是每个作家写出来的都是陈年佳酿、玉液琼浆。因此,街头吆喝,巷尾叫卖,推销产品,便属必要。所以,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不是什么丢人现眼的事,拉点赞助,雇人鼓掌,也不必大惊小怪。

尽管作家(写作者)有吹的自由,可吹,是一种有限度的行为。适当夸张,还能承受,言过其实,就有危险。这就是说,吹是可以的,但要吹得适可而止,吹得恰到好处,那才算会吹。可这个尺度,实在不大容易把握准确。凡吹者,总是缺乏节制能力,总是过之犹恐不及,于是,十吹十过。

话又说回来,作家(写作者)的吹嘘,是瞒不住人的。因为无论你身在何方,都有范围、界限,你吹自己是中国某协会会员,上网一查,心知肚明。

面对现实,无论用隐讳、用曲折的笔墨,来表示自己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在微信群、朋友圈,甚至还常见有标榜自己是世界什么名家协会头头,具有和名人、名流、名家哥们爷们的深厚友谊,不用敲门,就可登堂入室的亲近,也不能由此证明写出来的是传世佳作,或已经不朽了。

上述现象,其实与自己作品的好坏,压根儿没有关系。因为文学既不能遗传,也不会传染。围着名流啃招牌,涂在自己脸上的脂粉,早晚也要剥落的。

对作家(写作者)来讲,怎样吹自己,先得有可吹的作品。如果作品够十分,吹成十一分、十二分,像李白那样,“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地狂一下,也许是诗人风流,骚人雅兴。而作品只有三分两分,尚不及格,吹成十分的话,吹得就有点不够味了吧!

总而言之,作家的吹,是建筑在他有得可吹的作品之上。作品,才是第一要紧的事。怎样吹自己,恐怕先要写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来,否则,虽然不吹白不吹,但结果,肯定是吹了也白吹的。

(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