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一早上驱车回家过年,有了一个新发现,老家农村已经全部禁放鞭炮了。
初一回到老家后,没有看到院子里放鞭炮后残存的鞭炮皮,出门拜年,家家户户的院子里也都异常干净。起初,我并没有在意,也没有引起我的关注。不经意间有人聊起了这个话题,说今年全市农村禁放鞭炮,在春节前夕,临近春节的时候,乡政府组织了一支由派出所工作人员参加的工作队,深入到每一个村庄,挨家挨户地上门通知,做思想工作。
随后,在街上碰到村支书和几位村委干部,都佩戴着红袖章。我给他们打招呼,并问情况。他们告诉我,今年农村实施禁燃禁放政策,上级抓得很紧,村里也不敢松懈。他们就像预防新冠时期一样,在村口支着桌子办公。这工作也抓得够实的了。整个村子非常安静,安静得几乎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村子周边上坟的人群,也没有任何人放鞭炮。
从小在农村长大,过年,都是在鞭炮声中度过的。鞭炮,是农村过年的标配,家家必备,既可以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又可以增添节日气氛。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太好,过年要准备三把鞭炮,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前放一把,初一早晨祭过老天爷和灶王爷后放一把,破五早起放一把,放的都是千头百头的鞭炮。
后来条件好了就买万头的鞭炮。早年上坟不放炮,不知从啥时候起,人们上坟开始放鞭炮,放千头鞭万头鞭还不过瘾,就放两响的大雷炮。都是开着车去上坟,车的后备箱里都是整箱整箱的炮。放两响大雷炮,都用自己焊接的铁架子放,一次装八支,点一个,就会一个接一个连响,在二三十米的空中爆炸,发出震山响的回声。
家族大一点的,能成小时或半个小时地放。这好像成了传统的春节文化。春节不放炮,大家会觉得不像是过年。
春节过年放鞭炮,已延续千年。放鞭炮,增加了欢乐喜庆的气氛,年味浓浓,但是也有不少隐患,特别是城市伤着人或引发火灾的事故时有发生。早年正月初一在老家放两响炮,一个安全质量不过关的两响炮,底部一响响过后,没有飞向空中,直接在我手中爆炸,炸的右手心血肉模糊,立刻回城到公疗医院进行了包扎。那一年的年,没有过好,现在手上还有痕迹,给我添了一抹不可遗忘的回忆。后来,一些城市开始制定禁放政策。
我的家乡鹤壁,已禁放多年,过去主要是城市严禁,农村地区并没有严格要求。城市严禁了,农村地区该放还是放。对城市严禁放鞭炮,我是举双手赞成的。首先一条,是确保了过节的安全,有效地防止了各类事故的发生。以往各地的教训不胜枚举。其次,能让大家安安静静地过一个祥和的春节。
从切身感受来说,好处多多。过去未禁时,除夕之夜是过不安生的。从吃晚饭开始,一个劲地到初一早晨,各处鞭炮响个不停。有远处的,有近处的,最惊扰人的,是本楼栋本单元的鞭炮声,尤其是在楼道里放的那种带雷炮的“啪啪啪咚,啪啪啪咚”的鞭炮声,震耳欲聋,惊人魂魄。这种声音有时都压住了春晚电视节目的声音。
春晚结束,该休息了,周围又响起了鞭炮声,此起彼伏,最可恨的,是夜里两三点、三四点放的那种鞭炮,已入眠的人会突然被惊醒。这确实非常令人讨厌,但却无可奈何。谁何时放是人家的自由,没有人能管得住,只能靠放鞭炮人的道德觉醒和自我约束。人人都深受其害而人人又很无奈。自从城市禁放以来,每一年的除夕夜,都能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感觉倍儿爽,吃啥啥香。
春节放鞭炮,是上千年的传统。但传统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最好的东西,利弊相权取其利。城里人居住得集中,放鞭炮的事故隐患很多,感觉禁放很好,农村居住的分散,其危害程度相对要小一些。那么,广大农民群众是否对禁燃禁放持欢迎态度呢?带着好奇和疑问,询问了在村里遇到的一些人,大部分人都觉得好,积极配合,坚持不放。我想,我们不是一直强调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高兴不高兴,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吗?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随百人愿,能得到大多数人拥护的政策,就是好政策。
春节禁放与不禁,各地政策不一,禁放有禁放的道理,不禁有不禁的理由,因为任何政策的出台,都是经过充分论证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政策到底哪个社会效果更好呢?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如果征求民意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今年春节,老家农村静悄悄。此处无声,但老百姓赞许的声音,就是最好的鞭炮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