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让人民吃饱饭,党和政府对农村的生产关系进行了的不断改革,1950年的“土地改革”,1954年的“农业合作化”,1958年的“人民公社”,三次改革,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为了让人民吃饱饭,党中央制定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指导农民科学种田,提高粮食产量。毛主席把“农业发展纲要40条”概括为“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字宪法’”,成为农民种田的法宝。
上小学的时侯,我最喜欢唱《毛主席是咱社里人》。六十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它的旋律和歌词:
毛主席是咱社里人。
春耕夏锄全想到,
防旱排涝挂在心,
八字宪法亲手定,
丰产的道路细指引。
1959年4月29日,面对严重困难时期粮食歉收的情况,毛主席通过《党内通讯》小册子,把指导全国人民的指示印发到全国,“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
与粮食相比,食用油更显得金贵。1955年,对食油统购统销,禁止食油私自交易,市场无处购买。
农村以高级社为单位,按自产油余缺计算,以每人每月200-300克为标准,超过300克的收购,不足200克的供应。从1962年起,实行“食油包干,统购余油”的政策,以生产队为单位,核定油料产量,可凭油料兑换食油,如以粮换油,每人每月最多50克。
在这些日子里,倘若家中来客人,想炒点豆角、辣椒之类,跑遍满庄去借油是常有的事,借不到就用点羊油,或者剝一些蓖麻籽的白仁在锅中挤一下当油。长期无油,厨房里铁锅会生锈,为了不让锅生锈,家家都离不掉“油絮子”这个物件。
那时候,少粮缺油是普遍现象,走在街上和村中,如果能闻到哪家厨房飘出的油香味,一定会停下脚步,让嗅觉来享受一下这种难得的美味。
1972年是泗阳县农村食油供应的转折点。这一年,泗阳县已经成为棉花的主产区,大面积种植棉花。为了鼓励农民种棉花,国家出台政策,按交售籽棉的数量,奖售棉籽饼和棉清油。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棉籽饼可以作为生产队的牛饲料或肥料,棉清油让社员的吃油困难得到基本的缓解。于是,有了议价油,街上也出现了以前难以见到的油条和撒子,村里又也能闻到“久违”的油香味了。
今天,我们走进商场、超市,各种食用油品琳琅满目,豆油、花生油、橄榄油、玉米胚芽油等应有尽有,街上现榨现卖的芝麻油的比比皆是。散卖的食用油已经无人问津,家家都是五升桶装的成箱购买。购买时大多数人更看重油的品质。
为了防止肥胖,很多人不再食用猪油。超市里、肉摊前,买排骨、精肉人不嫌价高,而肥肉、板油之类却被人冷落。饭馆、酒楼里,素雅清淡的菜品招人喜爱,红烧肉之类必须具有好的厨艺,能做到肥而不腻,方有人问津。
这些点滴小事,使我感悟到,是改革开放使我们摆脱了饥饿和贫穷,走上小康的道路。我相信,我们的明天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