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前,炮车街道蒋庄社区都会给居民发放米、面、油等过节福利。今年春节,社区又为居民提早准备好了过节礼品,快跟着小编一起去感受蒋庄社区福利发放现场浓浓的“年味”吧。
1200多万元
连续16年给居民发“年终奖”
春节前夕,在蒋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广场,天还未大亮,整个广场已灯火通明。30多名工作人员在凛冽的寒气中穿梭,将1650袋面粉、880袋大米、1816桶食用油分装成1084份“新春礼包”。
这是蒋庄社区连续第16年为居民发放春节福利,累计投入超1200万元集体资金,见证了蒋庄社区群众满满的幸福感。
“7袋面粉!不需要感谢,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蒋庄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克志一边接过居民的单据,一边大声告诉工作人员需要发放的物品数量。社区工作人员忙着引导、收单、装车、统计,居民们领取福利后,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幸福和满足的笑容,现场洋溢着浓浓的新春气息。
蒋庄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克志说:“经过多年积累,发放春节福利已经成为我们社区的一种惯例,大家都能领到,现场秩序也很好。”
从2010年开始,蒋庄社区每年都会拿出集体资金,为居民发放过节福利,每家每户根据家庭人口数量,领取相应的物品。
“5口人,面粉2袋、油20斤、大米1袋……”工作人员的吆喝声穿透晨雾。居民们骑着电动三轮车、开着汽车有序排队,车轮碾过路面发出的声响,与清点物资的沙沙声交织成独特的年节序曲。
居民顾延安说:“我一共领了5户,左邻右舍都是我代领的,每年发的东西都非常实惠,减轻了咱们春节期间的开支。”
“包饺子、炸丸子,开开心心过年了!”居民安自玲推着满满一车的米面告诉记者。
集体喜增收
居民享福利
16年间,社区一共拿出1200多万元集体资金,用于发放居民过节福利和65岁以上老年人的过节补助,而这项为民实事的实施,得益于社区集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杨克志说:“我们整合社区里的资源、资产,把‘小田变大田’,把社区里汪塘、沟渠堰道全利用起来,发包出去,将获得的集体资金实实在在地反哺居民。”
得益于集体经济增收,蒋庄社区在炮车街道第一个实现水泥路户户通、公共卫生间全覆盖。良好的生活环境加上社区倾情服务,让蒋庄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居民也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居民杨克勤说:“居民的地都租给工业园区了,一亩地一年1500元,家里年轻人还可以在园区打工。我们身为蒋庄人,感觉很自豪,很幸福。”
蒋庄社区靠近工业园区,有着地理位置的优势。为提高群众的收益,社区积极探索村企联建模式,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杨克志说:“我们将社区里的剩余劳动力推荐给企业,干力所能及的工作。目前基本上解决了社区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在同记者谈论社区发展时,节日福利发放也在同步进行。时间很快到了午饭时间,福利发放也进入尾声,大家边吃工作餐边讨论接下来发放福利的事宜。
“发多少了?”“发了1012户,还有72户。”“老年人的慰问金安排过了吗?”“钱已经打到位了。”
春节发放福利是蒋庄社区多年来的传统。近两年,社区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并将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民生福利改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等方面,让村民共享集体经济结出的“硕果”。
炮车街道蒋庄社区干部杨林说:“我们社区干部在一起忙碌了几天,当我们把福利发到居民手里的时候,他们都露出了笑脸,并由衷地感谢我们,我们感觉很值得。”
记者手记:
蒋庄社区用16年沉淀出独特的幸福公式:把公章揣在兜里办公的干部,将资源变成聚宝盆的智慧以及那些在寒冬中传递温暖的米袋,共同浇筑出中国式现代化邳州新实践的乡村注脚。在这里,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报表上的数字,更是群众挂在脸上的笑容,是装在车筐里的米袋子,是万家灯火里此起彼伏的剁饺子馅的声响。
记者 / 吕立三 杜洋
编辑 / 裴培 责编 / 郭修彤
编审 / 黄扬 监制 / 彭斌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