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合(hé)沟源本合(gé)沟

作者:孙兰放

乡愁 ——合(hé)沟源本合(gé)沟

合沟是江苏省新沂市西北隅一座历史悠久的小镇。

明初隶属于江苏邳州东招贤乡;民国初隶属江苏邳县;1944—1953年划属山东省郯城县第五区;后又划为邳县的第四区。1957年组建合沟乡。1958年取消乡建制,成立合沟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乡建制,改为合沟乡。1995年3月合沟撤乡建镇,称为合沟镇。1998年12月划归新沂市管辖。

由于不断变更隶属关系,因而很多人就对她感到陌生,甚至连名字的读音都把握不准,常常将“合(gé)沟”误读成“合(hé)沟”。其实,在历史上,她一直都叫做合(gé)沟。

家乡的人历来是把合沟叫做合(gé)沟的。因大人们都这么叫,小孩子自然也就跟着叫了。至于究竟从什么时间开始叫的,谁人也无法考证。

小时候,我经常听到一些幽默的歇后语。其中有一句叫做“老太婆骑瘦驴――合(硌的二声)gé沟”。这句歇后语虽然不雅,却不难看出,人们并没有忘记,合沟的合不读合(hé),而是读合(gé)。
合沟有农历每月“一、三、六、八逢集,农历四月初五、十月十五逢会的习俗。

集日,人们称作“合(gé)沟集”,逢会日,则称作“合(gé)沟会”。

可能是习惯了故土乡音的缘故,每每听到有人说赶合(gé)沟集或合(gé)沟会的声音时,我就倍感温暖和亲切。

乡愁 ——合(hé)沟源本合(gé)沟

合(gé)沟地名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奔流不息的大沂河,源于沂蒙山区。流经丘陵地带,流经豫鲁苏皖交界处的低洼地带,最后汇集流入烟波浩渺的骆马湖。大沂河的经常决口,加之黄河的泛滥,造成了这里的农田收成没有保障。因此,该地区有许多地名都烙上了历史的印记。譬如与合沟毗邻的、郯城县“涝沟村”的名字,就带有这样明显的印记。同样的,合(gé)沟也带有这样的印记。

相传,合沟原本的名字叫“蛤(gé)沟”。蛤,本意是指“蛤蜊”。方言叫作“歪贝”。蛤蜊的“蛤”(gé),又读“蛤蟆”的“蛤”(há)。因此,以前的合沟,也有人叫她“蛤蟆沟”。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写蛤(gé)沟的时候,或许为了书写的方便,就把蛤字旁边的虫字去掉了。于是就演变成了今天的合沟。但读音没变,仍然祖祖辈辈地读作合(gé)沟。有人说,合沟的合,有的字典已经做了标注,只有作为地名时才读作合(gé)。对这一说法,我翻阅了几本字典,都没能得到佐证。

也有人传说,合沟的合,是比喻小的意思。古代计量单位有石、斗、升、合(gé)。“合”,是最小的容量单位。合(gé)沟,即是“小沟”的意思。于是,便以此命名。

上世纪70年代,高孝帮在合沟当书记时,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地修水渠,建涵闸,取得了旱改水的成功。在用广播进行新闻报道时,年轻的播音员竟把合(gé)沟读成了合(hé)沟,致使许多懵懂的年轻人,也跟着读起了合(hé)沟。作为媒体人,把地名都读错了,实属不该。对于合沟这个地名,无论读错了音也好,写错了字也罢,我们都坚信,这个地方,以及这个地方的人们,勤劳、智慧、不断创新的品格没有变,其文明程度也在一天天地向好。且这个令人为之振奋的局面,总是在祖祖辈辈间、没有穷尽地相传着。

合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里,人们先后发现了“花城遗址”和“郇楼汉墓”。从出土的文物看,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有人在此生活,并使这片热土愈益地光彩照人。

乡愁 ——合(hé)沟源本合(gé)沟

明代的散曲家“乐王”陈铎,现代的剪纸“工艺美术家”王桂英,还有历史上的舞狮、舞龙,大鼓、扬琴等曲艺,以及传统武术,等等文艺都很有名。2002年1月,合沟镇被江苏省文化厅评为“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2021年11月,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合沟家乡老人常好说,“鱼有鱼路,虾有虾路,歪贝(蛤蜊)无路犁道沟。”鱼虾尚有生存之道,经历了坚韧的奋斗,人们岂能无路可走?合沟人还好说,“老天饿不死瞎鹰,老天生谁都有一碗饭吃。”合沟人总是能坚定生活信念,前途总是能灿烂美好!善良的家乡父老,奋斗了,前行了,生活走向了小康、富庶,这就是对家乡地名所蕴含的深远意境的最精辟的诠释,也是对文明艺术圣地在家乡人心底里的最深刻的记忆!

合沟的亲友们,要永远记住咱的家乡叫合(gé)沟,守望家乡,不忘根脉,记住乡愁,应深深地铭刻在咱们的心里。也希望外地的朋友们,当看到“合沟”这个地名时,能够尊重历史传承,准确地说一声合(gé)沟。我更希望有朝一日,重编字典,能在字典上看见合(gé)沟这个词条。

(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