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堂屋记

作者:郭华庭

南堂屋记

我从喜马拉雅上听到《欧阳海之歌》的播讲。

这部报告文学开卷几个章节之后,讲主人公欧阳海梦中捉鱼,给羸弱的母亲滋补,以乳喂刚出生的妹妹,……。听到这里,我一下子想到半个世纪前,一天深夜,我在老家的南堂屋里看过《欧阳海之歌》。书的封面依然清楚,欧阳海以伟岸身躯勒住受惊的战马。那时,我读三年级,字认得比较少,只能跳跃式拣着读。还好,主人公梦中捉鱼这一段文字,无生僻字,读的算是顺当。大雪覆盖,乌鸦嘶叫,小树在凛冽的劲风中随时可能折断,保长、村霸蛮横欺凌,村民暗无天日。这些描写,把主人公的生存情况作了立体呈现。缘于这段文字优美,我一直记得。

在南堂屋,我读过一些连环画、小人书,几分钱一本,陆续买过不少。八大样板戏系列连环画,更版频繁,一有新版出来,我和发小就较着劲比着买,并到南堂屋來“比拳量力”,看谁买的版本,更精彩。有一次,我买的那一版巜智取威虎山》,博得大家狂喜。这版本,杨子荣与座山雕周旋较量的惊险场景,连续跟进,画面感染力强,大家争相握持这本小人书。

那时,南堂屋见证了我与发小们一起读书、玩耍。

在南堂屋,我曾读过一本比较大的书,封面是绿宝石颜色,大开本,比我用的课本更长更宽,也比较厚。书名当时没在意,但书里有几篇文章题目主旨还是记得的。其中有:《闳美的诗篇 崇高的情怀一一纪念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诞辰xxx年》,这个“闳”字,我不解其意,去问老师。老师讲解一番,如记不住“闳”,看成“宏”也可以。此文,列举“三吏三别”、“秋兴八首”等作品来阐释杜诗的思想与艺术。后来,读高中、大学,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杜诗,逐渐加强了对当年读到的这篇文章的理解。这本书后半部分还有一篇,赏析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那时,我不知“靖康”为宋朝之年号,但“抬望眼,潇潇雨歇,”却易如白话。此书还有纪念李白等文章。似可推测,这本书,可能系某类学术文章之辑录。大学期间,我凭着对这本书的一些外观印象,多次到校图书馆去查找,由于书名不详,始终未能与之再遇。

我在南堂屋读书,时间在延续,感受也在变迁。到了七十年代初,南堂屋北门两侧发生倾斜。为防倒塌,用粗壮的洋槐树桩顶着。虽然,这个状态并未妨碍读书,但是,我心中还是有些顾虑。

时间到了一九七四年春天,因理顺祖宅分家遗留的前后不齐问题,南堂屋与北堂屋一起重建。那年,春雨连绵,打夯、一茬砌墙、二茬砌墙、架梁、铺苫草,工期间隔长,雨隔频繁,近三个多月才整饬完。(农村草屋一般一个半月可以完成),这中间,一家人住在烟熏火燎的锅屋里。

南堂屋与北堂屋一起建成,庭院的面貌焕然一新。

南堂屋的东面,用实墙隔出了单间,安装了玻璃窗与玻璃门,在山墙上用木板搭制了书架,还添置了洗脸盆。母亲说:“这个房间,就是你的书房,你可要把学上好呵。”那时,家庭条件好的发小,也难能住上单间,读书也难找到一处安静的地方。

喜不自胜之际,我兀自意识到,到了这个时间节点,我必须自觉抗起搞好学习这个责任了。

尤为难忘的是,在自学、补习,冲刺高考的那些日子里,南堂屋的灯光,给我带来信心、注入力量。有时,过了午夜,母亲给我烧一大碗豆芽汤,打上两个荷包蛋,再泡上两张细粮煎饼,这个夜宵在那个年月是很稀罕的,平时一个月也难得吃到两个鸡蛋。

四十五年前, 我在南堂屋走完复习之路,跨进了大学校园。

南堂屋,那里的夜晚,留存了诸多记忆。那里的灯光,一直照着我前行。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