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那天,我们从万寿寺沿着南长河的岸边,向下游走去,走了大约有3公里,由于时间关系走到紫御湾船闸就结束了。
12月16日,我想接着紫御湾船闸继续向东走下去。老伴说:“咱今天不如从万寿寺向西往上游走”。看看上游的风景,我同意了她的建议。还是坐634路公交来到紫竹桥北路,下车后就直接走万寿寺门前桥下的通道过西三环北路,来到西三环北路的路西,路西的南长河两岸街道叫半壁街,半壁街道建有南长河公园。
南长河公园,东起西三环,西至昆玉河,全长的1500米,平均宽度约50米,总面约17公顷。整体公园秉持“以绿为本、以史为脉、以水为先、长河两岸景观空间一体化”的理念。结合南长河的相关历史、皇家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平民文化。形成“一河两带”的空间格局。
南岸的绿地内分别设有:曲苑听香、知源堂、柳岸春荫、水林间、知雨轩、水音深处、知趣廊、故道花语、春堤信步、知意厅、别院笙歌等十一处景点,形成了南岸一条“人文走廊”。北岸是一条“健康走廊”。
两岸有多处健身者在那里跳广场舞,有音乐爱好者组成的合唱团在唱歌,有抖空竹、打扑克、下象棋、打麻将等各种娱乐活动。看这些老人跳的欢乐,玩的开心,在阳光的照晒下,都是红彤彤的脸庞,喜笑颜开。还有的老人沿着岸边的健身绿道在走步。
两岸展现出“历史长河、生命长河、文化长河”的“长河三部曲”节奏。我们虽然是寒冬来到长河,但是能够体现到,长河两岸精心的打造出四季景象,“杨柳夹岸,杏桃争艳”的春之胜景,“荷风习习,浓荫匝道”的夏之婉约,“霜叶飘落,芦花漫舞”的秋之风韵,“雪润冰清,苍翠掩映”的冬之清凉。
长河两岸的四季美景,为京城再添一处风景别致宜人,文化底蕴浓厚,适合人民健康、娱乐的城市滨水公园。
我们开始是在南岸走的,感觉有点荫冷。发现北岸阳光好,我们就转到北岸,北岸有阳光,冬季晒太阳舒服,感觉到温度比南岸高,暖和好多。继续沿北岸向前走。
河里的水清澈见底,水深约有3米,能见到水底下的水草顺着河水流动,象风吹的彩带,起起伏伏的飘动。
岸边有垂钓爱好者在钓鱼,只见清澈的河水,哪有鱼在游动,不是在白白熬时间吗?看了一会也没有鱼儿上钩。我从来就没有钓鱼的习惯,看了一会就燥了。
继续向前走,看到前边河里有几只小水鸟,远去看它们一会上潜入水中,一会几浮上来。我便走了过去,好奇的走近它们,仔细的观察它们在做什么。只见它们潜入水底,在水底下的水草中穿来穿去,不一会刁着一条小鱼浮上来,昂起头把小鱼吃掉,又潜下去。有的在水下没有捉到鱼就浮出水面,扇动一下翅膀又钻下去,就看它们钻下浮出好开心。这时我想水草下面一定有大鱼,只是鱼儿还没有上钩,钧鱼者看来都不会白熬时间,等着愿者上钩的鱼儿。
来到南长河上的四桥之一的麦钟桥,麦钟桥又称麦庄桥,始建于明朝。明嘉靖年成书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上载“麦庄桥”。清乾隆十三年(1748)在麦庄桥立有御制文、碑亭,清高宗弘历《麦庄桥记》称:“麦庄桥为城外适中之地”。并写下《御制麦庄桥诗》:新涨平提好进舟,霁空风物报高秋,闻钟背指万寿寺,摇橹溯洄西海流,送爽一天去似缕,娱情两岸稼如油,石桥郭外绿过屡,试问常年得似不”。民国年间仍称麦庄桥,新中国成立后始称“麦钟桥”,曾用名“埋钟桥”。传说,永乐大钟由德胜门汉经厂移到万寿寺悬挂,没有几年就卸下卧地,后埋在桥旁,到乾隆年间才移至大钟寺。
在南长河西岸,发现有一座石碑,为汉白玉石质,坐面朝东,螭首龟跌,基座正方形,高约有5米,碑体保存基本完好,用玻璃罩起来,周围用铁栏保护,因年久字迹已难辨认。
据资料记载,此碑是乾隆二十年(1755)5月立,碑阴刻清高宗乾隆御制《金河诗》。金河提碑诗文记述了疏通金河河道,便于行船,灌溉稻田,排涝泄供的情景。金河自玉泉山高水闸流出,经颐和园西墙,至该碑北测汇入长河,它是元代金水阿的孑遗。当时金水河为皇家御用,所以还有“跨河跳槽”、“濯水有禁”的记载。金河提诗碑是研究北京水利史及京西水利史的重要实物资料。2014年被公布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长河闸和北洼闸都建于1966年。长河闸于1998年改建,1孔弧起平板钢闸门,尺寸20.22米X3.59米,2台800kN卧式油压启闭机。主要功能防洪和供水。北洼闸于1994年改建,2孔平板铸铁钢闸门,闸门尺寸1.5米X1.5米,2台300KN手动螺杆式启闭机。主要功能是供水。
我们来到绣漪桥,绣漪桥在北京南如意门内,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是颐和园中最南端的桥,是昆明湖和长河的界桥,也是东堤连接西堤的起点,此桥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帝后们从长河水路来颐和园进入昆明湖必经的“大门”桥。清代帝后来颐和园时,经常从西直门外倚虹堂或乐善园(今北京动物园)上船,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为满足行船的要求,绣漪桥建成高拱形单孔桥,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
绣漪桥的设计和建造十分讲究,桥形精关华丽,桥全长44.8米,桥身长32.2米,宽5.8米,桥堍外口宽19米,由于此桥桥身高,坡度大,上下桥此较吃力。所以在此桥的南侧修建了一座石平桥,以利于人们的行走和车辆通行。
绣漪桥和西堤上的玉带桥是一对“姐妹桥”。玉带桥在昆明湖西北,是昆明湖的进水口,绣漪桥位于昆明湖的东南,是昆明湖的出水口和长河的起点,两桥的造型相同,但是绣漪桥的尺寸比玉带桥略小。
登上古桥向南北两边望去,美妙的景色是在平地上绝对无法比拟的。有些高龄的老人来到西堤,宁肯慢些,多花点时间,也要登上这座桥,在桥顶停留片刻,观看美丽的景色,拍照留念。老伴也随着游客登上绣漪桥。
乾隆皇帝称此桥为“湖口东南第一桥”。据《日下旧闻考》记载:乾隆二十四年(1759)御制绣漪桥诗:进舫长河过广源(闸名),石桥饮练锁溪园。风漪春水文章丽,神绣应成天女孙。
绣漪桥不仅体态秀美,其栏杆也制作的非常精致,用“雕栏玉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桥正中的栏杆上镌刻着乾隆皇帝手书的“绣漪桥”匾。绣漪桥两面有乾隆御笔所题的对联。南面是:“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壁月漾金波”。北面是:“路入阆风云霞空际涌,地临蓬岛宫阙水边明”。
在南长河的沿岸,增设了亲水垂钓平台约有1000多米,增设坐凳、垃圾桶等便民服务设施。在绣漪桥和长河的交汇处,还为冬游爱好者增没了男、女更衣室。那天我们走到长河交汇处看到有二十多名男、女冬游爱好者在那里冬游。年龄大的约有七、八十岁老翁、老太太。那天有零下四、五度,刮着北风,我走在桥上,穿着羽绒服,戴上风帽还觉得有点冷,看到他(她)们在水里游,我直打冷战。这些设备提高了亲水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我们从西三环北路,顺着长河沿岸,走到长河与颐和园交汇处绣漪桥。
择日再继续坚持。
评论列表(1条)
长河漫步赏冬光,古史遗风韵味长。
麦钟桥边寻旧事,绣漪桥畔叹新妆。
水清鱼戏波心荡,岸阔人欢笑语扬。
胜景无边诗韵里,京城处处焕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