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邳州市于徐州市中东部,地处黄淮平原中部。东与江苏新沂市为邻,西与徐州市贾汪区和铜山区为邻。南为江苏省睢宁县,北接山东省兰陵县和郯城县。中心约位于。行政区域介于东经117°36´~118°11´和北纬34°07´~34°41´。总面积约2088平方公里,占徐州市各区县总面积的18.55%。1999年底辖运河、邳城、官湖、陈楼、白龙、跑车、铁富、港上、邹庄、四户、岔河、宿羊山、碾庄、八义集、土山、占城、议堂、八路、新河等19个镇,红旗、连防、邢楼、戴庄、泇口、燕子埠、车福山、徐楼、滩上、赵墩、岱山、新桥、薛集、张楼、徐塘、陆井等16个(截止1999年)。市政府驻地运河镇。
二、建置沿革
先秦时期: 据今四户镇境内曾发现的大墩子古文化遗址显示,早在新时期时代,据今约6000年前,今邳州地区就已经有先民活动。夏代,今山东省西南境内的方国名薛,后迁至今江苏睢宁北部,更名为邳,今市境属其势力范围。
商、周时期:邳国复以薛地作为势力中心,仍名为薛,原邳邑为其属邑,称邳邑。于是今市境遂为薛国邳邑领地。
春秋时期:今境内已随邳邑为宋国所有。 战国后期,周赧王二十九年(BC286年),齐楚魏联合灭宋,邳邑归齐;三十一年(BC284年)以燕國为首的的五国伐齐,楚国趁齐之危,夺取邳邑。
楚考烈王元年(BC262年),以淮北之地作为春申君黄歇之封域,今县境归之;十五年(BC248年)黄歇移封江东,楚置郡于淮北(郡名乏考),邳邑属其郡。
秦:秦王政二十三年秦国攻取楚国淮北故地,邳邑入秦。秦因之置下邳县(治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东三里)。今市境大致为该县北部地。下邳县初隶薛郡,后归东海郡。
秦二世元年(BC209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各地有反秦之志者纷纷响应。二世二年十二月(BC208年)陈胜死,二月,项梁项羽叔侄自会稽郡率兵渡江北上,今境为项氏所有;六月,项氏立故楚国王室后裔熊心为楚怀王,以号令楚地群雄,故下邳名义上乃为楚国国土。
两汉(含楚汉相争时期、王莽新朝)
秦王子婴二年十月(BC207年)秦亡,正月(BC206年)项羽虚尊熊心为义帝,二月分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下邳归属楚国(都彭城郡彭城县,今徐州市区)东海郡。
汉王五年十二月(BC202年初),项羽楚国灭亡,下邳入汉;正月,刘邦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都下邳。(今睢宁县古邳镇东三里),二月,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下邳隶之。
汉高帝七年十二月(BC200年初),析下邳等县地设武原侯国,国都今邳州市泇口乡,封卫胠为侯,是为今市境的首个县级政区,武原侯国属中央直辖。
汉景帝前元三年(BC154年)正月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三月乱平。此后,侯国地位被降低,改属所在郡国管辖。六月复楚国,封刘礼为楚王,武原属楚国。
后元二年(BC142年),武原侯卫不害有罪免爵,国废为县。
昭帝始元五年(BC82年),今市境增建容丘侯国(都今运河镇北约五十里),封刘封山为侯,上隶东海郡(治所郯县,今山东省辖县)。
宣帝地节元年(BC69年)十一月,楚王刘延寿有罪自杀,国除为彭城郡(治所彭城县,今徐州市),武原县随属之。
黄龙元年(BC49年),复彭城郡为楚国,徙定陶王刘嚣为王,仍都彭城县,武原县随属之。
西汉孺子婴初始元年十二月(AD9年1月),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改元始建国,废楚国为楚郡,同时容丘侯国废为容丘县。约王莽天凤元年(AD14年)楚郡更名和乐郡,武原县更名和乐亭县,随属。同时东海郡更名沂平郡,容丘县属之不改。
地皇四年(AD23年)新莽灭亡,不久郡、县复名。新莽时楚郡(和乐郡)由徐州刺史部管辖。
更始三年(AD25年)刘秀称帝,改元建武,仍以汉为国号,史称“东汉”。其时楚郡、东海郡尚为刘永割据政权占领。
光武帝建武二年(AD26年)夏,汉军大破刘永,武原县随楚郡归汉。楚郡仍属徐州刺史部。
光武帝建武五年(AD29年),汉军破董宪,容丘县随东海郡入汉,郡仍属徐州刺史部。
建武十五年(AD39年)楚郡建为公国,封皇子刘英为公。楚公国都彭城县;同时,东海郡也建为侯国,封皇子刘阳为公,武原、容丘二县随属之。二郡均属徐州。
建武十七年(AD41年)刘英、刘阳晋升为王,武原、容丘随属。两王国初属于徐州,后直属中央。
最迟建武二十八年(AD52年),容丘县被废除,今市境仅存武原一县。
明帝永平十三年(AD70年)十一月,刘英谋反被废,楚王国废为楚郡,武原随 属之。
桓帝延熹二年(AD159年)八月,武原县复建为侯国,封宦官徐璜为侯。
桓帝延熹七年(AD165年),武原侯徐璜薨;延熹八年(AD166年),袭其爵者被降为乡侯,侯国复为武原县。
灵帝朝以后城国不再直属中央,而由徐州刺史部管辖。又中平六年(AD89年)四月,曾重建容丘侯,封刘虞为侯,然其隶属关系尚且不可考。同年九月,刘虞改封襄贲侯,容丘侯国复被废并。
三国西晋:
汉献帝延康元年(AD220年)十月,曹丕代汉建魏,改元黄初;同年彭城王国废为郡。
魏文帝黄初三年(AD222年)彭城郡复为彭城国,封曹据为王,旋又因曹据徙封而改回为郡。魏明帝太和六年复封曹据为彭城王,武原县递属彭城王国、郡、王国,郡、国始终隶徐州刺史部。
魏元帝咸熙二年(AD266年1月),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同年封司马权为彭城王,仍治彭城县。武原县递属彭城郡、王国、郡、王国、郡、国,始终隶属徐州。
东晋十六国:
晋成帝咸和元年十二月(赵王石勒八年,,AD327年1月),武原县随下邳国降附于后赵,县旋被废,今邳州境此后主要为下邳县(治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东三里)地,下邳县隶属于徐州下邳国。
晋穆帝永和五年(后赵武帝太宁元年AD349年)晋军趁后赵内乱收复下邳国。晋孝武帝太和四年(前秦昭宣帝建元十五年,AD379年),彭城县随彭城国为前秦攻占。
晋孝武帝太元四年(AD379年),下邳州国为前秦所占领。
晋孝武帝太元八年(AD383年),前秦攻晋,于淝水之战大败;次年AD384年东晋反攻前秦,收复淮北之地,下邳国复为晋朝所有,此后下邳国递属徐州、北徐州。
南北朝:
刘宋时,今市境仍为下邳县低,其县递属北徐州下邳郡、徐州下邳郡。
宋武帝永初元年(AD420年),彭城国改以皇子刘义康为王,彭城县隶之不改,此后彭城县递属北徐州、徐州。
北魏献文帝皇兴元年(宋明帝泰始三年AD467年)魏军攻占徐州,下邳县入魏国。随下邳郡递属徐州、东徐州。
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AD533年),下邳县随东徐州下邳郡降附梁朝,梁更县名为归政,县随下邳郡属武州。
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AD549年),东魏得归政县,复更名为下邳县,并析其地置归正县以隶徐州下邳郡。
东魏孝静帝武定八年(AD550年),东魏又分下邳县地置武原县(仍治今泇口乡),并即县置武原郡,属东徐州。同年又在今市境增置艾山(治今铁富镇一带)、开远(治今市境东部)二县俱隶武原郡。
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AD556年),归正、艾山、开远被废。今市境仅剩武原一县,隶东徐州武原郡。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AD577年),周军灭齐国。入周后,武原县仍隶武原郡,郡隶邳州。
隋:
隋文帝开皇三年(AD583年),废武原郡,武原县直属于邳州。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AD591年),武原县更名良城县。
隋大业二年(AD606年),邳州废,良城县改隶泗州(治宿豫县,今泗阳县郑楼乡古城山)。
隋大业三年(AD607年),泗州更名下邳郡,良城县随属之。
隋唐之际,下邳郡为王世充(AD619年称帝,国号郑)所据。
唐:
唐高祖武德四年(AD621年),王世充降唐,同年良城县划属邳州(治下邳县)。
唐太宗贞观元年(AD627年),邳州废,良城县废入下邳县,今市境遂无县治,成为下邳县地。是年起到唐末,下邳县先递属泗州、临淮郡、泗州。泗州(临淮郡)初属于中央,安史之乱后,递属于河南节度使、汴州都防御使、河南节度使、淮西节度使、兖郓节度使、河南节度使、淄青平卢节度使、河南节度使、永平军节度使、淮南节度使、寿州都团练使、武宁军节度使;县后改隶徐州,徐州则递属武宁军节度使。兖海节度使、徐泗团练观察使、感化军节度使、武宁军节度使管辖。
五代:
唐亡后,今境递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一直为徐州下邳县地,徐州则隶武宁军节度使(亦称徐州节度使)
宋 金 :
入宋后,今市境仍属下邳县。
北宋时,下邳县递属京东路徐州、京东东路徐州、京东路淮阳军、河南道淮阳军、京东路淮阳军、京东东路淮阳军。
南宋初,高宗建炎三年(金太宗天会七年,AD1129年)今境随下邳县为金兵占领。
金天会八年(AD1130年)下邳县交由刘豫伪齐代管;十五年(AD1137年)伪齐废,下邳县纳入金朝统治。
入金后,下邳县递属山东西路淮阳军。
金哀宗天兴三年(宋理宗端平元年,AD1234年)南宋、蒙古联军灭金,今境随下邳县为宋得。
蒙元:
蒙古窝阔台汗七年(宋理宗端平二年,AD1235年),下邳县为蒙古攻取,随邳州递属南京路、归德府。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AD1275年)正月,今境随邳州下邳县入宋。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AD1276年),下邳县随邳州复入于元。之后邳州递属归德府、河南江北行省归德府、河南江北行省徐州路。
顺帝至正十一年年(AD1351年),邳州、下邳县为红巾军芝麻李部所占。次年(AD1352年)复为元军占领。此后邳州递属淮南江北行省徐州路、河南江北行省归德府。
顺帝至正二十六年(AD1366年),从属于红巾军大宋龙凤政权。
顺帝至正二十七年(AD1367年)朱元璋代宋自立,以吴为号,今市境属吴。
明:
吴二年(AD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同年,下邳县省入邳州,今市境遂为邳州地。河南分省开封府、河南行省开封府、南京临临濠府、南京中立府、南京凤阳府、京师凤阳府、京师淮安府、南京淮安府、京师淮安府、南京淮安府。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AD1644年)三月明亡,五月南明弘光政权于南京应天府建立,邳州随淮安府属之。
清:
清世祖顺治二年(AD1645年),今境随淮安府邳州入清。
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AD1690年),邳州徙治今市邳城镇,是为邳州治今市境之始,此后的邳州乃可视为今邳州市的直系政区前身。移治后,邳州仍隶淮安府(治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城镇)。
就布政使司辖区而言,淮安府先后隶属于江南左右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江南右布政使司、江苏布政使司;就巡抚区而言,淮安府先后隶属于凤阳巡抚、漕运总督兼凤阳巡抚、江宁巡抚、江苏巡抚。就总督区而言,淮安府先后隶属淮扬总督、江南江西河南总督、江南江西总督、江南总督、江南江西总督、江南总督、两江总督。
清世宗雍正二年(AD1724年),升邳州为直隶州,直属于两江总督(驻地江宁府,今南京市区)、江苏巡抚(驻苏州府,今苏州市区)、江苏布政使司(驻苏州府,今苏州市区)。
清雍正十一年(AD1733年),降邳州为散州,往属徐州府(治铜山县,今徐州市区)。
就布政使司辖区而言,徐州府先后隶属江苏布政使司与江宁布政使司;就巡抚区而言,徐州府先后隶属于江苏巡抚、江淮巡抚、江苏巡抚;就总督区而言,徐州府一直隶两江总督。
中华民国 北京政府时期:
民国元年(AD1912年)2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之北伐军进驻徐州,邳州随徐州脱离清廷,同时徐州废府,邳州改为邳县,隶属于江苏省(时治吴县,今苏州市)。
民国二年(AD1913年)一月,北京政府开始推行省、道、县三级制。7月,江苏设徐州道(治铜山县),邳县隶之。
民国三年(AD1914年)六月,江苏全省划定为五道,邳县隶属于徐海道(治铜山县)。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时期:
民国十六年(AD1927年)国民革命军占领邳县,同年道废除,邳县直属于江苏省(时治江宁县,今南京市)
民国二十二年(AD1933年)3月,江苏省(已移治镇江县,今镇江市区)分设十三个行政督察区,邳县隶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首县铜山县,今徐州市区)。12月,督察区调整为9个并改以首县名称为区名。民国二十三年(AD1934年)2月各区成立专员公署,邳县属于铜山区。
民国二十五年(AD1936年),各督察区又改回以数字编号,邳县隶属于第九督察区(铜山区改)。
民国二十七年(AD1938年)5月,邳县县城被日军占领,县政府流亡。而邳县在行政关系上仍隶属于第九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九年(AD1940年),邳县随第九行政督察区划属江苏省徐海行署管辖。
民国三十四年(AD193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徐海行署撤销,邳县仍隶属江苏省第九行政督察区。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实施“全面戡乱”,划建华中战场绥靖区,以各绥靖区司令官统一指挥该区党政军民,邳县划入第三绥靖区。
民国三十五年(AD1935年)秋,邳县县政府还驻县城。
民国三十七年(AD1948年)11月22日,邳县全境解放,国民政府对邳县的统治宣告结束。
日伪时期:
民国二十七年(AD1938年)5月,日军占领邳县,旋在八义集(今邳州八义集镇)成立伪政权组织-邳县治安维持会,上归徐州治安维持会管辖。
民国二十八年(AD1939年)2月,伪徐州治安维持会改组成立伪江苏省公署徐州办事处,5月又改为伪苏北行政专员公署(驻地徐州市),伪邳县政权属之。9月,伪邳县政权改以官湖为伪政权驻地。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月,伪苏北行政专员公署撤销,改立伪苏淮特别行政区公署(驻地徐州市),直隶于伪中华民国政府,伪邳县政权乃属于伪苏淮特别区行政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二年(AD1943年)10月,伪苏淮特别区公署下设6个特别行政督察区,伪邳县政权属于第四区(治宿迁县)。
民国三十三年(AD1944年)1月,伪苏淮特别区公署撤销,改置伪淮海省(治徐州市),伪邳县政权乃属于该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治宿迁县)。
民国三十四年(AD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1月,官湖等地光复,伪邳县政权瓦解。
中国共产党建政时期:
民国二十九年(AD1940年)3月,中共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铁富镇境内北冯场成立,管理原邳县北部的抗日根据地,上隶于山东鲁南专员公署。9月,县级抗日民主政权邳南行署于今土山镇小黄山成立,邳县南部区乡属其统辖,行署上隶八路军运西办事处。
民国三十年(AD1941年),鲁南专署第三行政公署成立,邳县隶之。10月,邳南行署撤销,辖境由新成立的邳睢铜灵四县联防办事处直接管理。
民国三十一年(AD1942年),在原邳南行署的基础上,成立了邳南抗日民主政府,隶邳睢铜灵四县联防办事处;12月,邳南县撤销,仍归邳睢铜灵四县联防办事处直接管理。
民国三十三年(AD1944年)9月,邳睢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原邳南县境划归管理。邳睢县递属邳睢铜行政区联防办事处、淮北第三专员公署、华中第七专员公署领导。
民国三十五年(AD1946年)8月,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邳睢县政府机关撤出邳县境内,不久撤销。
民国三十六年(AD1947年)2月,邳县民主政府北撤到山东滨海地区,8月又返回邳县境内。
民国三十七年(AD1948年)8月,邳睢县恢复建置,县政府驻地土山镇,属江淮第三行政专员公署领导。10月,鲁南三专署改为鲁中南第五专员公署,邳县政府仍属之。11月,邳县全经解放。
1949年4月,邳睢县改属皖北行署区宿县专区,旋又划属苏北行署区淮阴专区。7月,鲁中南第五专员公署改称台枣专署,邳县政府隶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邳睢县随淮阴专区先后归属苏北行政公署、江苏省苏北人民行政公署、苏北人民行政公署领导;邳县则先后属山东省台枣专区与山东省临沂专区。
1953年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撤销,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邳睢县随淮阴专区属之;邳县由临沂专区改属徐州专区,并随之划入江苏省。4月,邳睢县改属徐州专区,旋撤并入邳县。
1970年徐州专区改为徐州地区,邳县随属。
1983年,江苏省正式实行市管县体制,徐州地区撤销,邳县交由徐州市管辖。
1992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邳县,改设省辖县级邳州市。不久,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将邳州市仍交由徐州市代管,到1999年底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