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皇五帝时邳、上邳与下邳
我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笔者认为:现有资料已经说的十分清楚。史学家们有的说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有的说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三代,其实是一回事。组成早期人类社会是东夷、炎帝、黄帝三大部落族团。只有弄清当时社会形态,才能知道我们所处地,也就是从不(邳)到丕、邳、邳国、上邳、下邳、下邳候国、下邳王国、下邳县、下邳郡、邳睢、邳州、睢宁是怎样逐步演变过来的。
三皇:史学界对三皇五帝一直在争论,其实三皇,应该是伏羲、女娲、神农。达尔文的《进化论》发表以后,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在《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中初步论述了远古婚姻关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苏联时代的俄罗斯学者、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人种学家谢苗诺夫《婚姻和家庭的起源》详细阐述了远古时代人类婚姻关系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婚姻关系是从血缘群婚——亚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到夫一妻的发展的。中国远古的婚姻状况恰恰印证这个理论是。早期人类与动物差不多,是一种杂乱无章的血缘群婚,人与禽兽无异,这个时代就是伏羲时代。后来产生有辈分约束族内亚血缘群婚和族外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个时代就是女娲时代。再后来产生配偶相对稳定的同居关系,人们知其母也知其父,群居状态逐步解体,家庭的雏形出现,这个时代就是神农时代。整个三皇时代是原始社会。
五帝:我国史学的鼻祖司马迁在《史记》开篇《五帝本纪》中说的非常明确指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时代是私有社会逐步产生的社会,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代。古有炎黄是弟兄说法,其实是不同时代,炎帝(神农)是原始社会,炎帝用的风伯雨师,有经验的长者教化天下,黄帝用的是水神共工、火神祝融,势力大的部落首领(官)管理天下。颛顼、帝喾、尧、舜延续黄帝逐步向奴隶社会转化。其中舜又称虞舜。有的资料称夏朝前有个虞朝,就是在三代(夏商周)之的这个虞朝(虞舜)。说明舜的时代已经形成奴隶制王朝的雏形。大禹时代,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而远古时代,今天的中华大地先民,由分化、分散到聚合,逐步形成三大族团。以炎帝为首的采食部落,以黄帝为首的游牧部落,以蚩尤为首的渔猎部落。最后统一为农耕社会。
根据地理外貌、地质结构分析,我们脚下这块土地,远古时代属于浅海状态,泥盆纪时生物大爆发,形成这块冲积平原。当远古时代,人们从西向东看,一望无际的天地间,除了飞鸟没有其他东西,这个地方就叫不(邳),产生了第一个邳字。东汉学者许慎《说文解字》:“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鸟飞在天上下不来,天下只有展翅的飞鸟。后来人们走进了,看到原来有地,天地间只有飞鸟,这就产生第二个丕字,上边“一”是天,下边“一”是地,可见那时天地间鸟最多。按《说文解字》、上边“一”是天,下边“一”是地,可见那时天地间鸟最多。《广韵》注释:“丕,大也”。宋襄公在下邳建城邑以后,丕又被添个阝,最后形成现在邳字。这个邳地从泰山以南到洪泽以北,在邳地的边缘地区,逐步有人类迁徙,组成群居的小部落。
夏朝建立,启封功臣奚仲与这个边缘的薛,今枣庄、薛城一带。部落认为这个浩瀚无主之地邳更适合居住,于是举族迁邳。邳由广袤的区域名称变成实在的部落名邳、邳国。逐步成了地名、国名、姓氏名。夏朝及其以后的君主不断分封功臣,如:徐、留、吕、艾、钟吾、郯…..,邳的区域各处有了新的名称。新的国名蚕食邳的区域。随着冲积平原土壤硬化,先民南迁,今巨山(葛峄山)周围出现了新的邳部落,也可能是奚仲后裔的一支。原来奚仲迁徙的地方就被称为上邳,新的地方就叫下邳。
下邳的历史沿革
邳自奚仲以来,整个夏商时代,在邳薛一带不断迁徙,直至周朝中前期,又出现下邳,为下邳邑。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下邳县,治所下邳即今睢宁古邳。下邳县的辖区范围在今睢宁中北部、邳州中南部,以后的下邳县在这个范围内基本稳定近两千年。今邳州东北部为良城,属东海郡。西北部为武原,属彭城郡。现睢宁南部古代人口稀少、汉以后曾建睢陵等一些小县,很多地方多数时间属下邳县。下邳县基本稳定两千年,但他的归属却有所变化。
根据历代《徐州府志》《邳州志》等书整理如下。
夏:邳为薛都(奚仲迁邳。显然国名为薛,国都已迁邳。)
商:邳国。薛都既迁,邳自立国。另据《左传·昭公元年》:“河亶三年国亡。”这就是《竹书纪年》中“彭伯克邳”。
周:下邳邑,属薛。战国属齐。《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
秦:下邳县,属郯郡。秦置。《汉志·应劭注》。秦末置东阳郡,治下邳《舆地广记》。
西汉:下邳县,属东海郡《汉书·地理志。》汉高祖五年韩信楚都,六年废除。下邳县仍属东海郡。莽新政权(王莽新朝)改曰“润俭”。
东汉:下邳国治下邳县《郡国志》。明帝十五年更临淮郡为下邳国,移治此。建安十一年,国除为郡《后汉书·献帝本纪》。
三国魏:下邳郡治下邳县《疆域志》。魏郡仍治此,旋移治徐《寰宇志》。
西晋:下邳国治下邳县。太康元年析徐置临淮郡。移下邳治此《寰宇记》。改郡为国《晋志》。元康末徙徐州治此《晋略·州郡志》。
东晋:徐、兖州下邳国,治下邳县。西晋末为徐州治,太宁元年陷于石勒。寻归晋。永和五年晋取下邳,复失之。七年徐州降晋。八年兖、徐二州并治下邳。隆和元年,兖、徐二州移治山阳。太元三年没于秦,苻坚扬州治此。九年,晋复取下邳,废伪置扬州。
南朝·宋:下邳郡治下邳县《州郡志》。泰始初入魏,魏因之《地形志》。
南朝·齐:属魏,下邳郡下邳县。
南朝·梁:地初属魏,孝昌元年置东徐州,治下邳郡下邳县。梁武帝大通二年,降梁《梁书》。五年梁改置武州,并改下邳县曰归政《随书》。太清二年,又降魏《梁书》。武定二年,复置东徐州下邳郡。治下邳郡《隋志》。
南朝·陈:初属北齐东徐州下邳郡治下邳县。陈太建七年,拔之为武州刺史治。十一年为北周所取。改州曰邳州(始称邳州)。仍置下邳郡下邳县。
隋:开皇初废下邳郡。大业初邳州为下邳郡,移治豫宿,县属下邳郡(郡治豫宿)《隋志》。
唐:武德四年复置邳州,县属焉。贞观元年州废,县属泗州。天宝元年属临淮郡。乾元元年属泗州。元和中移属徐州。
五代(梁唐晋汉周):均下邳县,属徐州。
宋:太平兴国七年,建淮阳军,治此《宋志》。建炎三年陷于金。金废军,复为邳州《金志》。金亡,暂属宋,旋陷于元。
元:元初并县入州,属汴梁路。至元八年,属归德府。十二年,县复立为邳州下邳县,下邳县为州治《元志》。
明:元顺帝至正八年,升徐州为总管府,洪武四年,以徐州属中都临濠府(后凤阳府),邳州属之。十五年改属淮安府。
清:雍正二年,升邳州为直隶州。十一年,降为散州。
元以后,没有见到下邳县记载。分别属于邳州、睢宁县。洪武四年至雍正十一年邳州兼辖睢宁县,以后邳州、睢宁县并列属徐州府。民国时改为邳县、睢宁县。抗日时民主政府析出邳睢县,解放后1954年邳睢分别回归邳县、睢宁县。
但下邳城作为邳州的治所依然存在,“黄石城头雨未乾”就出自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下邳夜泊》。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设立下邳县一直以县属于当时所在的州、府、郡、国、军、路,或者直隶(直属)。
秦汉代及以后下邳县南部一些人口稀少、有明确归属的的地方,又陆续建立了下相、睢陵、徐城、僮县、桃源、泗阳、虹县等一些存在各有长短小县。金兴定二年,金攻占汴梁,继而占领徐州、邳州、泗洲一带,由于和南宋不断攻伐战取,金国政权割去下邳县南部及其一些小县,分置睢宁县。
北部把原来彭城郡武原县、山东峄县、兰陵县、郯城县部分故地,划入下邳,金元时期已称邳州。《明史》、各代《徐州府志》资料介绍,元至元十五年,设立濠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临濠府,次年改为中都。洪武四年朝廷撤销徐州府,所属徐州、邳州等均属中都。洪武七年改中都为凤阳府。洪武十五年又将邳州从中分出,改属淮安府。又因睢宁地势狭窄,将邳州修文乡及所辖十四社划归睢宁。至此邳州、睢宁边界、疆域基本稳定。
解放后建国前,1948年大致原下邳县范围以内又设立邳睢县,1953年撤销。仍属于又属于邳县、睢宁。只是把旧的州城(古邳)及周围一些地区划归睢宁、原修文乡一些地方如占城划归邳县。形成今天邳睢两县的分界及区域。
从以上资料可见,下邳县在两千多年时间内,基本稳定在今天的邳州中南部。
现在邳州东北白布(官湖东}、港上、铁富、邹庄、一带,属良城。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0年)立,属于东海郡(郯城),从东汉自唐属下邳郡,唐贞观元年(627年)良城废,入下邳县。
而西北邳州西北戴庄、岔河、燕子埠几个镇与贾汪汴唐,周代就称为彭城东武原,西汉早期才建武原县,一直属于楚国、彭城国。东魏政权武定八年(550年)曾设武原郡,置武原县、开远县、艾山县属之,良城县从下邳郡析出属之。随即囯亡郡废。武原郡废后,良城县回下邳郡,开远、艾山、武原同时被废后地仍归原来彭城郡。金宋的攻战守伐,导致下邳县一分为二,南部与历史上原睢陵等故地组成睢宁县,北部结合彭城武原故地等组成邳州。下邳县从此消失。下邳城作为邳州治所还存在。康熙七年(1668年)郯城大地震,下邳城彻底消失,因为早已称作邳州,原来的州城遗址把称作旧州,艾山前新州城被叫做邳城。

下邳古城产生、消亡全过程
下邳第一次建城
《邳州志》:“襄王十一年(前641年),宋襄公伐齐,于下邳筑城邑”。根据《史记》等典籍考证,宋襄公并不是纯粹为了伐齐,更重要是为了做“春秋霸主”梦摆阔气而修了邳国城
宋襄公在位初期,齐国发生了一件事,齐桓公到了晚年,忘了管仲的遗训,易牙、竖刁、开方这三个奸臣又被他召回宫中,加以重用。尽管鲍叔牙多次劝告,齐桓公也听不进。这三个奸臣有恃无恐,更加胡作非为,竟然把鲍叔牙活活气死了。后来齐桓公死了,他们三个废掉齐桓公立的太子公子昭,而让听他们话的公子无亏当了国君。公子昭一看,不但君位被夺去,而且被杀头的危险时刻存在,就跑到宋国去,请宋襄公为他做主。
宋国的实力也不强大,可是成为霸主的诱惑实在太大了。公子昭来投奔,他认为是个可利用的机会,就收留了公子昭,并大张旗鼓通知各诸侯国,护送公子昭回去当国君,让诸侯派兵相助,以壮声势。为了显示重视,专门在下邳的地方,专门建立一座城邑,作为送公子昭回国的誓师点。各国诸侯接到宋襄公通知,大部分诸侯见是宋襄公出面号召,没几个人理会,只有卫、曹、邾几个比宋国还小的国家派了一些人马来了。宋襄公统领四国联军杀向齐国,齐国的贵族对公子昭怀有同情之心,再加上不清楚宋军实力,就把无亏、竖刁杀了,赶走了易牙,在边界上迎接公子昭回国。公子昭回国后当上了国君,就是齐孝公。
宋国这时已经相对弱小,宋襄公不自量力想称霸,也只有虚张声势吹嘘自己的实力,像现在的面子工程,在下邳建立城池。这就是第一个下邳古城(土城)。
华元修下邳城
宋襄公送齐孝公登基后,想称“春秋霸主”,被楚国俘虏。后又在泓水之战中被楚军射伤,不久死去。经历成公、昭公、文公三代,依然不断来自楚、郑的威胁。周匡王五年(前608),郑国又讨伐宋国。宋国被打败,主将华元被俘。而这时东方的齐鲁吴国不断向宋国送来橄榄枝。宋国为了加强东方的治理,决定修固在下邳城。
这件事《左传·宣公二年》作了生动、精彩的记录:
在准备交战时,华元杀羊犒劳将士,他的驾车人羊斟没吃到。到交战时,羊斟说:“往日吃羊,你作主;今天打仗,我作主。”驾车驱入郑军,所以打败。君子说:“羊斟真不是个人,因为私仇,使国家战败人民受害,还有比这应该受更重的刑罚的人吗?《诗》所谓“人中的坏人”、“丧尽天良”就是说羊斟这样的人吧!他残害人民只是为了使自己快意。”
宋国人用兵车一百辆、鬣毛加彩绘的马四百匹,向郑国赎取华元。有资料讲,宋国没有这么马,郑国同意以牛代马交兵车五十辆。马走的快,牛走的慢,才交了一半,华元逃了回来。其余的五十辆牛车也不交了。他站在门外,派人通报后才进城。遇见羊斟,说:“是你的马不听话才使我落到这等地步。”羊斟说:“不是马的问题,是人的问题。”答话后就逃来我国。
宋文公让华元到下邳修城墙,华元设立好标杆,视察工地。修筑城墙的劳工唱道:“瞪着大眼睛,挺着大肚子,丢了皮甲逃得快。胡子长满腮,丢了皮甲逃回来。想一想,想一想,丢盔卸甲的逃兵还来管理咱。”华元派他的骖乘对他们说:“有牛就有皮,犀兕多的是,可以做盔甲,丢掉了皮甲,又有何关系?”劳工说:“就算你有牛皮可吹不红脸,哪里弄丹漆?”华元说:“走吧,他们人多我们人少。”城修好了,宋国的政治中心逐步东移。
附:《左传·宣公二年》:将战,华元杀羊食土,其御羊斟不与。及战,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与入郑师,故败。君子谓:“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败国殄民,于是刑孰大焉。《诗》所谓‘人之无良’者,其羊斟之谓乎!残民以逞。”
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半入,华元逃归,立于门外,告而入。见叔牂,曰:“子之马然也。”对曰:“非马也,其人也。”既合而来奔。
宋城,华元为植,巡功。城者讴曰:“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使其骖乘谓之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役人曰:“从其有皮,丹漆若何?”华元曰:“去之,夫其口众我寡。”
曹操决水毁下邳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强势崛起。《三国志·武帝纪》、《后汉书·应劭传》、《后汉书·宦者列传》、《世语》记载,陶谦不服,密派数千骑兵截杀曹嵩父子。曹操为了报仇,屡次进攻徐州,并屠城。后徐州被吕布占领。
建安三年(198)冬,曹操围困吕布与下邳三个月。曹操攻不下城,城内的吕布也冲不出来,双方就这样僵持了下来,都在苦苦煎熬。
时公连战,士卒罢,欲还,用荀攸、郭嘉计,将堑沟拓至下邳城脚下筑堤坝阻断流经下邳城的泗水、沂水,然后决水引入堑沟工事,进行灌城。实际上是从城外浸泡城墙根。秦汉时期的城墙,基本都是土夯的,水长时间浸泡之后,就会将夯土融为泥水而塌陷。城外引来的水浑浊,且水位比较城内的河流、井水高。城池基本都有进出城的河流,首先浑水会通过这些河沟,涌入城中。再就是地下水是相通的,因城外水位较高,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污水就会从城内的水井溢出。这就会造成城中的饮水受到污染,及城内产生积水的问题。积水不需要多深,只要十几厘米就能达到灌城效果。
当时正值寒冬十一二月,城中士兵需要涉水到各门相互增援。又湿又冻,时间一久,将士身上的铁甲生锈、革甲发霉,弓箭兵器都被泡坏了。并且经历了长时间、高强度的战斗,城内伤亡很大。而受伤的士兵,在终日潮湿的环境里,伤口更容易感染,造成更多的战斗减员。被浸泡了一个多月的下邳城,无疑成了座人间炼狱。“月余(灌城一个多月后),(吕)布将宋宪、魏续等执陈宫,举城降,生禽(吕)布、(陈)宫,皆杀之”。见《三国志·武帝纪》
这座宋襄公公元前641年建立的,经历八百四十多年的下邳第一个古城(上图东汉下邳古城)遭到严重破坏,逐步消失。
邳州、睢宁各史志称的金代在巨山东六里“另筑”下邳古城其实就是这个古城。
魏晋下邳古城出现
下邳城被曹操水淹后,已经破烂不堪,后来关羽攻车胄,曹操攻关羽,下邳古城均已不堪一击。曹操稳定北方以后,下邳做为治理周围庶民的中心,逐步在原来土城西南建立新的下邳古城。魏文帝曹丕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朝廷下诏设置下邳郡,由曹丕庶弟、鲁阳公曹宇为下邳郡王。下邳城得到重建。到了魏明帝曹睿太和六年(公元232年)下邳城已经相当完善,不然,曹睿怎么能皇帝身份去拜访他小叔下邳王曹宇。
以后西晋永熙二年(公元291年),一生穷奢极侈的石崇被拜为太仆,出为征虏将军,监徐州诸军事,出镇下邳。东晋戴祚《宋武北征记》中“下邳城凡三重,大城周十二里半,其南门曰白门;中城周四里,吕布所筑;又有小城周二里许,城西又有一小城,周三百四十步,相传皆石崇所筑”戴祚把新老下邳城混为一团。“大城十二里半”是春秋至汉末土城。“中城周四里”是曹魏所筑,延续至清康熙年间。“小城周二里许”是石崇所筑城堡,“周三百四十步”是石崇花园又称小金谷园。
而咸丰《邳州志》又称:“旧城(魏晋——明清下邳城)西距葛峄山三里,东距下邳古城(东汉下邳城)三里,南距黄河四里,北距今州城九十里。盖金所筑土城,史未有闻也”。根据南京博物院、睢宁博物馆挖掘考察(见上图),清楚的标明下邳古城(汉末曹操水淹)和旧州城(清初地震沉没)的具体位置。至于“金所筑土城,史未有闻”,待下文探讨。
这就是第二座下邳,如果从曹魏政权黄初三年(222)设下邳郡算起,至康熙七年(1668),这座古城存在1446年。
侨居江南的下邳城
司马懿孙子司马炎取得政权后,建立了西晋,以后经过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攻伐、隋唐攻占、金人南下、蒙古兴亡、清人入主,直至清初,下邳屡遭战乱之祸,均能顽强屹立。但在南北朝时代,江南的三吴大地,却飞来一座“下邳城”。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在徐州老乡邓云峰先生(邓先生在镇江外贸部门工作)帮助下,笔者由镇江出发去丹阳,专门开车绕道至下邳村考察。下邳村在镇江火车站正南,丹阳火车站正西,与镇江、丹阳几乎成近二十公里等距离。下邳村是行政村,属于丹阳市全州镇,以自然村下邳庄命名的,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村落。但今人说不出“下邳村”的来历。
笔者认为,江南的一些古地名,与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史实有关。汉末三国以后,司马氏统一中国建立的晋朝,由于朝廷腐败,阶级之间、民族之间、种姓之间、士庶之间甚至皇族内部矛盾达到不可开交的地步。先是太熙二年至永熙元年(291—306年)发生皇族内部的“八王之乱”,整整打了十六年。紧接着于永嘉四年(310年),又发生了“永嘉之乱”。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族和非汉族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大量的北方士族携带人口为避战乱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或其他地区,史称“衣冠南渡”。如广东花县就发现洪秀全家族的《洪氏族谱》,记载洪秀全的祖先于晋永嘉五年从下邳迁至京口(今镇江)。
盘踞在下邳的晋朝皇族司马睿在琅琊(今临沂)人王导、王敦的辅佐下,渡江至建康(今南京),登帝位,为晋元帝,建立“王马共天下”的东晋。二百七十余年,北方各族如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游牧部落百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形成了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当时逃到南方的汉人,仍以晋为正统,多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建立原来郡县在南方的侨郡,期望恢复中原。同时东晋南朝政府设置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士族,保持其特权,借以缓和南北士族的矛盾,以巩固统治。宋明帝(公元371—375年)时立南下邳郡,就在现在丹阳西边一带,属于治所在京口的南徐州所辖。刘裕收复青、徐等州后,曾以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与侨州、侨郡相区别。刘裕代晋后,又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南朝侨置郡县在隋统一后,完全废除。
据《永初二年郡国志》:晋武帝刘裕是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铜山)人,寄居在下邳,彭城、下邳都是他的故乡,因此刘裕登基后,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整顿“南方流民去来纷杂”。 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除南徐、南兖、南青三州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界内,多数侨置郡、县被合并或取消,对侨郡士族实行以居住地划归郡县的“土断政策”。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在这一背景下,把南下邳并入南彭城。作为刘裕在江南的故乡,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笔者认为南下邳的治所就是现在的下邳庄,南下邳郡虽然消失了,下邳庄的地名和周围的村庄名称被一直流传,保留下来。遗憾的是现在下邳村人,不知道这个已经存在一千六百多年的下邳庄来历。
下邳边缘现“省成”
邳州市陈楼镇有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叫省城。由于史料失缺,它的本来面目被蒙上一层面纱。要想揭开它的本来面目,还得从金代说起。金代的中国是一个民族分治的朝代,广大汉族人民,不服从女真的统治,天下动荡不安。金国末年,朝廷命侯挚行省东平(金元政体,东平即管理今山东的政体),由于动乱,行省在东平—邳州游移。
金贞祐二年(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山东、河北等地爆发大规模红袄军农民起义,金兴定元年(1217年)山东红袄军起义军波及邳州(金国山东西路邳州刺史州领辖下邳县、宿迁县、兰陵县三县),金兴定五年(蒙古太祖十六年,1221年),金国朝廷令蒙古纲、燕宁驻守金国东京东平府,镇压山东忠义军、红袄军等农民起义军。山东宣抚副使燕宁战死,原来受燕宁招安的胡七、胡八起义军复叛。加之蒙古军进攻东平府,金军屡战屡败,蒙古纲势孤,奏请山东行省内迁。金宣宗及枢密院采纳翰林待制抹捻阿虎德建议,五月,准许蒙古纲“山东行省内迁,率所部女真军、契丹军、汉军五千人,行省邳州”。“于是,蒙古纲改山东路统军使兼靖难军节度使,行省邳州。自此山东事势去矣”。于是行省邳州建立了,山东行省治所由东平行省移至邳州,省城说法原因正是来源于此。
蒙古纲“改兼静难军节度使行省邳州。”在邳州“另筑邳州省城”。“行省”是什么?金国后期全国共设立34个“行省”,由此开创行省制度,主要是用来抵抗外来(蒙元、西夏)侵略、讨伐南宋、镇压农民起义、控制地方形势的军事性较强的军政合一性的行省。邳州行省是规模较大、职能较强的行省,邳州行省经略(筹划治理)山东东路治所益都府(今山东青州市)辖益都府、济南府二府及潍州、滨州、沂州、密州、海州、莒州、棣州、淄州、莱州、登州、 宁海州11个州,共53个县。山东西路治所东平府(治须城县,今山东东平县)。辖东平府一府及济州、徐州、邳州、滕州、博州、兖州、泰安州、德州、曹州9个州, 共43个县。邳州行省治理山东东路、山东西路两路计20个州96个县,邳州行省管辖区域够大的了。但只有虚名,大部分地区为农民起义军所占领。
陈楼镇省城村居民介绍:行政村北边城后自然村、东边前余自然村等。古代土城连绵二三里,城基依稀可见。城门人民公社成立时,被用作舞台大演大唱。古城中是庙宇文革中被破坏、衙门七十年代水利工程中发现,出土大砖都被周围老百姓拿去盖猪圈、鸡窝等。
《邳州志》史料记载:古城又称余行省城,方形,座北朝南,大门向阳。占地约一百四十余顷。另据民国年间窦鸿年的《邳志补》云:“省城在受贤乡”。清初,顾祖禹的《方舆纪要》载:“余行镇在州北七十里,谓旧城,其地有余
行省城”。笔者认为:“行省”是“行省邳州”的建制,“城”为为建制军政机关所在地。元末明初,战事频繁。行省设置时间又很短,只有两年多一点,老百姓还没有搞清楚,行省是什么。而“行省”城边恰有个余村(前余),所以“行省邳州既被省略了邳州,又被贯上“余”,成了“余行省”城了。余行(行xing又变成行hang)与杭州的古名“余杭”谐音。于是余行“省”的省城“余行省城”就产生了。顾祖禹的《方舆纪要》就可以这样解读:余行在邳州(下邳)北七十里,是行省“邳州”的“旧城”。有一个地方叫“余行“的省城。
《方舆纪要》、《邳志补》又称:“余行省城”为元末山东省平章、沂州将王信所筑。查《元史》其实,王信所筑的是郯城,当年冬,王信为了阻挡驻扎在邳州的徐达大军,废弃郯城故城,筑新城。当时隆冬没法采集石头,抢老百姓碌碡做基础,屯土而成,故郯城又叫碌碡城。(王信在鲁南苏北另文介绍)
天灾人祸沉下邳(邳州旧城称旧州)
尽管始于魏晋时代的下邳古城曾经南下北上,并且屡经战火和洪水,但仍顽强的存在近一千五百。直至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郯城大地震,下邳城倾刻墙倒屋塌,地势下沉。七月十二日黄河在北岸花山口裂缝处直冲而下,冲出一个“拐山潭”,邳州黄河北一片泽国,古城从此彻底消失。
人们一直把下邳沉没归咎于郯城地震,更有归咎于黄河决口。是否还要其他人为的因素。
其实早在南宋初年就留下下邳沉没的伏笔。建炎二年(1128年),南宋让杜充去守东京(今开封市),这个后来叛将,扒开黄河大堤企图阻遏金兵,使黄淮等地区一片泽国,给豫东、苏北、皖北、鲁南人民带来无穷的水患。也为黄河南徙带来了后患。绍熙五年(1194),黄河在河南阳武决口,黄河改道南徙正式形成。咆哮的黄河水,利用汴河河道进入泗水,利用泗水河道进入淮河入海。最后入海口也被积淤,黄河水通过泗水河道向南在扬州的瓜洲古渡口进入长江入海。长江黄河在瓜洲握手,融为一体。
本来北宋定都汴梁(今开封)后,隋代运河已经逐步东移。黄河南徙后,运河河道被黄河带来泥沙积於殆尽。宋金“绍兴议和”以后。河道运输重新开展,以后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明朝建立不久又迁都北京,大运河漕运等物资运输更显得重要。自吴国挖掘运河以来,流经下邳泗水被用作运输通过微山湖进入荷水,黄河改道夺取泗水河道后,因运河积淤原来宋元时代运河断行。运河只好“借黄行运”。这一带运水、泗水、黄水三水同漕。徐州不远原来泗水中的“吕梁洪”,本来就是泗水中的险段。黄河水的加入,更加剧吕梁洪的险峻,给主要的运输通道,特别是国税皇粮的漕运带来了很大的险情。
明永乐年间,因吕梁洪飞流湍急,航道艰难,明成祖永乐皇帝听从平江伯、漕运总兵陈暄意见:开凿吕梁洪。自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瑄开始疏凿吕梁洪起,到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吕梁洪工部分司署主事陈洪范疏凿吕梁洪结束,130年间历任吕梁洪主事干着同样的事情,凿石通洪,确保漕运畅通。漕运安全保证了,但是原来水流湍急,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被冲刷而下。现在水流平稳了,泥沙大量的淤积。抬高了河床。使这一带黄河变成高出平原的天河。每年徐州、邳州要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清淤河道、加固堤岸。以至于“扒黄河”在这一带成为“出苦力”、“罚劳役”的代名词。据有的资料统计,仅仅276年的明朝,就有193年出动民工,清淤黄河(运河)泥沙,加固堤岸。尽管做了很大努力,最终康熙七年导致邳州旧城(下邳)城池沉入水底。这座存在2310,屹今资料表明江苏省境内最古老的城池成为了历史。
1128杜充决黄河淹金兵,使本来就险情四伏黄河南岸岌岌可危,导致了1194黄河南徙。不仅给当时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浩劫。不断决口黄河带来黄土高原的泥沙更给豫东南、皖北、苏北无尽的灾难。本来《尚书.禹贡》记载这地方徐州“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田是第二等,赋税是第五等)。豫州“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田是第四等,那里的赋税是第二等)。使华夏最肥沃土壤变为沙碱地,大面积盐碱荒地甚至成为不毛之地。最严重的是泥沙淤塞了中国南北运输只能走水路的唯一大运河。南北运输只好“借黄行运”。而徐州东南吕梁洪又给漕运事业带来极大风险。130年繁重的开凿虽然使解决了运输风险,又使泥沙沉积,河底高出平原、高过屋脊。就这样在人们于水害斗争中,有意无意加重了灾害。人为的水害借地震的助天灾,彻底埋葬了下邳(邳州)古城。
至此,邳犹存,除了邳州,还有古邳镇、邳庄镇等。我国姓氏中还有一个稀少的姓氏邳姓。下邳至少还存在三个村级单位,睢宁县下邳村、丹阳市下邳村、福鼎市下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