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冬至时,在洋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过冬至也叫过大冬。
“冬至”日之后开始“数九”,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最冷的天气在“三九”、“四九”。
到了汉朝,改用夏历,但“冬至”仍作为重要节日被人们称为“亚岁”(意思是仅比“过年”差一点)。
在封建王朝中,当“皇帝”的都称为“天子”,意思是他虽然统治着全国的臣民,而也不过是“奉天承运”,一切听从“上天”的安排,他只是“天”的“儿子”。作为“天子”,当然要经常向老天爷祭拜、请示。
冬至节,民间历来十分重视。据现存著作记述,周人(陕西一带)以冬十一月为正月,冬十一月一日为岁首。周人的冬十一月一日岁首与现行“二十四节气”的冬至日期在同阴历十一月,因此有说从周时期起周人就有在冬至(十一月)祭祀的活动。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大如年。”(《清嘉录》)。嘉兴重冬至,俗谚“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风。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冬至祀先,冠盖相贺,如元旦仪”。
“冬至”日老百姓中还流行“祭祖”的习俗,这远在汉朝已有记载。汉人祭祖是用黄米做的“黍糕”。到了南北朝,又传说古代有七个坏人死于“冬至”日,死后变成的“疫鬼”怕红赤豆,所以人们在“冬至”日家家吃红赤豆煮粥,有消灾的意思。到了宋朝,“冬至”日人们穿新衣相互贺节,非常热闹。三天之内,商店休市,大家“过节”,因此有点像过年,就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日一家团圆过节时当然不忘祖宗先人,所以除了在家中悬挂先人遗像,供酒供饭菜之外,还到祖先坟上祭拜扫墓。
在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其实,人们喜欢吃饺子,一来是在一种食物中包含多种食材,营养丰富,二来,在包饺子的时候,全家可以一起参与,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其三是把饺子当成一种象征,有“弯弯顺”之意。
农历与阴历
在过去,洋河和附近的乡镇,冬至前后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的大好时机,同时对农作物要施腊肥,做好防冻工作。
有人会问,冬至日是晴天好,还是雨天好,这也要辩证的看。从人们感官上来说,或者从日常出行来说,人们都不太希望春节期间下雨,按照谚语的说法,冬至当天下雨比较好。从农业种植角度来说,庄稼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正月如果不下雨,会影响小麦返青,结合谚语的说法,冬至晴天是更好。
《冬至》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异乡过冬至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内心的孤独感
《立冬》唐·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冬至祀坟》宋·韩琦
至日郊原拥节旄,先茔躬得奉牲醪。
霜威压野寒方重,山色凌虚气自高。
衣锦不来夸富贵,报亲惟切念劬劳。
连村父老欢相迓,因劝勤耕候土膏。
诗人为相十年,时值冬日,带着家人去郊外先人们的坟茔中祭拜,与家乡父老相聚,充满了淳朴又温暖的气息。
洋河是诗书之乡,以下是三位仓集诗人创作的冬至诗词:
《冬至农家乐》夏成兵
农家冬至比过年,况逢盛世舜尧天。
脱贫步踏康庄道,免税欣耕幸福田。
飒飒风摇青竹秀,皑皑雪映腊梅妍。
夜长乐话桑麻事,把酒添欢不欲眠。
《冬至日随感》夏仰正
西北风携冬到家,昨宵竟自漫天涯。
良田地盖层层絮,古木枝披淡淡纱。
雅士围炉斟绿蚁,骚人赏雪抱梅花。
尽知前路风光好,些许严寒莫惧它。
《冬至抒怀》王述道
冬至悠然到,飕飕刮北风。
衔悲人易老,懒散庶生穷。
忧喜红梅艳,堪夸绿竹葱。
老夫闲不住,把酒仄平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