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起来!

传统戏曲焕发新活力

非遗,“活”起来!

近日,记者在市文化馆秋冬季地方戏免费培训现场看到,江苏柳琴戏徐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杜桂芳正在教学员关于柳琴戏的一些走位动作、唱腔方式等内容。

市民张成美今年60多岁,是一名退休人员。听说市文化馆有柳琴戏专业培训,她专门过来学习。

非遗,“活”起来!

市民张成美说:“戏曲的一招一式深深吸引着我,现在市文化馆为我们提供学习平台而且不收费,于是来学一学。”

非遗,“活”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为推动柳琴戏贴近现代生活,杜桂芳在唱腔方面进行了创新,受到学员喜爱。

江苏柳琴戏徐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杜桂芳表示:“在传承老一辈优美旋律基础上,我把柳琴戏唱腔加入现代元素,让更多年轻人听得懂,这样柳琴戏才能传承得更远。”

“指尖”上的传统技艺

非遗,“活”起来!

同样传承创新非遗项目的还有徐州剪纸邳州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朱桂丽,她将剪纸元素广泛应用于各类文创产品中,既保留传统文化精髓,又满足现代人对个性化的追求。

在市文化馆剪纸教室内,记者看到很多印有剪纸作品的杯子、手提袋等,剪纸图案惟妙惟肖。

徐州剪纸邳州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朱桂丽说:“剪纸可以应用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生活增添乐趣。”

非遗,“活”起来!

不仅如此,朱桂丽还是建设路小学剪纸社团负责人,她在每周定期开展社团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剪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年上四年级的丁美茜就是社团成员之一,她学习剪纸已有很长一段时间。

非遗,“活”起来!

建设路小学学生丁美茜说:“我觉得剪纸非常有趣,能锻炼思维和动手能力,自己完成一件作品很有成就感。”

据悉,邳州市文化馆常年开展公益性艺术普及服务和基层艺术辅导培训工作,每年受益人群20000人次;每年定期举办春、夏、秋三季培训88期,包含传统文化艺术、当代文化艺术培训,每年累计9000余学时,受益人群10000余人次。

非遗,“活”起来!

目前,我市共有跑竹马、纸塑狮子头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邳州剪纸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省级非遗项目12项,徐州市级非遗项目14项、邳州县级非遗项目155项。

为推动非遗项目在生活中多元呈现,与生活链接,我市定期开设非遗项目公益课堂,包含香包、农民画等,让群众在亲身体验、共同创作中学习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利用春节等节假期,推动“非遗进景区”,实现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让非遗项目处处看得见、人人都知晓。

邳州市文化馆副馆长郭锐说:“我们积极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平台,动员他们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受非遗魅力,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记者 / 林琳 徐凯歌
编辑 / 程智 责编 / 郭修彤
编审 / 张瑞 监制 / 赵源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