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时,1950年11月白米区的农民在就拿到土地证。离胡大房1公里的西边的曹堡村离休干部黄荣桂1948年初参加工作,1949年任乡财委,离休前任公社管委会副主任。他清楚地记得,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改时,他分工在胡大房所在地的腰庄村,工作队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在1946年《五四土改》的基础上,认真进行土地复查,执行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打击地主的土改政策,既不错划一个地富分子,也不漏划一个地富分子。工作队通过逐户评议,逐人过堂,弄清了每个人的出身和财产情况,最后划定阶级成分。这就是俗称的“二次土改”。国家发给各户《土地房屋所有证》,宣布旧田契一概作废。最后划定阶级成分时,胡大房家族成员包括住在外地的,没有一户定成地主、富农。胡增钰的堂弟胡增强是富裕中农,有自耕田4亩3分,因为他有文化、字写得好,人又老实,土改时一直跟着黄荣桂丈量土地。
在胡大房,至今仍有胡姓人家,排起辈份来,也是锦字辈。据调查核实,他们是胡沇源大哥胡沇训得曾孙辈
关于胡锦涛母亲及其老祖屋的报道这里还有两个插曲:
2001年前后,泰州市委、姜堰市委负责同志在开会时多次郑重提出一个命题:泰州姜堰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城市。白米镇党委和政府,出于宣传总书记的家乡,招商引资目的,组织了以组织科长牵头的4人调查班子,前后花了1个多月的时间,并请来了当地的知情人及胡锦涛的舅奶奶刘秉霞,过去在胡大房做伙计的姚观祥等人座谈,调查有关胡大房的历史资料。所有被调查者都在调查材料上按了手印。
2002年下半年,白米镇在胡大房原址征地70亩,计划重建胡大房,为李文瑞墓建亭台楼阁,建一座庙、一个停车场,要拆迁30多户。2003年2月,镇里在葬李文瑞遗骨的草泥塘上花了20元雇人为李文瑞做了个土坟,又花了160元让顾锦余树了个墓碑,上书:“李文瑞之墓”。
2004年清明,在李文瑞墓附近,白米镇花两万元移植了一棵金桂。这棵金桂树冠高5米,直径4.5米,堪与南京中山陵灵谷塔前面的金陵桂花王相娉美。李文瑞墓前的这棵桂花树很有些来历,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原来生长在白米镇老通扬河对岸离腰庄四里的新华村姚家花园。据姚家花园的第四代传人姚为刚说,花园里原来有两棵古老的桂树,一棵是金桂,一棵是银桂,那棵银桂被县里的公园买去,没有栽活。留下的金桂金秋季节,桂花金黄,浓香甜润,满村飘香,沁人肺腑。每年仅桂花就能收到近百斤。当白米镇镇政府来买这棵金桂,在姚家花园土地庙装车的时候,先用5吨的吊车向汽车上吊装,结果葫芦拉坏了;接着又用10吨的吊车,钢丝缆绳又断了。众人万分焦急。这时候姚为刚在土地庙前敬了香,放了爆竹,并跪在地上祷告说:“老祖宗啊,桂花树年年长出的枝头少,被人攀去的枝头多,这样下去也活不成,倒不如远走高飞,再放光芒。”说来也奇,吊车换了根新钢丝绳,将桂花树顺顺当当的吊到了汽车上。据考证,胡树铭的夫人姓姚,是姚家花园的姑奶奶,也就是胡锦涛的曾祖母。如此说来,是曾祖母娘家的桂花树移栽到了孙媳妇李文瑞墓上。只不过世人不知道桂花树原主人的身份。
缪荣株1944年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姜堰名人》主编,加拿大《大中报》《泰州晚报》专栏作家。泰州历史学会顾问,华港镇下溪村荣誉村民。发表小说、散文近千篇。
评论列表(5条)
白米镇花二万多元买来栽在胡大房的桂花树,历经三年长势良好。但就在胡锦涛退任那年冬天冻死了,在原地又栽了一棵。同时间,西边三棵伸向圆沟的老楊树头也断了,还爬出许多红红的小蛇。民间传说,这都应在胡锦涛退任上。也许,這是民间对锦涛执政期间一种赞许和深情怀念吧!
感谢《邳州文化网》持续转帖《胡大房》(1一31)
1951年二次土改时,胡大房包括迁出外地的没有一户划为地主。1947年春节正月初二胡大房被烧时,胡大房人早已人去房空。300多亩田在1946年“五四”土改时已经被分了。
@邢台白云深处 老师,顺乎时代发展,符合民心,真实反映历史,是我们每个作者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历史研究者的责任。[玫瑰][玫瑰]
@闲情泰叟老师,家乡伟人十年执政誉满民间。這就是我为啥22年采写胡史的原因,他的家族史同样辉煌。中央有关单位的同志看了几篇文章很重视,已和我加了微信。感谢您自始至终的倾心支持![玫瑰][玫瑰]
@缪荣株 缪老师善于钻研,勤于笔耕,篇篇巨作,扣人心弦![强][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