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深度聚焦邳州“产才融合”

编者按

基层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和“先锋队”,涌动着创新与实践的热潮。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新华通讯社江苏分社联合组织调研行动,深入挖掘江苏基层改革攻坚的创新举措,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江苏智慧和经验。12月2日,新华社客户端“‘苏’写改革新篇”调研专题,聚焦邳州在产才深度融合方面的改革创新举措。

人才是产业升级

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邳州

这个曾以农业立身的县域

如何借助产才深度融合

华丽转身为产业强市?

邳州又有着

哪些产才融合的“进阶秘籍”?

一起来看报道

新华社深度聚焦邳州“产才融合”

改革前沿
产才深度融合实现从农业大县到产业强市转变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为了抢占产业发展先机,江苏省邳州市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碳基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到产业强市的转变,对县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借鉴意义。

“邳州是种大蒜、栽银杏的地方,如何与高新技术产业结缘?”2010年,GDP不足400亿元的邳州决心“从零开始”,走工业立市的发展之路。通过精准招引发展一批高附加值产业,邳州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到产业强市的华丽转型,2020年首次迈入千亿县。在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碳基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一批顶尖人才与知名企业纷至沓来,构筑了涵盖设计、研发、制造等多环节的完整产业链,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23年,邳州位居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33位。

新华社深度聚焦邳州“产才融合”

(俯瞰邳州新城区)

人才集聚为产业成长“播种”

“有什么样的人才,就能发展什么样的产业。”邳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宋永说。从昔日的“炒货之乡”到如今的“产业强市”,邳州的转变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近年来,邳州通过精准引进和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产才融合,促进了产业的全面创新升级和快速发展。

坚定信心引进领军人才,驱动产业生根集聚。“千军不易得,一将更难求”。十多年前,邳州就瞄准多个前沿领域,全力引进具有深厚学术背景和丰富产业化经验的领军人才。宋永介绍,自2014年起,邳州在北京、上海、深圳设立承接产业转移办公室,整合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量,组成“双招双引”专业团队,力求在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

在生态家居领域,邳州本土品牌盛和木业携手李坚院士团队,突破技术壁垒,研发高性能实木复合地板,成功进军欧美市场。

在高分子材料及绿色循环利用领域,江昕科技董事长、“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王明江携北京化工大学“973”首席科学家团队,成功研发载重型免充气空心轮胎关键技术,填补国际空白,获批国内外专利300余项,产品销往66个国家(地区),入选国家单项冠军企业。

半导体领域,邳州也汇聚了一批如许开东等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助力鲁汶仪器等59家半导体企业落地,同时也促进了光刻、设备、显示等5条特色产业链布局完善,实现了半导体材料与设备产业的快速增长。

近日,邳州还印发《深入实施“才富邳州计划”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政策》提出,重点围绕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加大对能够引领科技创新、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科技领军人才(团队)支持力度,创业类项目最高给予1亿元综合资助,创新类项目最高给予3000万元综合资助。

培育本土化核心人才,提升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既需要领军人才,也需要企业骨干人才这个“百夫长”。针对人才短缺的发展瓶颈,邳州采用了“引进+培养”的双轨并行模式,强化本土化人才储备。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自2017年起,邳州与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携手开办了“集成电路工程研修班(邳州)”,着手构建本土卓越工程师队伍。目前,已举办三期研修班,共培养本土卓越工程师600余名。学员完成硕士学业后,可获得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颁发的结业证书,并在邳州半导体企业就业时享受硕士研究生待遇。邳州还实施定向使用、跟踪管理机制,确保学员技能可以与企业需求对接,如鲁汶仪器半数研发人员出自研修班,已提交近600项专利。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邳州打造“定制工匠”基地,并与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分别签署“定制工匠”培养协议,邀请高校教师进行焊工理论、现场图纸绘制等开班授课,为企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

新华社深度聚焦邳州“产才融合”

(蜂巢传动科技邳州有限公司的技术工程师正在保障产线满负荷运转)

此外,邳州还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已培养本土产业人才超1000人。

优化人才服务,构建宜居宜业环境。与发达地区相比,邳州在资金和政策上不占优势,唯有在人才发展环境上做文章。为吸引并留住顶尖人才,邳州建立了包含商务、经发、金融、开发园区等多部门在内的联席会议机制,并实施“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建设人才服务中心,为引进人才提供涵盖住房安置、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个性化服务,以及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融资协助等一站式业务支持,全面消除他们在厂房建设、团队建设、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后顾之忧,确保人才在邳州安居乐业。

为了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力度,邳州实施产业骨干人才培养专项,每年从主导和未来产业中遴选一批重点培养对象,给予每月1000元培养补助。

邳州还注重营造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良好氛围,通过举办人才政策推介会、表彰大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有效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与创造活力,显著增强人才的归属感与满意度,为邳州主导产业的持续繁荣与发展筑牢根基保障。

产业集聚为人才创业“筑巢”

产业发展好了,人才才愿意来。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的资源投入不可或缺。邳州精心布局碳基新材料、绿色食品、半导体材料与设备、生态家居、节能环保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等六大主导产业,建强产业链和做优产业发展生态,让人才能创业、创好业。目前,邳州已成功吸引1名诺奖得主、2名院士及众多国家级重大人才,实现了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的良性互动。

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促进企业抱团发展。邳州在多个产业领域均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为人才项目落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为推动传统的煤化工产业向碳基新材料产业转变,邳州召集了做煤焦油、甲醇等焦化副产加工的下游企业。管网相连,助推产业转型。仅用五年时间,邳州就形成了上下游贯通、左右端协同的碳基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绿色发展模式成效显著。目前,邳州正致力于将该产业打造成中国焦化行业体系最完备、经济效益最好、社会环保效益最优的500亿级产业集群,预计2024年实现工业开票200亿元。

设立多元创投基金,引导资金精准灌溉。产业培育初期耗资巨大,需持续的资金支持。针对部分创业项目落地融资难问题,邳州专门成立“才富邳州”产业引导基金,给予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1000万元至3000万元股权投资,同步提供技术、管理、人才、市场等多方面的支持,将人才初创企业“扶上马送一程”。此外,与“彭城英才”创业基金联合成立企业种子基金,重点支持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发展潜力好的领军型人才企业,最高提供3000万元股权投资。

邳州还利用省级人才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人才企业提供最高1500万元“人才贷”,通过提供无息贷款、租金补贴等政策,降低创业门槛,激励人才在邳州创办半导体相关企业,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打造多元创新孵化载体,护航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为了提升产业创新力与竞争力,邳州积极打造创新载体平台,建设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光刻材料研发中心、半导体科技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园区平台和科创平台,木制品家具检验检测中心、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等“国字号”服务平台,吸引人才和项目入驻,促进产学研用融合。“我们还将锚定光刻材料前沿技术,启动建设省级光刻材料重点实验室,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合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邳州首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邳州市科技局局长戴丹说。

做好产才融合打造产业强市的后半篇文章

通过“引进一个人才、打造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企业”的创新实践,邳州成功推动了包括半导体、碳基新材料在内的高附加值产业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性飞跃。在此基础上,锚定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等关键要素,全方位集聚产、学、研、金等资源,促使这些产业由初具规模向优质高效迈进,实现了从有到优的良性发展。如今,这些产业已成为邳州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引擎。未来,邳州将针对各主导产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做好产才融合走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的后半篇文章。

打造多元创新高地,构建核心产业生态圈。邳州正加速推进东湖创新生态区建设,规划专家公寓、科创中心、孵化器等设施,为产业人才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生活和工作服务。这里将成为邳州产业人才聚集的洼地,也是创新成果转化的高地,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邳州提出,落户在北上广深等地、工作在邳州且承担生产研发重要任务的技术人才,享受与在邳人才同等政策,切实鼓励企业发挥引才主体作用,为企业引才提供新路径、新办法,打消人才到邳州工作后顾之忧,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有效破解邳州半导体产业发展中的人才和技术瓶颈。

强化产学研合作,培养产业复合型人才。邳州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围绕六大主导产业的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设立研究项目。通过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为邳州主导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探索建立产业人才库和职业发展通道,为人才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新华社江苏分社联合调研组,执笔:余伟婷)

专家点评
走产才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因材施策引进、培养和使用好各类人才。

江苏省邳州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因材施策吸引和使用各类人才,走出了一条人才引领产业、产才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实现了高端装备制造和碳基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走强的跨越式发展,为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牢固树立和践行“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理念引领行动,行动决定未来。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高度重视人才,抓好人才工作。无论科技创新,还是产业变革,本质上都是人的实践活动,人是其中的能动性要素。人才是具有较高能力和素质的人,在创新创业中发挥着引领和带头作用,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邳州高端装备制造和碳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实践表明,不仅人才层次决定产业高度,而且人才引进能够创生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加速欠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准确理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不顾各地实际一哄而上、同质化发展,而是要准确把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地制宜。“因地制宜”体现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就是要“精准引才,因材施策”。人才引进既要坚持“四个面向”的总体方向,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又要结合本地实际和产业发展需求,坚持精准引才、精准配才,确保人才在产业发展中得到最佳配置、发挥最大效能,使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对接,增强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的贴合度,使二者相辅相成。切忌贪图虚名,为引才而引才,贻误发展良机。

同时,要精准识才。产业发展不仅需要顶尖科技专家引领,同时也需要优秀的工程师、技术工人和企业管理人员,要不拘一格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最后,要精准留才育才。不同人才有不同追求和需求,应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精准了解人才的需求和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人才解决实际困难,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建立适才适用的外在约束和激励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着力构建产才融合的良好创新生态。良好创新生态是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促进产才深度融合的基础环境。首先要以人才创业项目为抓手,一体谋划和制定产业创新与人才引进的整体战略和具体政策,使二者高度契合、协同推进。其次要优化政策环境,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着力打通束缚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上的堵点卡点,确保人才项目引得来、落得快、发展好;同时要加强金融支持力度,畅通资金链,综合利用各类创业资本,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融资环境。

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建立高质量、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妥善解决人才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尤其是要切实解决好人才关心的关键“小事”,让人才有获得感。最后,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各部门党委要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心上、落在行上,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健全党管人才工作体系和推进机制,凝聚人才工作合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产才融合的良好生态。(作者: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基地研究员 程志波)

来源 / 新华社江苏分社
编辑 / 杨梦凡 责编 / 郭修彤
编审 / 张瑞 监制 / 赵源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