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7日。太阳正从东方升起,黎明的曙光,洒满了大地。最美人间四月天,踏青赏花正当时。在这暖意融融,草长莺飞的好时节,邳州市老年大学组织了一场惬意的全校学员春日游学活动。
为组织好这次活动,谷玉端校长精心作了安排和部署。由办公室葛彬波主任全面负责,吕立言主任为宣传组,蒋大卫为摄影组,丁庆丰为安全指导组。考虑到老同志比较多,市人民医院选派一位医生作为卫生救护组。特邀邳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张可春主任,作为我们的义务导游和宣讲员。周到细致的安排,为此次游学活动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三辆旅游大巴载着一百多位学员,在欢声笑语中驶向戴庄镇。道路两旁的桃花、杏花、油菜花、梨花竞相开放,绿树成荫,沁人心肺,使人感受到大美邳州的田园春色。戴庄镇的清晨,青山如黛薄雾似纱,缭绕在青山绿水间,恍如仙境,仿佛在讲述着邳州古文化的千年沧桑。坚定文化自信,学史明理,必须深入了解邳州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更好的服务社会的发展。
张可春,邳州戴庄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新闻高级职称,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入伍,后转业到胜利油田,从事新闻工作32年。曾任中国石化报驻胜利油田记者站站长,兼胜利油田日报社副社长。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荣誉奖,著有新闻作品集《我爱这片国土》等10篇专著。退休后定居上海,自愿回邳州研究邳州历史文化,现任邳州文化研究会顾问,戴庄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禹王山历史研究会长。挖掘整理资料30万字,撰写发表文章26万字。创作《中国共产党在徐州会战中的领导地位及深远影响》、《革命先驱解慕唐》等12篇红色巨著和邳州古徐国的历史记载、禹王山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一部邳州史,半部在戴庄。这次请他作为义务导游员,他热情爽快的答应,并说:“你们找我找对了,我会把戴庄镇的历史文化脉络全部讲给大家听,让大家听的心动,了解的满满,永久性记忆”。他提前将线路图规划下来,为游学活动地点作了妥善的安排。
首站来到解慕唐烈士陵园。在解慕唐雕像前,展开《邳州老年大学“书画天下游邳州”采风创作春令营》和《共绘新蓝图,银发谱新篇》主题党日活动两幅横幅。摄影家蒋大卫为全体学员学生留下了宝贵的合影照。
接着张可春主任讲解慕唐烈士生平和英雄事迹。解慕唐烈士,1900年出生在赵庄滕湖村的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10月被捕,1931年4月25日,被国民党杀害在镇江北固山,时年31岁。他是我党徐州地区和邳州早期创始人之一,曾在徐七师读书期间参与创办主编《赤潮》社旬刊,宣传五四运动和马列主义,矢志不渝。被捕后坚贞不屈,他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随后,学员们来到苍松翠柏围绕的解慕唐烈士墓前致敬默哀。碑林镌刻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周谷城,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等领导人的题词。解慕唐烈士陵园被列为邳州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邳州市红色历史教育基地,该镇小学命名为解慕唐小学。
离开解慕唐烈士陵园,学员们来到禹王山。“禹王山抗日纪念馆”八个银白色大字闪闪发光,象征蓄意待发的火箭耸入云端。这是抗战胜利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半山腰小广场警示碑前,威武雄壮的纪念馆座落在山顶。建设方案由清华大学设计,多个建筑体均在山顶沿着山脊线形成的轴线。布置纪念广场、鉴池、纪念馆、战壕遗址及禹王庙等主要建筑和场所。最终恰好指向禹王山战役初次交火地点——陈瓦房村的方向。纪念馆为地下、地上各8米,分为负一、二层和地面一层。地面突出部分建筑形似碉堡状,围绕该建筑则是层次分明的三重叠落的建筑结构,寓意参加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的60军182、183、184三个师。
远远望去,纪念碑气势恢宏、昂首屹立,坚如磐石、牢不可摧。98岁的云南抗战老兵熊文楷亲自书写的“禹王山抗战纪念馆”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在蓝天下熠熠生辉,象征着被尘封半个多世纪的英灵重沐阳光。这是对两万滇军英灵的一个公平公正的交代,是对三千万滇军后人的一个莫大的抚慰,也是表达190万邳州人民对禹王山抗战英烈的敬爱与景仰。
三块警示碑节点:一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中国开始。二是1938年4月22日,是60军在陈瓦房村阻击战打响第一枪。三是1938年5月18日,禹王山阻击战胜利结束。
禹王山阻击战是滇60军,抱着与禹王山共存亡的坚定意志,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钢铁防线。浴血奋战27个昼夜,以减员过半的惨重代价,共歼敌人1.2万人,胜利完成阻击任务,打破了日军夺取运河,控制陇海线,直取徐州的企图。为徐州第五战区完成战略转移和武汉保卫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台儿庄战役和禹王山战斗期间,邳县党组织和地方军民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和牺牲。
学员们在此合影拍照留念,随后沿着138级台阶而上。走进纪念馆,看着馆藏的史料,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都记载着中国军队抗日救国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他们在血腥风雨中冲锋陷阵、百折不挠、威武不屈的爱国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这是一位湖南女兵在禹王山战役留下的珍贵的照片。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湖南长沙女子中学刘守玫,瞒着家人加入抗战救护队,奔赴禹王山抗战前线,在抢救一名受伤连长时,刘守玟搬起石头砸向日军,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18岁,被誉为“最美的抗战女兵”、“战地之花”。2004年,经媒体的努力,刘守玟的遗骨迁返故土,安葬在湖南烈士陵国。这位徐州人民的好女儿,又成了长沙人民的好女儿,值得永远怀念她。
刘守玟烈士,牺牲时年仅18岁,寓意是88年的望乡路 ,最后的遗言:“我想妈妈,我要回家。”
看完展览,老师和同学们陆续走出展馆大厅,人们还沉醉那炮火连天的枪战中,深思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驱车来到梁王城遗址。梁王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的总面积为100多万平方米。2004年至2009年由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邳州博物馆组成的考古队,配合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对梁王城遗址进行抢救性挖掘,发掘面积10200平方米。发掘结果表明,地层堆积从早期到晚期依次为大汶口、龙山、商周、春秋战国、北朝一隋及宋文化层等,发现了大汶口文化墓葬142座,西周墓葬77座,出土文物4000多件。通过对城墙的解剖,调查钻探确定了梁王城城址的始建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张可春主任简要介绍说:梁王城是一处面积为100万平方米的春秋战国古城,距今6200多年左右,长眠于土层之下的遗迹遗址,参观后让身处求知历史探究的人,知来处、明去处,感知中华文明的历史深沉浩荡,尽享历史文化的滋养,倍增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11点左右,来到李圩村月牙桥饭店报告厅,醒目的会标《邳州老年大学“走进邳州,学史明理”报告会》,挂在主席台上,主席台就坐的有:历史研究专家张可春同志,老干部局张竹同志,老年大学校委会主任葛彬波主任、吕立言主任,老年大学书画协会丁庆丰主席。报告会由丁庆丰主席主持。张可春主任首先宣读戴庄镇党委政府发来的贺信,并全面讲述了戴庄镇源远流长的丰富历史文化。利用出土和发掘的文物,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影像结合的形式,真实展现了邳州历史。通过一件件故事,生动感人的描述,为学员上了一堂学史明理的思政课,赢得阵阵掌声。 报告会于下午1点左右结束,午餐后来到艾山风景区。车从东门进入,沿湖边前行,一路驶来好风景,满山遍野,绿草茵茵,山花盛开,飘香四溢。湖中的游艇在冲浪,野鸭在水中伴随着风在荡漾;溪水潺潺流淌,小鱼儿在争先嬉戏,不惧游客的观望。湖边古典的舞曲在拌唱。一群女子身着古典服饰,翩翩起舞,好像仙女下凡惊艳醉人。游客不时驻足鼓掌——太美了,润人心田。
艾山风景名胜区是以佛家禅文化打造的国家4A级景区,内有铁佛寺,华严寺两座寺院,九龙浴佛铜塔、观音山浮雕、汉白玉莲花大道、转经轮走廊等等,让人流连忘返,令人感叹。
下午6点,顺利返回到邳州老年大学。短暂的一天游学活动,学员们尽情享受着醉人的美景,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度过了难忘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