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多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一日捐”公益活动,领导带头,工作人员加油,大家纷纷投身到为困难家庭筹集生活补助的爱心行动中。但在少数单位,爱心捐款却也要排资论辈、看人下单,而且由来已久,约定成俗,令人困惑。
所谓“看人下单”,就是员工捐款数额,要根据领导捐款多少来定。比如单位领导如果捐了200元,那么中层干部一般是100元,普通员工就是50元。对于这样的“潜规则”,大家都心知肚明,每年的“一日捐”,“例行公事”就好了。可是,有一家单位,今年来了个新人,大学刚毕业,不明就里,但一片赤诚使然,一出手就捐了500元,一下子犯了“忌讳”,引得众人好一通议论。有的说现在的年轻人,不讲规矩;有的说这个人既抢了领导风头,又让同事们难堪,有点不懂事,云云。这个年轻人所在科室的主任还专门找他“谈了心”。好一番语重心长,提点年轻人要眼活、要心细、要有情商……
“慈善不是一场表演,而是内心深处的一次共鸣。”这句话道出了爱心捐款的本质——它应当源于内心的真诚与热情。当我们学会用心去感受他人的需求,用行动去填补那些空缺,那么无论金额多少,每一次捐款都会成为生命中最美好的章节之一。所以说,爱心捐助首先取决于内心真实的意愿,其次是量力而行,再者就是让慈善成为一种持久的习惯。
但是,原本是一种纯粹情感表达的慈善捐助,在一些单位,却又被不由自主地赋予了所谓的“官场规则”或“职场规则”。纵观这些“规则”,大多属于“一种未必成文却很有约束力的规矩”,所以也称“潜规则”。比如“领导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不服更不行”“会干不如会捧,会拍不如会送”等等,均属此类范畴。擅长玩“潜规则”的,一般都比较“会来事”,因而“吃得开、混得好”。反之,则容易被排斥或打压。
不成文的规则,如果无处不在,就会消弭成文规则的公信力,破坏各类法规、制度的效力,同时损害党和政府形象。而这种规则一旦侵蚀到了慈善活动,不仅背离慈善初衷,让慈善活动沦为又一种“形式主义”,对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而言,是一种损害。对于真正富有爱心、热心公益的人而言,亦是一种伤害,并会降低他们参与慈善活动的热情。
进入新时代,慈善已不止于一种爱心善意的表达,更是助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捐助行动,应当建立在“慈心为本、善举为民”理念之上。为了不让形式主义玷污公益慈善这一神圣领域,对那些“潜规则盛行”的部门或单位,要下大气力端正党风政风,严肃党纪政纪;对于那些喜欢操弄或放纵“潜规则”文化潜滋暗长的领导干部,要进行问责甚至惩处——只有心系群众衣食冷暖、带着真情实感去组织和参与慈善捐助活动,才能把慈善工作做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并让慈善公益活动真正成为温暖人心、改变世界的力量!
□张瑞 白雁
编辑:裴培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