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披露邳州民警“法网柔情”

10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法理情”结合 纠纷早化解》一文,对邳州基层民警积极化解纠纷、守护平安的事迹进行了重点关注。现予以摘发,供全市相关领域交流学习。

《人民日报》披露邳州民警“法网柔情”

△2024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第十版

报道节选如下:

《人民日报》披露邳州民警“法网柔情”

△江苏邳州市公安局新河派出所民警沈成(左)走访村民。汤峰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基层治理和社会治安做得更扎实”。

基层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是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集聚地。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怎样讲好“法理情”,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切实让群众满意?记者采访一位专职调解员、一位农村民警、一个社区工作室,记录他们化解纠纷、守护平安的故事。

一位基层民警——

把疏导群众情绪与查明事实结合起来

“老程,这院墙谁砸的?”沈成问老程。“我砸的,找界桩,在他们家东屋底下,没有界桩我家怎么起院墙?”老程说。

沈成是江苏省邳州市公安局新河派出所民警,2009年,他来到新河派出所工作,辖区有4个建制村,常住人口1万多人。

这天,他来到程圩村,调解老程和堂弟小程两家因为地界而产生的矛盾。老程和小程刚一见面就吵了起来。沈成赶紧劝说起来:“你们两家是亲戚,咱一家一家说,老程是哥,您先说。”

原来,20世纪80年代,两家盖房子之前,在地里埋了水泥棒作为两家的分界线。但后来房屋翻新,时间久了,两人都记不清界桩的具体位置了。即便土地所的工作人员给两家解释了,房屋外的地是集体所有,但两家仍觉得自家门前的土地当然就是自家的,认为界桩就是唯一的分界依据。

“老程,我记得你大孙子一直跟着你,多大啦?”沈成开始拉家常。

“15岁了,一直跟着我。这不,想把家里院墙拉起来,把房子收拾收拾,但怎么都找不到界桩。”老程一听沈成问起孙子,情绪缓和了一些。

“就算按照你说的,界桩在他家东屋下面,是不是也就多出半米。你现在的院子也有10多米宽,拉起院墙不是也挺宽敞的吗?”沈成试探着询问老程的想法。“是挺宽敞,但村里人还不得说我孬种!”老程瞪大了眼睛,捶着胸口。

沈成这下摸清了问题的症结,忙说:“哪能啊,大伙儿会说老程大度。”村干部也跟着劝起来。老程顺势坐到了面前的砖头上,随手拨弄着杂草,缓缓冒出一句:“我还是想找到界桩。”

见老程始终放不下,沈成知道这事儿急不得,就说:“行,我知道了,我去问问你堂弟家的意思,咱们的目的还是解决问题。”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沟通,两家达成共识:找界桩,老程同意先到自家堂屋门口的桑树底下找。

“改天请村里找好挖掘机再挖啊,可不能再砸墙挖屋了,那是私人财产,随意毁坏他人财物,如果人家去法院告你,你是要赔的!”沈成反复叮嘱老程。“你说的,我听!”见老程拍着胸脯保证,沈成才放心离开。

但沈成并没有离开村子,他跟村干部又找了几位跟两家熟悉的老乡,问问是否有人知道他们两家界桩的事情。但老乡们都说,他们两家是祖宅,清楚这事的老人也都不在了。没法通过老乡侧面了解情况,沈成就跟土地所的同志和村干部商量了下后续的工作,也想了几个万一桑树下找不到界桩的调解方案。过了段时间,沈成又联合村委会干部多次对两家地界进行勘查,确实不太好找到界桩,但两家目前都对保持现状表示认同。

当天中午12点,沈成回所里吃中午饭,饭后又往薛湖小学赶,他要趁着下午上课前聊聊安全工作。下午3点,沈成又赶回所里给“巡防联盟”成员开月度例会。“基层民警事情多、任务杂,但能为群众排忧解难,守护一方的平安,感觉工作很充实,也很有意义。”沈成说。

来源 / 人民日报
编辑 / 卜非凡 责编 / 郭修彤
编审 / 张瑞 监制 / 彭岩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