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事

作者:鞠益恒(泰州)

心事
一晃眼,女儿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大学毕业后,落脚在上海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一段时间的磨合、锤炼,倒也混得风生水起,收入颇丰。我们欣慰之余,要见上她一面倒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年到头回来不了几次,有个三、五天长假,就是出国旅行,先后已去过十几个国家。
每次女儿返家,江阴大桥十有九堵。女儿沿路发定位,通报我们她所在的位置。女儿在奔向家的方向,我们很享受这个等待过程。虾和芹菜馄饨,是女儿的最爱。得到信息后,老婆早早备料做好准备,早晨上班前,一盆虾烧好,馄饨包好。不管她何时到家,虾在微波炉一转、馄饨下锅一煮,即可开饭。虾是第一选项,空口吃七、八两,肚子仍有空隙,再煮几只馄饨。有一次,我们下班到家,盆子里还留了两只虾。我嗔怪道:“两个虾吃不了啊,还作一个盆子”?女儿调皮地一笑:“留给你们的,一人一只。”
女儿在家的日子,天空格外澄澈,公司头儿吩咐的工作,我都做得得心应手,且尽善尽美。有时,女儿带我们到那些鬼才能摸到的网红小餐厅,品尝半生不熟的牛排、外焦里嫩的烤鱼,吃过饭,又带我们去泡脚、康养熏蒸、看电影……我振作精神,尽量配合,不拒绝任何项目,冒着第二天在办公室打瞌睡被老板训斥的风险,尽情享受这短暂的人间欢愉。
然而,我有一个大心事:女儿至今不肯找对象,将来,我置下的这个家,咋办?
我六岁随母改嫁,在同母异父、同父异母的兄弟们中生活,其中种种,不愿多说!20世纪90年代初,我东拼西凑三万多块钱,到县城东门买了一套小商品房,一个人住了进去。举目无亲,晚上到处乱逛。孤身只影躺在房间里,那时就有个很残酷的问题摆在我的面前:拼死拼活省吃俭用换来这容身之所,假如我突然死了怎么办,这套小小的房子归谁?
我被这一问题困扰,跑去咨询律师。律师对我笑笑,严谨地回答:按照法律程序,你目前没有成家、没有子女,万一发生意外,这套房子理应归你父母、兄弟。不过,你也可以自立一份遗嘱,指定你喜欢的人继承。当时,我毫不犹豫地写下了遗嘱,一式两份:一份给我舅老表,一份自己保存。并请一位老同学见证。遗嘱上指明:由我舅老表继承房产,任何人无权干涉!
事实上,老天爷也并没有把我收走。不久,诚实本分的妻子来了,第二年,可爱的女儿降生了。
2007年,我们在城南较为时尚的新小区买了个大套间,新的设计理念,户型大气敞亮,小区内绿树成荫,配套设施齐全。周边沿街商铺、附近银行、学校、诊所一应俱全。我这个人有“洁癖”,住在新居里,手里端着碗,看到地砖上有根头发,也吃不下去。女儿虽难得回来,但家始终在她心头,常常给我们快递些生活用品、挂件、小饰品。我上班整天在电脑上画图,颈部常感不适,女儿买的自动扫地机和电动按摩枕相继飞进家门。去岁邮来一棵柠檬树,近2公分对径,笔直向上的躯干,至一米处,分叉三四根小枝条,上面长满椭圆形的叶片,四季常绿,凑近嗅嗅,有股清香。底部花盆的外围还用蒲叶编织了个带把手的外罩,可以随意搬动。我下班回来,兴趣盎然独酌,把它移到桌子旁,看看它,饮一口酒,像是一道下酒菜。恍惚间,仿佛这棵树就是女儿四五岁时的光景,站在这儿眼巴巴望着我,我有夹颗花生米蘸点酒戏弄她一番的冲动。
又一个温暖而明媚的春光射进房间的季节,我们一家三口盘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享受难得的团聚时光。我对女儿说:“等你上海安了家,我就把靖江房子卖掉,一家人住在一起”。不料,女儿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不!”先是眼神环顾四周,然后再转过来瞪了我一眼。
近些年来,我一刻没有忘记提醒女儿婚事。亲朋好友的介绍,N次地传递给她,都石沉大海。30岁的大姑娘了,锅不动瓢不响。魔都魅力无穷,时尚理念光芒四射,女儿是否也会加入不婚一族?上海大龄剩女,已达百万之众了啊!
无数个夜晚,当我散步归来,踏进安详静谧的小区,我都要在我房子周围转转,看看我家整幢楼,最终目光落在我家的窗户上,开始心中的终极之问:
假如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女儿仍然是单身,她会不会也像我当年一样,写份遗嘱以防万一?她会把这套房子指定给谁继承?她会不会举棋不定,甚至跑到我们的墓地来寻求主意?
当女儿年老体衰生活不能自理住进养老院时,这套房子也只能脱手了。新的买主入驻,肯定要重新装饰,室内一切都会清零。家里的布局、每件物品的摆设,都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情感。那时,女儿会把家中场景拍个视频吗?       
我老家有位乡长,退休后来到我们公司,和我成了忘年交。他多年前对我说的一句话记忆犹新,如今得到验证:小鞠,我50岁之前哪里晓得,人还有个死唦!
已经被我移栽到楼下的柠檬树,每次走近它,我都会去抚摸它的叶片,闻闻它的生长气息。只有我们一家三口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别人还以为它是公共绿化成员。我常常想,假如我没有女儿,没有后代,这个家有现在这么温馨吗?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黄海昇的头像
    黄海昇 2024-10-25 22:14

    拜读鞠益恒老师《心事》,写得现实。如今的年轻人,特别是生活工作在上海的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对恋爱婚姻,生不生孩子等事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往往跟传统观念背道而驰,搞得长辈们不理解,很困惑,甚至烦恼迷茫。

    亲情,是咱中国人永远绕不开的话题。长辈对晚辈疼爱,那是没得说。有的更甚,溺爱了!但随着子女的长大成年,出现了代沟和隔阂。感觉子女好像不“听话”了,处处跟你作对的感觉。这是心理平衡作用在作祟。

    长辈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善意的,但往往是表达方式上出现了偏差,有的甚至粗暴武断干涉,强人所难。常挂在嘴边的话“走的路,比你过得桥多”“吃得盐,比你吃得饭还多”,一种教训口吻,高高在上,气势压人,往往适得其反。

    鲁迅先生1919年11月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先生的剖析问题直接了当,颇为犀利。他从过去传统家庭观念根深蒂固的思想展开分析。这是一百多年前写的,但拿到现在仍然值得一读。虽然是一家之言,但一眼戳穿问题的本质,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厉害之处。

    道理都懂,但至今做起来很难。还是长辈面子上放不开放不下,还不是封建余孽作怪。如“老子是对的“。“少的,就得听老子的”。“哪有老的听少的道理”。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的思想也要与时俱进。《心事》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现实问题。应该各抒己见。有成效沟通,要站在对方立场上说话。就是说对方想听的,而不是说自己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