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不仅是一位文豪,也是一位史学家,他对重阳节发源于徐州,也有过论证。
重阳节雏形于汉代,形成于魏晋,到了南北朝已经正式定为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大家往往认为在东汉时期就形成了,曹丕《九日与钟繇书》曰:“岁月往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此时重阳节是否已经形成还很难说,小范围的聚会还不能作为广泛的民俗节日形成的依据,只能说是有了雏形。
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九月九日,刘裕在戏马台为辞官的孔季恭饯行,举行了一次盛大宴会,受邀下属达一百多人,席间大家共同作诗送给孔季恭,著名诗人谢灵运、谢瞻同题作《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谢晦作《彭城大会》。这次雅集影响深远,后演变为戏马台重阳节文化,骑马射箭,设宴饮酒,并传播到全国各地。
自刘裕戏马台九月九日集宴以后,首先南梁的诗人已经把九月九日称为重阳节、重九节、嘉节。如南梁诗人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献寿重阳节,回銮上苑中。”又如南梁诗人萧纲《大同八年秋九月诗》:“大君重九节,下辇上林中。酒阑嘉宴罢,车骑各西东。”又如诗人王筠《摘园菊赠谢仆射举诗》:“重九惟嘉节,抱一应元贞。”这说明重阳节这一民俗节日正式形成于南北朝时期。

1092年9月9日,苏轼诗《九日次韵定国》谈到重阳节由来:“菊盏萸囊自古传,长房宁复是臞仙。应从汉武横汾日,数到刘公戏马年。对玉山人今老矣,见恒河性故依然。王郎九日诗千首,今赋黄楼第二篇。”苏轼讲戴菊花佩茱萸自古就有,“悬壶济世”的费长房宁愿做一位仙人,苏轼言下之意这只是一个传说还算不上重阳节的缘起。作为民俗节日的重阳节应当从汉武帝汾河游乐开始,到刘裕徐州戏马台集宴算是正式形成。
简单介绍一下“汉武横汾日”典故,公元前113年,金秋时节,汉武帝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燕,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曰:“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携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舡(chuán)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zhào)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苏轼讲,汉武帝汾河宴会是重阳节缘起的一个起点,汉武帝号召大家当兰花开放菊花芬芳的时节,不要忘记携佳人出游,临水玩乐,以畅秋志。
从逻辑判断上讲,苏轼的诗歌还不能作为直接证据,必定相隔400多年了,有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重阳节发源于徐州?
重阳节兴起于徐州戏马台,并以戏马、宴会、登高、赋诗这四项内容为标准流传下来。如果彭城七里要打造一个全国性的旅游活动,不妨在重阳节上做点文章,徐州人至今对重阳节的热爱是其他地方不能相提并论的,全家老少登高望远,品酒吟诗,哪怕熬了一夜也要争当第一个看到日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