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我参加民革上海市委新党员培训学习时,民革市委领导过传忠先生在辅导报告中说:我们民革党员除了要积极‘参政议政’外,另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祖国海峡两岸的和平与统一。我想,那我怎么来投入“祖统工作”呢?
2004年8月,我有幸被中共闵行区台湾工作办公室、闵行区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聘为“对台宣传通讯员”,使我有了工作平台,深深地感到责任重大。我暗暗下定决心,努力写好对台宣传稿,让台湾同胞,在沪台胞台属,以及海外侨胞进一步了解上海、走近上海、融入上海,了解上海的政策、建设发展、投资环境,以及台湾同胞在上海的生活、工作、学习状况,以及上海的人文历史环境等,积极为促进“祖统工作”鼔与呼。
我的家乡—浦江镇,地处闵行区浦东部分,由原鲁汇、杜行、陈行三镇合并而成。当时是上海重点建设的“一城九镇”之一,又是2010 年上海世博动迁基地、上海最大的配套商品房基地之一。我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就把写稿的重点放在浦江镇,向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介绍浦江镇的昨天、今天,以及村镇民俗历史传统文化建设等情况。
2004年的9月13日,气温37摄氏度。我为了写一篇不可移动文物得到保护的稿件,开着助动车前往二十多里外鲁汇镇西南的“徐氏宗祠”。由于三鲁公路正在全面整修,汽车从旁开过,尘土扬得满头满脸,车胎还被石子刺破,只得求人补好再走。汗流浃背地赶到的正义村五组,寻访到徐光启后裔宗祠所在地,找人了解情况,仔细观察了遗存的两方古碑,又拍了几张照片,回家连夜赶写了《徐光启后裔宗柯得到保护》一文,寄给了《联合时报》,不久,该报加上按语予以发表。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对台宣传稿,第一次的成功大大地鼓舞了我的写作积极性。接着我经过采访,撰写了《国家863软件浦江基地启动》、《意大利总统参观新浦江城》《何香凝美术馆在浦江开展》《上海商品房浦江基地开工》等稿件,分别被《团结报》《两岸关系》《中国台湾网》《上海与台湾网》《上海对台工作》《联合时报》《上海侨报》等媒体采用。
我还注意捕捉本市、本区范围内,适于写成“对台稿”的信息。如:《旗忠村举办大师杯网球赛》《世博给古镇开发带来商机》《闵行区建地震数据水科学中心》《我爱新基础实验学校》《上海举行郑和航海纪念活动》《上海高层建筑似雨后春笋》《黄浦江隧道增加》《用抗日名将命名的上海马路》《宝山医生宝岛病人》等等稿件,也一一被相关涉台媒体录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忙里偷闲,放弃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外出采访、收集资料、撰写文稿,大多文章都是在晚上写出初稿,第二天早上修改,然后到单位请人打印,虽然我很忙碌,但是我感到很快乐。后来,为了加快写作速度,报名参加计算机初级、计算机信息技术培训班学习,稿子开始由自己打字编辑,并且通过电子邮箱及时发送到有关媒体,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发表的数量也不断增加。2004年9月到12月底在这短短的4个月时间里发表了10篇稿件。2005年里发表19篇。2006年,我在各对台宣传媒体发表稿件达39篇,最多的2007年达到41篇。据不完全统计,至2012年底止,共发表对台宣传稿250余篇。后来选取其中的143篇,分四个部分编成《吹过海峡的风》一书。时任中共闵行区委统战部副部长,中共闵行区委台湾工作办公室、闵行区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的李龙皋同志给与了高度的关注,抽出时间通读了文稿,撰写了序言。
长期以来,我在民革宣传部、上海市台办,中共闵行区委统战部、闵行区台湾事务办公室的诸位领导,以及各相关媒体编辑与前辈许耕予、朱余生等先生的鼓励、关心帮助下,取得了一些成绩,连续12年评为闵行区“对台宣传优秀通讯员”“社区统战工作优秀志愿者”,还被民革市委通报表扬。2012年10月,我被民革中央评为“首届全国祖统工作先进个人”,在民革中央在西安举行的表彰大会上,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以及陕西省统战部等部门的领导的亲切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