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词中“稻蛙组合”的自然和谐景象,如今在官湖镇张家村变成现实图景。近年来,该村探索“水稻+青蛙”生态绿色种养之路,拓宽了增收路子。
近日,记者走进官湖镇张家村稻蛙生态养殖基地,金黄色的水稻随风摇曳,稻秆壮实。稻粒饱满的水稻下面栖息着肥硕的青蛙,有的正在扑通跳跃着,有的则躲在水稻下遮阳,呈现出一派稻蛙和谐共生的景象。
官湖镇张家村党支部书记丁贺说:“基地占地230亩,3至4月份投放蛙苗,一个月后再栽植水稻,9月份便呈现蛙肥稻黄的喜人景象。”
“稻蛙共作”是一种循环绿色生态种养模式。水稻为青蛙提供了遮阳之处,促进了青蛙生长;而青蛙则会捕食水稻上的害虫,蛙粪又能为水稻提供丰富营养。如此一来,水稻无需施肥、不用打农药,大大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了以蛙产业推动水稻产业升级,大幅度提高了农田综合效益。
张家村党支部书记丁贺介绍:“基地的青蛙品种分棘胸蛙和黑斑蛙两种。青蛙的生长周期为7个月,出栏时青蛙重量可达70克左右,定点销往广东、福建以及东南亚地区。”
据了解,张家村部分农田地势低洼,且土壤含沙量低,经济效益较低。为此,村“两委”前往广东、湖南等地考察学习,寻找发展新路子,经多方考察,最终决定流转土地,引进稻蛙综合养殖项目,以村集体土地入股参与分红。
张家村党支部书记丁贺告诉记者:“每亩收水稻300斤,蛙收3000斤,蛙产值可以达到1000多万元。一期去年3月份投产,占地100多亩,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左右,二期流转120多亩,已经投产完成,今年可以实现双丰收。”
见到效益后,越来越多的村民也跃跃欲试。养殖户孙庆武去年承包20亩土地,开启了稻蛙共作立体生态种养殖模式。
孙庆武感慨道:“村里找技术专家经常过来给我们指导,比传统单一种植水稻效益高。青蛙现在已经可以卖了,过完年价格会更高,不愁销路,外地直接来车装。”
稻蛙生态养殖基地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长期务工人员有80名,村民竹安举便是其中之一。
竹安举说:“从去年开始,我就在这里喂青蛙、除草、管理,一个月收入最低3000元。”
展望未来,张家村计划进一步扩大稻蛙综合养殖项目,增加集体收入。丁贺表示,将继续扩大种养规模,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引进优质的蛙苗和稻种,扩大经营面积,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融媒记者:马艺萌
摄像:陈超群
编辑:杨梦凡(实习)
责编:裴培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