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三年采编,一群“60后”出版《大运河印记》

作者: 张景良

历经三年采编,一群“60后”出版《大运河印记》

9月底,邳州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历经3年辛苦编辑的《大运河印记》进行了首发,这是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大运河文化丛书”中的第9本书。全书分为老街风物”“杏林甘露”“庠序春秋”“市井烟火”“文化丰韵”“产业风云”“安澜护航岁月留痕8个篇章,约25万字。

该书按照史志书体要求,坚持真实性原则,力求摒弃套话和空话,做到文体与风格的协调统一。翔实的史料,镌刻着邳州老城区的运河印记,是一本让读者回望精神原乡、留住乡愁记忆的文史读物。图书编纂者,是研究会的一群“60后”会员。

成立小组分头行动

邳州市地处京杭大运河中段,是一座傍运河而建,因运河而兴的苏北名城,是大运河沿线重要的节点城市。大运河流经该市车辐山镇、戴庄镇、宿羊山镇、赵墩镇、新河镇和开发区、高新区、运河街道等8个镇(街、区),仅车辐山镇就三面被运河环抱,是苏北少有的运河水乡。大运河中运河流经该市全长56.1公里,不牢河流经该市13.5公里,总计全长69.6公里,是江苏乃至全国大运河沿线流域里程最长的县级市。

运河的流经,不但给邳州带来了经济的腾飞和城市的繁荣,而且留下了鲜明的文化印记,一大批单位、学校、企业和产品,皆以“运河”来命名,也有许多人以运河来起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带有运河称谓的单位、学校、企业、产品等,多达近40个。

历经三年采编,一群“60后”出版《大运河印记》

执行主编杨光正、周伯之采访

据邳州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光正介绍,为了留住历史,记住乡愁,有必要把这些带有“运河”印记和烙印的单位、学校、企业和产品,以及商业老字号等编纂成书,存史资政,以利后人,留下永恒的乡愁、永恒的记忆。这就是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编纂《大运河印记》一书的初衷。

为了顺利推进《大运河印记》一书的书稿采写、编纂工作,20213月,研究会组织召开了专题编纂工作会议,成立了编委会,动员组织40多名会员和社会各界精英参与书稿撰写,分成5个专业小组,由5名副会长担任组长,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迅速开展选题摸排、资料查阅、采访调查、初稿撰写等项工作。

历经三年采编,一群“60后”出版《大运河印记》

主编徐峰会长调度编纂进度

历经艰辛写出初稿

接到任务后,所有作者立即行动起来,克服疫情期间出行不便等困难,纷纷奔赴各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工厂等采访调查、查档阅卷、采集资料。书中记载的厂矿企业等单位,多数是几十、上百年前的,大部分已经不存在了,了解情况的人员即使健在也是年事已高。但是作者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想尽一切办法了解到真实情况。

据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本书副主编仝建宁介绍,他负责的创作小组有许贯中、李文娟、张林薇等人,曾先后有四五十天的时间坐定在市档案馆查档中。在查档时,他们不断地见到其他创作组的同事来查档,这种严谨认真的创作精神,令人感动。

历经三年采编,一群“60后”出版《大运河印记》

召开专题工作会议

3年的采写过程中,李文娟参与了涉及教育、卫生、工业、交通、机关单位等类别约50多个篇目的资料搜集、查证和10多篇文稿的撰写工作。“对我个人来说,对于自己负责的内容,由于阅历不多、记忆有限、了解不深,感觉无从入手,需要对写作对象有初步的了解。”李文娟说,所以在这一阶段,她收集整理了数百份文献资料。

写作过程中,李文娟发现手头的资料并不能满足写作要求,经常在关键的节点卡壳,如一个单位到底何时成立?何时更名?一个工厂何时合并?何时分立?一个商家又在何时注销?这些容不得半点假设和推测,所以在研究会领导和各位老师的帮助下,她又动员亲朋好友,电话联系或上门拜访了数十位当事人、知情人。又前往一些单位采访,在他们的档案室反复查阅,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初稿。

历经三年采编,一群“60后”出版《大运河印记》

召开专题工作会议

得到社会各界帮助

《大运河印记》的主要编纂人员,平均年龄62岁,年龄大的七八十岁,最年轻的也近50岁了。其中61岁的杨光正、74岁的周伯之负责全书协调、统稿、修改和定稿等工作。杨光正负责“老街风物”栏目文稿采编,周伯之负责“市井烟火”栏目文稿采编,薛辉负责“庠序春秋”“杏林甘露”栏目文稿采编,张朝鸿负责“文化丰韵”“安澜护航”栏目文稿采编,仝建宁负责“产业风云”“岁月留痕”栏目文稿采编。

通过大家的努力,最终收到书稿140多篇。在完成初稿后,编委会没有急于出书,而是反复核实资料、数据,召开了10余次会长办公会、通稿会,一字一句地斟酌修改,力求不出一点史实性差错。又请来王吉江、陆东坡、徐武汉、贺欣等专家学者帮助把关、修改,在书稿架构、篇目设置、入选内容、时间进度,乃至篇目的增减、调整和每篇文稿的修改上,都提出明确意见和要求。从而保证了该书的质量和真实、权威。最终,有114篇稿件被收入此书。

历经三年采编,一群“60后”出版《大运河印记》

执行主编杨光正、周伯之采访镜头

《大运河印记》的出版发行,也是社会各界支持帮助的结果。在该书立项后,即纳入了市委宣传部“小康记录工程”丛书系列,宣传部在查档、采访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初稿形成后,还帮助把关勘误等;市档案馆对予了极大的帮助,编纂人员几乎翻遍了该馆从民国到现今的所有档案资料,但工作人员一车车地推出档案,帮着筛选资料,从不嫌烦,从不叫累;市企业改制办公室提供了各改制企业最后负责人的名单和联系方式,使采访得以顺利进行……正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这本书才能高质量地出世,奉献给社会。

此外,该书在采编过程中,还得到郭明生、董跃进、贾传军等摄影家的大力支持,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照片。特别是已故摄影家陈永清先生的资料照片,为本书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