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连载:情感流淌的岁月(112——115)

作者:陈志宏

小说连载:情感流淌的岁月(112——115)

1 1 2

邓方知在当生产队长时,许多方法都是父亲对他说的,刚刚二十一岁的人,根本就不懂得农时,也不懂得老百姓都在想的什么,更不懂得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他只知道公平合理的安排劳动力干活。说实的当初他本来是不想干这个吃力不讨好队长的,男女老少加在一起才不到三百口人,这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算个什么官呢?可以说算是最小的官了。但是,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吃喝拉撒睡住几乎什么都管,可又什么都管不着。邓方知自己也没有认为农村小队长算是个官。他当时就是因为当队长自己说了算,想干多少是多少,就是不干了,哪个人也不敢说,就是图的这个。再就是当队长自由,别人正在劳动,自己能自自由由以检查为名,这走走那看看,就是不干活,也没有人敢给他提意见,更没有人敢对他说三道四。邓方知自己干农活时,没当队长,农活干不好,许多人都看不起他。有人说邓西才的儿子是个蠢货,你别看他长得那么俊,上了这么多年学了,和邓西平一个吊样。邓方知听到了,窝在心里难受,回家对他娘说不想下地干活了。他大知道了,第二天带着邓方知下地手把手地教他。许多社员都诧异,人们都奇怪,这么多年不下地干农活的邓西才干活了。邓世军来到了邓西才的面前问:"西才,你怎么下地干活了呢?"

邓西才说:"我带带方知,他不会干活,有人骂他'是个蠢货,和邓西平一个吊样。'"

邓世军说:"西才,我给你带,你遛遛转转,看看那地方有什么问题给我说说就行了。方知我安排人带。"

邓西才拿起锄头,对方知说:"让你大爷爷给安排人带你,好好学,别跟那些小人计较。"

邓方知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

刚刚干活,邓方知是有些生疏,邓方中耐心细致地教他,邓方知很快地掌握了农村那些农活的普通要领。邓方知干了半年活之后就当了队长。那几个说邓方知孬话的人傻眼了,就等着穿小鞋了。可是,他们想错了,邓方知并不是他们想像的那种鸡肠小肚之人,他要把全队社员都团结起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农业生产服务。他在上学时,就深深地体会过了饿着肚子那种滋味不好受。他既然当了三队队长,就得有让全体社员吃饱饭的责任,否则就是不称职。要真是那样,还不如不当这个队长呢?渐渐地,三队的社员们转变了看法,都说邓西才这个儿"行!"

邓西才心里憋着一口气,搞什么运动呢?要不我儿子也不至于受这种罪,凭他的影响,要是正常社会,给儿子找个普通的工作是没有问题的。他希望我们的国家一切都能正常起来。

邓西才在盼,那时候有良知的人哪个不盼呢?

奶奶陆树芬这回又让孙女借平板车拉她去杨林了。这回他对孙女说:"玲玉咱不能再空手了,咱得给杨书记拿点东西报答一下人家吧?"

花玲玉囊中羞涩,没有多少钱,对奶奶不好意思说:"我没有钱啊!"

奶奶说:"知道你没有钱,我临来时带了十块钱,你到街上买两瓶秋河大麯,一条飞马烟就行!"

陆树芬再次见到杨少年时,高兴地双手握住杨少年的手说:"杨书记,太谢谢你了,为我们操劳,你看我们盖房子,手头有点紧,不好意思,只有买两瓶薄酒一条孬烟,你将就着喝口吧!"

奶奶说着,花玲玉赶紧将买来的礼物放在杨少年的办公桌上。笑着对杨少年说:"杨书记,不成敬意!谢谢你为我们操心了。"

杨少年说:"老姐姐,你这就多此一举了,我为你办点事,还不应该的吗?这些东西我坚决不能收,必须带回去。"

陆树芬说:"杨书记,说这话就外气了吧!既然拿来了,哪有再拿回去一说,不收就看不起我。收下!"杨树芬依命令的口吻说得杨少年一愣愣的。等反应过来说:"好好!大姐你别生气,我收下!那就谢谢了!"

1 1 3

杨书记带着陆树芬看完新房后,就把她们祖孙两人带到自己家。杨书记老婆很热情,端茶倒水,说了一番话后,杨少年说:"做两个菜让大姐吃饭。"

陆树芬说:"不麻烦了,我们说说话就走。"'

杨少年老婆要去锅屋做菜,被花玲玉给拦住了。

当告别杨少年时,杨少年从里间屋子取出一包茶叶一定要陆树芬带上。陆树芬推着不要。

杨少年说:"大姐,就待我喝你的酒吸你烟的,吗?我的茶你不能喝,拿着,略表我点心意。"

陆树芬这次去杨林看过新房回来很满意。他就对邓西平说:"西平,咱家在杨林盖的房子很好。设计特别实用,外观特别漂亮,主屋留一米五宽的走廊特别时髦。杨少年是个大手笔的人,那锅屋都盖得那么大气实用,还注重了整体协调性和美观性,盖得真的很好!"

邓西平说:"你还满意吧?"

"那还用说吗?房子好,锅屋也好,设计得非常好。那小院中心路两边还给磊了两个小菜园子,真好。"奶奶高兴地绘声绘色地说着。

邓西平说:"奶奶,你要想搬过去住,暂时还不行,新房子湿气大,晾一年,等到明年来喜上中学了,你们先搬过去,我和玲玉候候再搬过去,我怕杨林土地紧张,一人才担负着四分地,连口粮都不够吃的,所以,暂时不能全部搬去。"

奶奶说:"你看怎么好就怎么办吧!"

花玲玉对邓西平说:"奶奶要带来喜、邓花先搬走了,咱们还真不好办了,你看邓武,邓文兄弟俩在邓南村上学,中午吃饭都成问题。怎么办呢?"

邓西平说:"别愁,车到山前必有路,想想从前饥寒交迫的样子,现在的日子真要好过了。

自从邓方知找邓西平辅导到现在眼看就到一年了。邓方知问邓西平:"叔叔,我怎么越学越感觉空得慌呢?"

邓西平说:"这是好现象,这正好恰恰相反,这说明天天在进步。"

邓方知问:"真的吗?那说明我没有白学。"

"你这孩子,怎么能白学呢?展卷还有益呢!"

邓方知越来越觉得时间紧张得不够用的,尤其是任大队一把手以来,

明显感觉时间紧张,就是不够用的,不能说每天争分夺秒,可他只争朝夕的创业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邓西平说:"方知啊!你一定得注意身体,为民做事也得注意休息。你大就你自己,现在还没有结婚,许多人都想给你介绍对象,你对你父母亲说不谈,我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邓方知说:"叔,我现在事业没有搞出门目来,学业弄得目前这个样子,我怎么结婚呢?"

邓西平说:"方知,你的条件不是挺好的吗?农中毕业,共产党员,邓南村大队一把手,人还长得这么出类拔萃,父母亲都是勤劳善良的老实人。你大还是抗美援朝的老英雄,你说这些条件咱邓南村哪个年轻人能比得上呢?"

邓方知说:"照你这样说,我的条件还挺好,其实,我知道我自己几斤几两,要不是沾我大的光,我能当上咱邓南村的一把手吗?要不是你给我辅导功课,我不就会背几首毛主席的诗词和他老人家几篇论文吗?父亲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我必须好好干,机会对我来说已经不多了。已经没有什么回旋余地,我知道我必须拼命去干,争取在近年来干出点成绩的。"

"你的想法没有错,但是,你也得考虑你父母亲的迫切要求。别人家有,你父母亲也得有啊。"否则,你的父母是多么难过呢!"邓西平对邓方知说。

邓方知说:"叔,这些事我都考虑过了,反正不干出点名堂我不会找对象的。我不能像那些急于结婚,孬好都不讲。"

邓西平终于忍不住了,对邓知说:"你这样做就有点片面了。结婚的事情还得抓紧点,你不能有任何想法,有合适的就愿意吧!尽快让你父母抱上孙子,是你对他们做得最孝顺的一件事。"

1 14

这两年邓西平家多亏了养了一头老母猪。花玲玉到了成阴新华书店买了本《科学饲养家禽的技法》。一年两窝小猪仔,零钱聚总钱,喂好了一年能获得二三百块钱的收入,这些钱能办不少事。自从邓方知任队长后,社员们吃孬吃好基本上能勉强填饱肚子。邓西平对花玲玉说:"邓南村四周大队每年都靠国家救急,或者有部分社员们出外乞讨。整个花家湾公社就数邓南村大队社员日子好。等到邓方知任大队书记,老百姓的日子有了很大的提升。"

邓西平说:"有志不在年少,无志枉活百岁。"

花玲玉说:"是这样,那邓方知可不是等闲之辈。他一定能带领咱们过上好日子的。"

邓西平说:"玲玉你不要只看邓南村,其实周围的大队都在闹腾,这场运动根本没有结束的具体时间,还有越演越烈趋势。有一批干部还在牛棚里,继续劳动改造。我们邓南村出了个看得清,得民心、体民情、带民干的一个好青年人。在我们邓南村只是表面上,墙壁上那宣传标语比那个村喊得都响。什么"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清理阶级队伍,一是要抓紧,二是要注意政策。"那"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和"坚决批深批臭唯生产力论。"也还有老标语"农村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等等标语都鲜艳夺目写在村头村后最醒目惹眼的墙壁位置上。当然,在邓南村有我和邓方知在,就不会出现:'以大寨精神学大寨,以夕阳精神赶夕阳"这样犯有逻辑性错误的标语。"

花玲玉想,还真是这样来。花玲玉问:"老邓啊!方知这样做不怕公社领导问责吗?"

邓西平反问:"问什么责?公社领导还大会小会表扬邓方知呢?说邓南村大队是'抓阶级斗争的典范,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标兵,'还号召全公社都向邓南村大队学习呢?"

花玲玉说:"这邓方知真是个人才,他担任邓南村一把手,真是咱们老百姓的福气啊!"

邓西平说:"可方知也不容易啊!就年终总结都是他亲自写,过去都是大队会计写。自从他上台就没让大队会记写过。每次写好后都拿给我看,我反复给修改,最后才交到公社去,公社的宣传干事阅后都惊呆了,对党委书记汇报说:'全公社所有大队的汇报总结,就数邓南村大队最好。'公社党委书记在公社召开的干部会议上多次表扬邓南村大队。"

俗话说:"一俊遮百丑"邓南村就在邓方知上任的第一年秋天就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大丰收。老百姓填饱肚子,都说托邓方知的福才吃饱饭的。第二年夏粮,小麦、油采仔又获得了很好的收成,老百姓走在丰收在望的田野上,脸上露出笑容,今年又有希望了。邓西平走在希望的田野上,他长这么大第一次见到满是油菜金黄飘香的路上,花香随阵阵微风吹来,那清香鲜洁的空气让人精神爽朗,这是他不由人的诗兴大发,即兴赋诗一首:"黄花油菜满地栽,蜂蝶寻香落蕊来。要问乾坤何处好,最美当数邓南村。"邓西平的文风一贯追求通俗易懂大众化的风格,这首小诗虽是随口粘来,却意境优美,概括极强,彰显了邓西平深厚的文学功底,不能不说邓西平是个真正的知识分子。邓西平继续向前走,秋河那遮天蔽日的大柳树,远看恰似一道青愔愔的屏障,使人想象到这里原本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只是这些年由于不抓生产,人们把精力集中在搞运动上了,有些土地都荒废了。但是,邓南村人民是幸运的,出现了一个年轻有为的好领导。邓西平来到了刚刚改造好的排灌站,这里新建的配套设施已经完成,就等收完麦子后插秧了。假如,今年一千亩旱改水成功了,邓南村又会迎来大丰收的,就是邓南村人不想出名都不行,到那时老百姓的日子会更好了。

1 1 5

邓方知自担任邓南村大队一把手以来,工作认真负责,他基本上天天都在谋划和落实邓南材的农业的发展。他立足把农业生产搞好的同时,还在考虑到如何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他采纳了花玲玉的建议,在闲置多年的沟渠堰边,家前屋后除了栽植的树,既能观花又能结果的树木外,就是见缝插针栽桑养蚕。他还谋划着邓南村盘两三座砖瓦窑,除了本大队社员用砖外,还要对外出售,扩大大队收入来改善村容村貌,逐步有计划地改善社员们的居住用房。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装修,力争用五年时间,改完危房改造。

邓方知血气方刚,雄心勃勃,当他把这些规划转变成文字时,他第一个拿给了邓西平。邓西平看后,很惊讶!这份规划给邓南村绘就了宏伟的蓝图,如果真能实现,无疑又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的,人们想往着美好的愿望。总在唱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邓方知想光唱不行,一定要干才能实现啊!邓方知知道,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通过辛勤的汗水努力奋斗出来的。他同时更知道知识的重要性,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科学技术,光靠喊口号,田里不会多打粮,财富不会从天降,人民永远不会过上好日子的。于是他结合上级大力开展扫盲教育,他和邓西平初步探讨邓南村如何把扫盲工作落到实处,使文盲社员在两至三年内全部脱盲。

邓西平说:"全大队在两至三年内全部脱盲,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你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否则是根本完不成的。"

邓方知安排邓西平尽快制定岀来切实可行,简单便于操作的方案来,他拿到党支部会上研究,最后决定。如果这个规划能够实现,它将使邓南村发生巨大的变化。

邓方知说:"我干农活真的不行,学了这么长时间,虽然一般农活都知道怎么干,可就是不精。不过,我这领导全大队社员体会到,我有全局统领能力。于是我就初步粗略地制定出《邓南村三年中期规划》。叔,你细致地看看,如有不同意见,咱们一起再商议,然后再拿出去讨论通过定稿。"

邓西平说:"好,我今晚上连夜看,争取明天晚上你来学习的时候给你。"

邓方知走了,花玲玉进锅屋里来了,她问:"老邓,你们今天晚上啦的什么,这么长时间?"

邓西平随手把邓方知的《邓南村中期三年规划》递给了花玲玉。花玲玉接过来后说:"噢!半天你们两个人是在弄这么个玩意儿。邓西平说:"你看,看完再说。"

花玲玉认真仔细地看了一遍说:"老邓,你们头脑发烧了吧!这能实现吗?"

邓西平说:"实现不实现并不重要,主要是邓南村三千多口人这个总当家的已经敢想并规划出来了,走出这一步是难能可贵。你说,邓南村三千多口人哪个人敢想呢?就是想了,要不是邓方知这样的人有用吗?"

花玲玉说:"那是!"

邓西平想,如果要是邓西富或者邓世军掌权,邓南村仍旧是死水一潭,不可能有现在欣欣向荣的景象,依旧和周围邻边大队一样,大搞"阶级斗争",生产不会有所好转,还得抻手向国家要救急粮。现在,花家湾人民公社是唯一个没有吃国家救急的大队,这是一种荣誉。

季世清老太又来和奶奶说话了,她对奶奶说,大儿媳妇眼看就要不行了,估计就是这两天的事。她问邓西平这两天不会外出吧!办后事写字的事情,还得邓西平写。

奶奶说:"这还是事吗?就是有事,也不能去,他婶子的后事要紧。"

季世清老太说:“那就好!西平的字写得好,文也写得好,咱这邓南村还没有一个能超过他的。我来给西平先打个招呼。免得他外出了回不来。”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