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楼镇东庄村有耕地面积3750亩,过去村集体经营收入较少。为改变这一现状,村里借着“小田变大田”的政策东风,探索“一户一块田、一组一块田”模式,村集体规模经营水稻、小麦1000多亩,并与企业合作,实行订单种植,代繁小麦良种。眼下,水稻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邢楼镇东庄村党支部书记李伟说:“村里拿出近20万元,将农事服务中心的地坪打好,硬化地坪约2000平方米,平整干净的场地方便晾晒小麦、水稻。”
在种好地的基础上,东庄村建成1300平方米的粮仓、540平方米的稻米加工厂等,购入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通过提供从耕种到销售全方位服务,增加村集体经营收入。
李伟介绍:“我们以低于市场价给大户、农户提供农事服务,收入三四万元。村里有碾米机,种植的粳稻主要卖大米,去年卖了10万斤。”
为了让黄土地变成“金土地”,今年年初,东庄村还采取“集体+种植大户”的联营模式,实行瓜蒌和毛豆套作种植,面积达200亩。如今,在种植基地,瓜蒌藤蔓相互缠绕,硕大饱满的瓜蒌吊挂在蔓条上。
李伟说:“一亩地人工费需要1000元。今年,除去全部开支,村里可以有10万多元的收入。”
在瓜蒌毛豆套作种植基地边,村里还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养殖小尾寒羊、黑头羊等,增加村集体收入。村集体有收益,村民也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村民李庆仁把6亩土地流转给村里后,在养殖厂、种植基地里做零工,他说:“一年土地租金能收入5000元,给村里养羊、在水稻地浇水,一个月能挣1800元。”
据了解,2023年,邢楼镇东庄村集体纯收入135万元,从经济薄弱村跨入经济强村之列。同样在土地上经营擘画的鲜活例子还有很多,其中,八义集镇仙庄村利用长山的地理优势,规模经营土地350亩,种优质水果的同时,在林下套种山芋、青毛豆等作物,每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0多万元。
八义集镇仙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德宝说:“2023年,村集体收入约50万元。今年整治出来土地180亩,以860元一亩的价格发包,收入用于村庄修路。”
每一寸土地都是丰收的沃土,各地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寸土”生“寸金”:围绕“花果飘香”农业发展定位,八路镇葡萄种植面积突破4000亩;四户镇种植秋月梨2100多亩,每年累计带动用工量20000人次,带动群众人均增收1700余元……
一直以来,我市积极做活土地文章,扎实做好公共空间治理,全方位破解“地由谁来种”“怎样种好地”等系列问题。今年,我市将全域推广“小田变大田”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农业现代化阔步向前的进程中,不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八路镇政法委员王帅表示:“我们积极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加大土地规模经营流转力度,实行村集体增收项目‘一村一策’,打造14个村级自营项目清单,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30万元。”
戴庄镇党委委员、人武部长康力说:“我们以公共空间治理、图码管控、‘小田变大田’、村企联建等工作为抓手,充分挖掘乡村发展潜力,以依西村贝贝南瓜为依托,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生动局面,多形式、多渠道解锁富民强村新动能。”
融媒体记者:林琳
摄影:贾浩 张强
编辑:裴培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