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载风雨兼程,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铁路熠熠生辉、动能迸发,无论从普速铁路到高铁,还是从“绿皮车”到“复兴号”,铁路的发展无不折射着我国经济腾飞与社会进步的轨迹。今天的《75年·致以时光的信》系列报道,让我们以邳州铁路发展为“镜”,见证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中国速度”。
75年!从30到350的飞跃
随着十一假期结束,这两天,邳州东站迎来客流高峰,日客流量逾万人。15000平方米的双层站房设计,3台8线的站场规模,普速场与高速场并行高效运转,为旅客安全高效乘车提供了极大保障。从邳州站到邳州东站,历经岁月洗礼的邳州铁路,承载着无数南来北往人群的匆匆脚步,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进步。
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时的邳州火车站被称为运河站。随着1954年邳县县政府由邳城镇迁至运河镇,原运河站也正式改名为邳县站,单线蒸汽机车是当时铁轨上最为常见的身影。
客运值班员冯哲,在铁路工作30年。他告诉记者,关注每一列过往车辆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工作场景。回想起蒸汽机车的运行情况,冯哲表示,因蒸汽机车以煤炭为燃料,所以每列车都会配有专业煤炭工、锅炉工,而行驶速度慢、动力弱,是他对蒸汽机车最深的印象。
“蒸汽机车时速30公里,基本上徒步就能上车。机车动力小,有时遇到山区、陡坡等路况就会动力不足,必须在前后安排机车进行牵引和推送,才能正常行驶。”冯哲回忆说。
时间来到90年代,1993年底,新建的邳县站投入使用,这也是我们后来所说的“老火车站”。车站站房设计为船型,有依托运河、扬帆远航的美好寓意。1996年,随着陇海铁路徐州站至中云站(现连云港东站)段完成复线改造,邳州铁路正式进入复线运营模式,而之前运营的蒸汽机车逐步被内燃机车代替,列车速度也随之提高到了每小时120公里。
冯哲介绍:“内燃机车燃料是柴油,动力、运能都有所提高,后来又增加了电力机车,电力机车节能环保,这也顺应我们国家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
2005年,邳县站更名为邳州站。2009年11月,随着徐连铁路电气化开通,邳州站同步开通电气化。
电气化铁路“多拉快跑”的特点,不仅进一步提高了铁路运输运力和效率,其便捷、安全、快速等优势更是深受大众青睐,成为百姓出行主要交通工具而运营至今。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乘车出行的原由与状态也悄然发生着转变。
邳州东站客运班组长郇飞负责站内客运组织工作。从业30余年,他见证了旅客候车时的点滴变化。
▲曾经的邳州站候车厅
▲邳州东站候车厅
郇飞告诉记者:“旅客从原来的大包小包赶火车,变成了轻装上阵悠闲地候车,乘车和候车环境都变好了,旅客出行状态更加惬意。作为铁路人,我们见证着铁路欣欣向荣的发展,感觉很自豪。”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长三角”地区区域路网布局、结构和功能的持续优化,邳州铁路的发展也沿着历史的坐标轴加速前进。
2021年2月,徐连高铁开通运营,邳州东站高速场同步启用。自此,邳州进入高铁时代,每小时350公里的行驶速度,让城市时空距离持续缩小,百姓出行半径不断扩大,“说走就走”的旅行变得更加寻常。新时代的铁路,不仅是一张中国速度的名片,更成为连接人们幸福的纽带。
市民张岩表示:“以前乘普速列车去北京大概要12小时,现在坐高铁只需2.5小时,非常便捷。时代在进步,交通发展给老百姓提供了方便,相信铁路以后会越来越好,也会发展得越来越快。”
致以时光的信
时光,你好。从最初蒸汽机车的轰鸣到如今高速列车的风驰电掣,在这场穿越时空的旅途中,我们共同感知时代发展的速度与脉搏,而你作为这一切的亲历者、见证者,相信更能明白这份“中国速度”的厚重与意义。
过去的我们,书信曾怨车马慢,火车上几度梦乡方至归处,而今的铁路发展,不仅让“日行千里”成为日常,更是让天涯咫尺照进现实。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在铁路历经多次提速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邳州人归家的路途不再遥远,追寻梦想的脚步不再犹豫艰难。狭长的车厢内,映射着社会变迁的微观缩影,不变的是车厢内依旧满载着的爱与牵挂。75年光阴流转,如今的乘车出行不再只是为了生活奔波劳碌,而是有更多的闲趣和惬意去旅行、去感悟生活、去寻找诗意和远方。
以钢铁为脉通江达海,以极速飞驰遥遥领先。从最初的时速30公里到如今的时速350公里,75年峥嵘岁月,铁路事业跑出的加速度,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脚步,更是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相约未来,相信这列勇往无前的列车必将装载着更多的憧憬与希望,带着更多的人触及更加广阔的天地与世界。
部分图片来源 / 邳州东站
记者 / 朱芷萱 徐凯歌
编辑 / 卜非凡 责编 / 郭修彤
编审 / 张瑞 监制 / 彭岩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