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凉凉起山芋

作者:夏成兵

秋风凉凉起山芋

苏北大平原一望无际。千百年来,这里的农民栉风沐雨,辛勤劳作,春耕夏种,秋收冬藏,重演循环。每到暮秋,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大家都要干同一件大农活——起山芋

山芋是红薯的别名,学名是番薯,又名红芋、地瓜、甘薯等等,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洋河地区也称白芋。山芋生长迅速,适应性、抗逆性强,对土壤要求不高,在坡地种植还有保水土、防流失的生态效应。
起山芋”是方言,就是翻开泥土,把山芋收回家。因为山芋怕冷,气温低,它就停止生长,若低于零下10°C,就有受冻变质的可能,以致不能食用。

大家都爱吃山芋。街头烤山芋炉子旁的阵阵香气,餐桌上紫薯的软糯香酥都会勾起你的味蕾。

山芋是一种高产、稳产的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它曾是农民的主粮,也是轻工业的原料,即便是它的藤茎,也是牲畜的重要饲料。

山芋在我国有较久的载培史。一般认为,它的原产地是美洲的热带地区,于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最早栽培,后向长江、黄河流域传播。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载有:“岁戍申(1608年),江南无麦禾,欲以树艺佐其急,且备异日也,有言闽越云利甘薯者,……”这里的江南当指江苏南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还有“哥伦布传播”说。15世纪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认识了山芋这个神奇物种,把它引种到欧洲。接着,西班牙殖民者把它带到菲律宾,在那里广泛种植。

福建商人陈振龙在菲律宾看到山芋生长快、产量高、可代粮米,想到家乡因生齿日繁,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的乡亲,有心把它带回祖国。
西班牙殖民者不让传出,陈振龙多次偷运失败。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陈振龙把甘薯藤绞在缆绳中,混过了检查,经过七昼夜的海上航行,终于使让山芋在祖国原野扎根。

陈振龙和其子陈经纶把耐旱易活,生熟可吃,“功同五谷”的宝物带到福建后,马上草拟一份禀帖,呈送福建巡抚金学曾。山芋引种成功,巡抚衙门兴奋不已,特别旌表陈氏父子的义举,随后在福建全境推广,广泛栽种,逐步向北扩散。

进入清朝,到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浙北、江南,山芋种植已达到一定规模。乾隆年间,徐州府的《沛县志》已把甘薯定名为山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山芋栽培,主要为了食用。山芋起了以后,家家户户挖个土窖,把山芋窖起来,作为一家半年的口粮。宿迁农家还把山芋磨成糊,做成煎饼食用。生产队社员还把山芋切片晒成山芋干交公粮。以前主要用作粮食,其次用作饲料,仅有少部分用来制作粗淀粉和酿酒。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猛增,山芋不再是农民食用的主粮,用作工业原料的比例逐年增大。1975年,洋河酒厂众兴分厂,以优质山芋干、山芋渣为原料。

有的农家把山芋磨浆制粉做成粉条(丝),郑楼“付咀粉丝”经运河远销江南,成了名特产品。制粉剩下的山芋渣,可作酿酒的原料,更多的用作猪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芋的种植面积呈从逐年扩大到逐年递减的趋势。以泗阳县为例,1949年为16.07万亩,1959年为21.88万亩,1969年为29.93万亩,1987年又回到了16,12万亩,而现在已成零星种植。除了专业种植大户,只剩下了渠边、路旁还能看到几沟山芋。
回想几十年前,山芋曾对我们作出了多大的贡献啊!冬去春来,孩子们在稀饭碗中捞出几片山芋干是多么满足,上学的书包中有妈妈放进去的一张煎饼是多么开心。

记得小时候,每至起山芋的季节,学校都要放秋忙假,庄上人说放的是“山芋假”。

放假时,和小伙伴一起拿着豆扒子,挎着篮子来到收获过的山芋地,翻找深埋在地下的山芋,这个活叫做“拾山芋”。只要肯下力气,总会有些收获。

起山芋季节,大人最忙,白天下地干活挣工分,晚上在月光下或油灯前切山芋干。孩子们要帮着搬运,撒到帘子上或晒场上,经过两三天的翻动,再把它一片一片的拾回来。
那些能吃苦会过日子的人家,要磨山芋粉。小拐磨吱吱呀呀的响着,不到大半夜,不会上床休息。

秋假中一旦有空隙,还要去摘山芋叶。鲜山芋叶,柔软多汁,适合喂猪。无黄叶的留着晒,作为人吃的干莱。

起了山芋,生产队要留足种薯,派有保种经验的专人看管。队里的山芋窖一般建在背风向阳处,把挑选出无伤痕,无破损,大小适中的种薯轻放入内。管理人员每天观察温度,察看薯情,防止意外。

各级政府对山芋生产都十分重视,因为它产量高。高产田单产鲜薯可达4000斤,按“五折一”计算粮食单产,是非常可观的。

我是农技人员,以引进良种,高产优质为目标,把多年栽种的老品种进行淘汰更新,先后引进徐薯18号、苏薯1号、2号、3号、北京553和丰收白等良种。

改进育苗方法,推广高垄双行水平栽插技术,科学施肥和规范使用生化剂方法,控制疯长,防治病虫害等等。都是我份内的工作。起山芋的时候,我听到社员的夸奖,觉得汗水没有白洒。
一年一度秋风劲,又到了起山芋的季节,我想起了当年起山芋的往事。镜中的白发使我猛省,自己已步入残年,但依然拿起笔来,写一点昨天。

(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