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武河水力发电站

作者:赵邦富

六十年代武河水力发电站
在邳州市铁富镇铁富村北首,自北向南走向的小武河上,还留存着水力发电站的遗址。就是它见证了六十年代铁富人民利用小武河的水力资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家园的壮丽史诗。
说起铁富武河水力发电站,首先得先从武河的水脉地貌说起。它的客水来源于山东沂蒙山区,从邹庄红圈北进入江苏。沿岸村庄有孟楼、石庄等、铁富、北冯场、姚庄、响水流、南冯场、张道口等,后在汤楼入邳城河。常年水深2米左右,夏季水深3-4米,汛期超过5米以上。
1962年,邳县农业机械电力排灌管理局派员来铁富公社蹲点,处于专业的灵性,发现进入铁富村北首武河狭窄处,水流湍急,落差在2米左右,适合水力发电。在他的倡议下,县水利局和铁富公社领导进行了实地勘探,并请济南电机公司郑茂坤同志精心设计,报请县委批准。于当年5月份开始由水电局牵头施工建设,经费由国家拨款。
施工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拦河工程,为了方便施工,首先是上游断水截留,挖引水河,将上游河水暂时调入沙沟河;二是铸桩,建造蓄水节制闸;三是发电工程的配套建设。施工中,建节制闸工程最为艰巨,该段地下水位高,淤泥沙深,加之施工条件落后,施工难度大,时常塌方,反复清淤,对大量渗水只能用肩挑人抬八斗戽,轮流换班,24小时不间断。工程进度十分缓慢。
到1963年3月整个工程全部竣工,新建的节制闸气势恢宏,在当时邳北水利建设史上堪称一流。该闸全长二十余米,十个3米高,2米宽的大闸门。水轮驱动闸在最东首,平时其余闸门关闭。驱动闸每秒流量可达250立方米。可驱动200千瓦的水轮机正常运行。当时安装的只是40千瓦的水轮机,架设2条约2公里长的输电线路。整个工程投资5万元。
1963年3月下旬,发电机组首次试运成功。铁富公社在大闸现场隆重召开庆祝大会,公社文艺宣传队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驻地社员看到水可以发电照明这一新生事物,无比激动,当场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发电站建成后,重点服务机关单位:铁富中学、铁富小学、供销社各经营门市部、公社大院、医院、粮管所、铁富大队部、铁木业社、拖拉机站、文化站、兽医站等单位。后来发展到发电站附近社员100余户社员。电价:动力用电每度0.08元—0.10元,照明用电每度0.18元,社员家庭照明每个灯泡每月0.50元。
电站的建成,不仅为当地机关单位、社员家庭提供照明,也促进了当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电站附近又建起了三间粮食加工室,设粮食粉碎机一台,打浆机一台,轧花机一台,弹花机一台。一时间电站周围人来人往,机声隆隆,十分热闹。方圆十里八村的家庭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得到解放。
武河水电站从1963年至1969年底,红火了七年。当时有邱广增、杨富迎、冯昭满负责,加工室由五人负责经营。这一段辉煌的历史,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参观学习的单位和个人。如安徽宿县、泗县,山东临沂、郯城,本省淮安、扬州等。河沟公社在参观后,也在本地建成了一个拥有2台四轮机组的水电站。
1969年底,武河上游的山东境内截水改道,客水流经沙沟河,武河水位急剧下降,逐渐到了无法正常发电的地步。只好白天闭闸蓄水,晚上放水发电。
1970年春,邳县实行大面积的旱改水,武河水源日趋紧张,“引沙还流”工程收效甚微。最后蓄几天才能发一次电,逐渐萎缩,慢慢步入低谷。直到1972年停止发电,发电机被抬入铁木业社。机房、加工室、宿舍在大包干时被拆除。现节制闸已全部被清除,重建武河大桥。辉煌一时的武河发电站完成了历史使命,必将载入铁富人民战天斗地的英雄史册。
(注:部份资料来源于《邳州揽胜》和王亚军先生)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