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千年不变的徐州古城中轴线

作者:东野洛

趣话千年不变的徐州古城中轴线

徐州最早为唐尧时候的大彭氏国,但是未必存在后来意义上的城池。徐州作为一个城池的出现最早在孔夫子编订的《春秋》一书中,这时候是宋国的彭城邑,这一年是公元前573年。秦末项羽立楚怀王建都于彭城,刘宋的彭城刺史王玄谟称徐州城“城隍峻整”,后魏刺史尉元亦称徐州城“险固”。北宋熙宁年间苏轼增筑各门子城。元代曾废徐州建置,而且将原来城池废除,在徐州城的东南奎山下设“武安州”城。明、清均恢复设置在原城址。直到1928年城墙拆除,徐州城一直在现在的位置未有大的变化,毁了又在原地建,出现城叠城、井叠井的奇观。这是由徐州的特殊位置造成的。也正是这种特殊位置,造成徐州城特殊形状。明代之前的徐州城形状已经无考,明、清地方志已经记录的很详细,并绘制了城池的地图。这让我们可以很清楚了解徐州城的样子。

通过地方志旧地图,我们会发现明清徐州城几个特点:

1、徐州城基本是龟背形,而且是南城墙为底,东、西、北整个组成了龟背的背形。

2、东、南、西、北各一个城门,而且东、西门不对称,南、北也不对称。

3、南北向始终为古城的主轴线。                         

出现这几个特点的原因,一是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不得不靠近两条河流:北东两面分别为汴水和泗水古道,西侧因为也长期为黄河泛滥的分支所限制。虽然古人忌惮河流,但又不得不依靠河流的漕运,明代朝廷就在泗水古道边设立广运仓这种大型国家仓库。二是因为明清以来徐州政治地位不高,明代和清代前期徐州仅仅为领四县的直隶州,只是雍正末年才提高的府这个级别的,因此明清徐州城不太可能太大,设立四个城门是很正常的。南北向中轴线更好解释了,是因为无论京城、省城均为南北两向,东西向始终不占主导。

还有各特点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正是因为徐州城南北城门不对称造成了徐州有两条中轴线。即北线轴线和南线中轴线。两条中轴线是平行设置的,有重叠部分。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南北两个中轴线。

一、南中轴线

1、南门

南中轴线的南端始于南门。南门外是奎河,是明代后期开凿的支河,后来称为奎河,南门外在奎河上设立浮桥一座,当然后来成了石桥了,今天的名称是南门桥。南门位于徐州南城墙的中间位置,城墙上建有箭楼,外有瓮城。瓮城内中间建有火神庙一座,火神庙的南墙正对南门,上有“九州之一”影壁墙。1928年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军有人在影壁墙摄影留念。这座影壁上的“九州之一”目前就是云龙山碑廊里收藏的姜焯的题字。题外话,1928年拆南门城墙的时候在夯土中找到了一块唐朝的《大随求陀罗尼经幢》残件可惜经幢不见了,只剩下了拓片保存。

2、回龙窝

进入南门内左侧就是回龙窝,目前是历史街区,非常繁华,但是清代的时候应该不怎么被人待见,是城内普通下层老百姓的居民区。

3、城隍庙

沿着南门大街往北走,过了城隍庙街,东侧就是城隍庙了。徐州的城隍庙是纪念汉代大将纪信,传说他为了保护汉高祖刘邦而当了刘邦替身。城隍庙在解放初期大殿尚存,后来全部拆除建设公安局的大楼。目前徐州市正计划恢复徐州城隍庙。

4、鼓楼

鼓楼始建于明代,天启大水后鼓楼被重建于原址。曾被称为“江北第一楼”也是屡毁屡建。建国初期被拆。现在被挪到文庙街区门口复建。

5、徐州旧府衙

徐州旧府衙在南轴线的最北端,旧传为西楚霸王故宫,有霸王楼留存到解放初期。1920年代徐州府衙被征用为江苏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为校舍,因此旧府衙建筑除了少量建筑外基本被拆除。

如今这里是“彭城壹号”商业区,只剩下了女子师范时期的几间教室,如今是市级文保单位吴亚鲁革命活动中心旧址。

6、文庙

文庙位于南中轴线北端的偏东隅。尚存文庙的大成殿、大成门。现存大成殿大成门均非清代原构,为1940年重建,又经过1988年大修重建。但大体上保存了原样也算是很不错。

趣话千年不变的徐州古城中轴线

二、北中轴线

1、利涉桥

利涉桥名很少有人知道,但是确实很重要。原来徐州北门外没有桥,早年存在的桥早已毁于洪水和战乱。光绪三十年徐州道穆克登建,极大方便了北门附近百姓出行过河。后被拆除,1930年代又被当时的铜山县重建。1940年代由于日伪时期大力拓宽建设了中山路,且在中山路上跨黄河处建立一座更宽广的庆云桥。因此,利涉桥已经显得没那么重要了,所以后来又被拆除了。

2、五省通衢牌楼

五省通衢牌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因匾额上的“五省通衢”特别代表了徐州,因此极为重要。一直保存到1960年代被拆除,现存五省通衢牌楼为1980年代重建。

3、北门

徐州北门名为“武宁门”明代曾改名为“拱极门”,因为唐朝、五代徐州是武宁军节度使驻地。北门也设有瓮城。但是因为紧靠黄河大堤,北门显得很憋屈,无法伸展开,重要性并没有南门重要。

4、黄楼

黄楼位于徐州城东北,位于北中轴线的偏东隅。宋知州苏轼所建,取黄代表土,土克水之意。原位于宋代州衙内,明清改在城墙东北部城墙上。明清时期为徐州古八景之一的“黄楼胜迹”。北伐胜利后随着城墙的拆除,黄楼也被拆除。1980年代重建于牌楼旁下,现在是黄楼公园,是纪念苏轼的重要遗迹。

4、天朝元辅坊

权谨牌坊是俗称,真正的名称应为“天朝元辅坊”,因为2000年统一街拆迁,牌坊被挪到户部山上异地重建。“中原文献,忠孝名臣”是对明代大学士权谨的评价,大门口上的匾额即“天朝元辅”。

4、统一街

北门大街在北伐后被改为统一街,这条街对着牌楼,沿线有众多居民区,有众多店铺,本身就是一处重要商业街。沿途经过了很多重要街道,在中山路开通之前是非常重要的街道。它北起牌楼,南到今天的文亭街(今青年路西端)。

经过上述分析,徐州南北中轴线问题的研究是否有意义呢?应该是有意义的。两条中轴线南北错开的现象其实很有意义。假如是一条,从南门到北门中间除了鼓楼之外应该都在这条线路上。但是这种设计是合理的吗?中国古代讲究的是中轴线,官府衙门都是在中轴线上设置的,这样的话,南中轴线到了徐州府衙的影壁墙就截止了,府衙不可能中间打开通行的。而通过北中轴线这条线路,就避开了府衙挡住道的尴尬了。通过分析还可以定论的是,南中轴线是主轴,北中轴线是辅轴。南中轴线完成不了的任务交给北轴完成。这么一说,这种设计真的很能体现中国古人的智慧。

徐州古城中轴线是空间上的串联,每一处地方都承载了古城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但把这种空间上的历史文化信息叫历史文脉是欠妥的。真正的历史文脉还是以人为本,一代代文人将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是文人的衣钵相传,是口传心授。物是无法传递文脉的,物只能说是“承载”。中轴线的历史信息是空间的历史,历史文脉是人对历史文化的一代代传承。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