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连载:情感流淌的岁月(100——103)

作者:陈志宏

小说连载:情感流淌的岁月(100——103)

1 0 0

这两天虽说是生产队开春最忙的时候,但是邓世军的全家人没有一个到生产队干活的。她们已经给队长请过假了,请假的理由是她们的父亲病入膏肓,就要死了。

邓世军现在已经茶水不进,饭更吃不下去了,每天靠着打两瓶吊针维持着生命。邓世军知道自己不久就要死去,他就把大小四个女儿叫到他的病床前,用他细微的声音说:"我想让你们的大姐留家招婿来延续咱们家的香火。"

可是他的话音刚落,邓世军的大女儿跑到她屋子里把门关上在屋子里哭了起来。

邓世军又看了三个女儿,显然三女儿,四女儿还小,他没办法把这件重要的事情落在她们身上。那就只能在大女儿和二女儿当中选一个了。大女儿哭着跑了,二女儿还在,邓世军只是看看二女儿,没再开口。

三个女儿仍然站在邓世军的床前,大女儿就是不岀来,没有办法,二女儿突然在父亲面前说:"大,大姐不愿意在家,那我就留下来吧!不管怎样,我的生命都是你给的,我听你的。邓世军又艰难的转过了头,看着二女儿二然,点了点头。

邓西平拄着拐棍来了。憨妞忙搬凳子让邓西平坐在邓世军的面前,邓世军翻了翻眼皮看了看他,用微弱的声音说:"西平,你给带笔,立个字据,我让你二妹留在家里招婿,你作个证人行吗?"

邓西平说:"那有什么不行的。"

邓世军对邓西平说了大约有五六分钟后。邓世军转头向里歇歇了,赤脚医生又给他打了一次止疼针,邓世军安静的睡了。

邓西平把二然叫到跟前,对二然说说了刚才她大说的意见。二然很听话,点点头同意。于是邓西平就立字据了。

立据

邓世军生命垂危之命:

命二女邓二然招婿接传后人。入赘者命名为邓西河。

以邓世军之子身份享受族人权。

有继承邓世军的所有财产权利,并履行抚养老人,承担处理家事的义务。

要求:

邓西河和妻子邓二然团结友爱;勤俭持家,努力进取,为共同过好日子而奋斗!

立据人:邓世军(族侄西平代笔)

当事人:邓二然

证明人:邓西平

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日立

立据文写好了,邓西平读给邓世军听了。听完后说:"行!"然后又睡了。

立完字据的第三天,也就是四月二十三日早上七点十八分,邓世军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四十二岁。

邓世军死了,买不起棺材,他的二闺女找大队书记。大队书记是个讲究之人,念及邓世军干过大队支部书记,就派人把秋河上伐了一棵大杨树,订了一口薄匣子。下葬的时候,从棺材缝里,还能看到邓世军没有穿袜子的脚,让人感觉心寒。抬薄匣子的人感觉阵阵恶臭味,这说明邓世军的尸体已经腐烂了。

邓世军死了,季世清老太又来和花玲玉奶奶说话了。季世请老太说:"老姐姐,你是不是八十四了?"

奶奶说:"是的,到旬头了,妹子,我记得你比我小一岁,八十三了吧!老天长眼,让比咱们小一伴的邓世军死。不让咱们俩走,妹妹,你说公道吗?"季世清老太说:"老天公道着那!"

老姐妹俩不聊了,季世请老太太起身走了。

邓南村人都说:"邓世军做事太过了。"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恶有恶,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间没到。"

1 0 1

邓世军一死,憨妞到邓西平家来借东西用,花玲玉不在家的时候奶奶及孩子们非常厌恶,不借给她。后来,花玲玉、邓西平不在家的时候,憨妞就不来借。花玲玉念及憨妞是娘家人,又加上憨妞没有参与邓世军一起欺负过她们,所以,邓西平对奶奶说:"应该把憨妞与邓世军区别对待,再说了,我们不能冤冤相报,应该仁慈大度些。在她们困难的时候只要她再来向咱家求助,能帮的还是要帮的。"

奶奶说:"西平你啊!就是善良,人善有人欺,你知道吧!"

"奶奶,这个我懂,不过人啊!还是多行善事为好。"

邓西平耐心做奶奶和孩子们的工作,他所希望的是矛盾宜解不宜结,还是与邻为善,这种,以邻为伴的好。

这段时间由于队长邓方知和邓西平走得较近,邓西和家与邓西平家没有发生过大的矛盾。这也可能于邓西才从中调解说和有关系。邓西和不讲究邓西才是知道的。邓西才也曾说过花玲花:"你二婶子,邓西和就那个熊祥子,你少理他,他那个媳妇更是不讲理,你不要和她对吵对骂,那样的话,人不说她,人会讲你文化人也不懂理的。"

花玲玉说:"大哥,她们就那样欺负俺,俺就是癞蛤蟆也得鼓鼓肚,总不能憋死吧?"

邓西才说:"这个我知道,最近一段时间,不管邓西和家怎么找你们的事,你们家人先不理,余下的事由我来做行吗?"

花玲玉答应了。为此,春节的时候,邓西才因邓西平被车撞伤住院外,其余在邓南村的堂兄弟都请了。就在酒桌上,邓西才依长兄的身份批评了邓西和。酒席散后,邓西才又留邓西和谈了半个多小时,邓西和表示尽量和邓西平家不发生矛盾。

邓西和家三四个月和邓西平家相安无事。可是,过了五一之后,邓西和就在邓西平家必经之路上占了四分之三磊了两个大猪圈。原本两米的路,现在还剩七十厘米不到,南面是邓世军房子的后墙,人只能侧着身子过。实在没办法,来喜放学用镢头把邓西和家猪圈给扒了。这一扒不要紧,邓西和家人一起围着来喜打,也可能打来喜打极了。来喜拿起镢头就刨,把邓西和老婆和大女儿给刨伤了,顿时血流一地,邓西和一看这情景,上来就打来喜。正在这时,从自留地回来的花玲玉赶紧护着来喜,不巧,被邓西和一脚踢到花玲玉肚子上,花玲玉被踢倒,双手捂着肚子活嚎。奶奶带着孩子不敢出来,把门紧闭,她可能过于谨慎,怕邓西和行凶。她听到来喜的哭声和孙女的哭声,赶紧把门打开出来一看长脸了。孙女脸色惨白,浑身哆嗦。奶奶大叫:"来喜赶紧喊你大去救人啊!"

这时,邓西和害怕了,他跑着找平板车。等到邓西平、邓方知他们来后,邓西和和来喜已经把花玲玉拉到了花家湾人民医院创救室。不幸的是,花玲玉第七个孩子被邓西和一脚踢掉了。

邓方知问:"邓西和你看这事怎么办吧!"

邓西和问队长:"队长,你说怎么办?"

"我说怎么办!邓西和你给我听着,不管怎么说,你踢掉了孩子,大小是条人命,事情完全都是你们家引起的。"

邓西和说:"是是是,队长,我愿打愿罚,但你千万不能上报。"

"邓西和,你现在害怕了,我给你说,我只要把今天的事情上报给陈助理,他一定得拘你。如果作为刑事案件定罪的话,估计至少得判你七年有期徒刑。如果你不想坐牢的话,你回家拆除你的猪圈,把路恢复原样。听到了吗?"这时,邓西和不注意听讲,眼睛一个劲地往抢救室那边看。所以邓方知烦了,就朝邓西和发火的。接着,邓方知又说:"花玲玉的住院费、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等都得由你负责。"

邓西和同意了。

1 0 2

邓西和这次是主动将猪圈拆掉了,把两米的路面清除得干干净净。邓西和又把老宅子旁边祖上留下来的两棵大槐树卖了五十块钱,又贴上了十六块钱,一共赔了花玲玉六十六块钱,还赔了花玲玉三十工,二百四十分。这次邓西和算是栽了一个大跟头,他家一年所有的收入都不够赔花玲玉的。

邓方知对邓西平说:"叔,这次邓西和保证老实了,假如不老实的话,我还有办法,非让他服服贴贴不可。"

邓西平感谢了队长邓方知一番,两个人又开始了新的学习课程了。

奶奶对花玲玉说:"你们家成天跟邓西和闹腾也不是长法。让你姑姑想想办法,看看能把你一家人迁到成阴附近吧?"

花玲玉说:"奶奶,邓西平还是归"五类分子"的行列,你想想这样的成分,哪个大队敢要咱呢?"

奶奶说:"依我看这样吧!把我和来喜的户口先寄你舅舅他岳父那个杨林大队吧!你妗子她弟弟杨少年是大队书记。杨林离县城才二里路,将来来喜上成阴上学多方便呢?我看哪天你和西平找你舅,让他去杨林给杨少年说说看,能行的话先迁三口人户口安在杨林,有机会的话让他给批块宅基地先盖几间房子,咱们搬走!"

花玲玉晚上睡觉的时候把奶奶跟她说的事情向邓西平说了。邓西平说:"奶奶的这个想法不错,'人挪活,树挪死。'要不,咱们去找舅舅试试。"

第二天,邓西平给队长请了假,带着花玲王去密林大队找舅舅陆生明了。

舅舅陆生明,六十三岁,身体很好,是奶奶最小的弟弟。在兄弟姐妹十三个人中,他和大姐陆树芬关系最好。所以,奶奶就让舅舅给办。多少年没有上门的花玲玉托人给舅舅买了一条飞马牌香烟,提了两瓶秋河大麯,又卖了二斤糕点去了离邓南村十四里的密林。

舅舅在家,这么多年没见,表哥、表嫂自是一番亲热。舅舅赶紧安排表嫂做饭吃,说什么也要和初次见面的外女婿喝杯酒。

吃饭间,邓西平给舅舅说了此事。舅舅说:"这个我不太懂。"

在一旁的表哥听到了,就说:"妹婿,这个我知道,我去找俺舅,那么多的知青迁户口安在杨林,舅舅肯定能给办。"

舅舅陆生明说:"话好说,你给你舅舅说,看他怎么说,那杨林许多知青都争着去,安户口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果然让舅舅判断准了。花玲玉他们在表哥的引介下,找到了杨林大队党支部书记杨少年。杨少年说:"这事不好办!"

花玲玉表哥说:"舅舅,好办我们还找你办吗?这事你得给办!"

杨少年皱起眉头,心想这是肯定是姐姐派来的,又不好彻底拒绝,就说:"外甥别急,我明天去公社给问问再回你们的话好吗?"

邓西平一看就知道,杨少年书记是个很稳重的人,看起来是一位说话办事有板有眼的人。起来后邓西平双手握住了杨少年书记的手说:"杨书记,对不起给你添麻烦了。"

杨少年书记说:"没什么,咱们是亲戚,能办的话,我一定给办,你们放心吧?"

来到家后,花玲玉把情况给奶奶说了。奶奶说:"你妗子她弟弟那个人可稳重了,杨林大队在成阴县是数得着的好地方。要是能办成的话,哪里可比这邓南村强多了。"

一说要搬走,花玲玉还有点舍不得,毕竟在这里生活了快十年了,这恋土难移的情结人人都有。

邓西平说:"哪里就一下子搬了,最快也得一两年。就是把户口迁去了,也不是都迁去的,咱们留下两口人,在这占点宅子和自留地不是很好的吗?"

令花玲玉和邓西平没有想到的是,杨少年书记办事效率特别快,他通知姐夫陆生明说可以准迁四口人。

1 0 3

我们的国家,真正的城乡差别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就是因为"三年自然灾害"造成了物资匮乏,大批量地下放城市人口,后来逐渐调整,国家工作人员及城市居民都在有计划下得到了供给,所以,基本上在教育、卫生、生活上都能得到保障。而农村人民公社社员还得靠天吃饭,遇到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日子还能吃饱饭,要是干旱和洪涝灾害日子就不好过了。于是,那个时候乞讨的人比较多,所以,农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这就显示出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要比农民好。这种状况上世纪从六十年代中期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初才开始改变。在这段时间里,城乡差别是很大的。比如花玲玉和花钱侠这两个人来说吧!花玲玉在农村,烧的是农作物秸秆树叶,而花钱侠烧的是蜂窝煤球炉。吃的方面就更不用说了,花玲玉吃的是地瓜煎饼等粗茶淡饭,花钱侠吃的是精米细面,猪肉每个星期都能吃到;而花玲玉一年吃不上四五次。衣服更不用说了,花钱侠变着花样穿,而花玲玉一件衣服补丁摞补丁还得穿。其他方面,医疗、教育、娱乐等等更不用说了,农村教育一直到改革开放快二十年仍然有:"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现象存在。这都是城乡差别造成的。所以,邓西平这位孙女婿非常佩服奶奶的高见。

当从杨林那边得到能迁去四口人的消息后,邓西平赶快同花玲玉商定,让来喜、邓武、邓文兄弟仨及奶奶迁入,主要是考虑兄弟仨上学方便之事。给奶奶一说,奶奶同意,并说:"等户口迁入后,她亲自回娘家一趟,再托你舅舅找杨书记给批宅子。"

邓西平说:"奶奶,要宅子的事,咱先不急,就是人家给了,按咱家目前的能力也没有办法盖。"

奶奶不同意地说:"西平讶,你没有这个能力,不代表我没有这个能力。"

邓西平听到奶奶这话心里想笑,心想你一个子的收入没有,还有那么一大笔钱盖房子?这可能吗?一连多个疑问在邓西平的心里产生。

奶奶又说了:"西平,你要记住,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要犹豫,我看过一本书里说过'时光易逝,负机在速',机会来了,我们一定要抓住。"

邓西平佩服奶奶记忆惊人,认识问题正确。并对奶奶说:"说那句话的人是唐朝的房玄龄,那人特有本事。"

奶奶突然想起来了,说:"对对对!是房玄龄。"

奶奶特别喜欢邓西平,在所有的儿孙后代中,这个孙女婿是最有学问的,要不那么多人来接她,她哪里都不去呢?她对她闺女花钱侠说:"我为什么不愿意去你家吗?"

花钱侠问:"为什么?"

"我就不愿意看你男人那张搬着梯子都够不到的脸,官不大,脸见人能扬上天!"

奶奶喜欢邓西平的学问,更喜欢邓西平的儒雅,做事仔仔板板的,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对待老人都非常尊敬。

奶奶经常跟季世清老太一起啦,俺家孙女婿这么个好人,叫孬种坑了,真倒霉,要不,得能升多大的官呢?

季世清老太说:"老姐姐,想开点吧!唉!哪庙没有屈死鬼,岳飞不好吗?还不是被秦桧给害死了吗?"

听到季世清老太的话,奶奶心里好受多了。

奶奶给邓西平说为什么要快点脱离这个地方呢?因为北邻双方少亡;南邻邓世军未老而终;西邻成天叽叽呱呱地吵打了一场又一场,似乎有不闹出人命来不罢休的趋势;就东邻稍好一些,可是,要是在花玲玉眼里的看法绝对不会和奶奶一样,花玲玉似乎感觉到邓世林就是个魔鬼,天天在盯着她。

奶奶想:赶快离开这是非之地,才能保孙女一家人的平安。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