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田间之变

正值秋收秋种关键期

在邳州乡村

与过去不同的是

一些农田正在悄然“变形”

“巴掌田”“皮带田”减少甚至不见了

连片成方的“大田”相应增加了

邳州:田间之变

随着“小田变大田”改革的推进

越来越多农田

从“低小散”蜕变成“高大上”

成为富民强村的“聚宝盆”

宿羊山镇:大蒜机播率达95%

9月24日,记者在宿羊山镇贾家村田间地头看到,一台台大蒜播种机在田间穿梭,一派繁忙景象。蒜农们只需将蒜种倒入播种机容器内,随着设备启动,机器精准地在地里挖坑,并将蒜种均匀播撒于土壤内。

贾家村村民李威种了8亩大蒜,他告诉记者,“小田变大田”改革后,他家11块散地变成了“一块田”,使用机械化种植大蒜既省时又省力。

宿羊山镇贾家村村民李威说:“以前零散地请人工种植需要两天,现在我家的地变成了一块田,机器种植更方便省钱了。”

邳州:田间之变

据了解,贾家村大蒜种植面积3400亩,大蒜播种机保有量150多台,全村12个生产小组目前已完成4个生产小组“小田变大田”工作。小田变大田后,不仅便于集中机械化作业,还利于提升大蒜产量和质量,得到了越来越多蒜农的认可。

宿羊山镇贾家村党支部书记庄磊磊介绍:“我们现在已经种植了1500亩大蒜,预计还需要4天,贾家村大蒜种植全面结束。”

邳州:田间之变

今年宿羊山镇大蒜播种面积8万亩,目前已栽植2万多亩。全镇大蒜播种机保有量9625台左右,机械化播种率达到95%,预计本月底全镇大蒜种植结束。

车辐山镇:6.7万块→2.68万块

邳州:田间之变

9月23日,走进车辐山镇友好村樊庄九组,记者看到部分地块上,大型机械正在平整土地,为大蒜种植做好准备。“小田变大田”改革,让蒜农孙茂华体会到了机械化种植带来的便利。

蒜农孙茂华说:“我之前种植7亩大蒜分散在16块地上,现在只有2块地,使用机械种植省钱省力。”

邳州:田间之变

另外一边,记者看到蒜农张方明和家人正利用大蒜播种机把一颗颗蒜种均匀地播撒在松软的土地里。

蒜农张方明告诉记者:“我家7亩地并成了2块田,两天就种完了,省下很多时间,后期管护也方便。”

邳州:田间之变

据介绍,友好村樊庄九组共有土地种植面积750亩,“小田变大田”工作开展前,土地相对分散,户均达到16块地,如今变为一户两块地,同时村组进一步完善田间三沟、生产路等硬件设施建设,大大提高村民耕种效率。

友好村副主任孙茂友说:“‘小田变大田’工作开展以来,樊庄九组整平洼地50多亩,开沟8000多米,生产路拓宽到4米,共溢出土地26亩。后期我们把这些土地发包,增加村集体收入。”

截至目前,车辐山镇16个行政村已完成150个村民小组“小田变大田”工作,涉及1.1万多户村民,完成并田面积7.4万多亩,地块数由6.7万块变为2.68万块,溢出土地1542.66亩。目前该镇基本完成“小田变大田”工作,有效推动镇域农业发展,带动村民和集体“双增收”。

邢楼镇:1.3万块→3400块

邳州:田间之变

近日,记者来到邢楼镇小堌村五、六组地块现场,看到机械来回穿梭,村民们忙着挖沟开渠、拓宽机耕路、翻垦土壤、清理地表土方等工作,村干部和工人们各尽其职、共同配合,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

据了解,小堌村五、六组耕地面积为834.3亩,土地承包人口472人,共有126户,户均6块田。根据村民意愿,耕地地块由756块田地合并为“一户两块田”的252块。规划在今年秋种时,将形状各异的“零散小田”变成集中的“连片大田地”。

邳州:田间之变

在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革同时,小堌村利用扶持资金,购买拖拉机、整平机,将原本坑洼的田块进行调整优化、复垦平整;统一规划田、水、路等设施,改善农民收种条件,确保农户种植面积不减、种植成本降低、经营收益增加。

邳州:田间之变

据统计,邢楼镇“小田变大田”实施面积2.5万多亩,累计1.3万块的分散小田整合为3400块大田,有效推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为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等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创造良好条件。

“小田”改“大田”

“粮田”变“良田”

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记者 / 龚子茹 吕立三
胡敏 郭家良 杜洋
通讯员 / 刘婉
编辑 / 程智 责编 / 郭修彤
编审 / 黄扬 监制 / 彭斌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