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十三日),是中秋节放假的第一天,早饭后儿子和媳妇对我说:“中秋节放假了,这几天一珩我们带,你和妈准备去哪里玩两天”。我当时提出,那就给我们买票去沧州,游玩沧州段的京杭大运河。这是我的爱好,也是实现我的愿望,走遍京杭大运河经过每一个地级市。
我们来到沧州,因地理环境生疏,先打车到沧州博物馆,在博物馆下车,看到对面就是白玉兰宾馆,先安排住下再游玩。百度搜索,熟悉了环境,查明了大运河的地理位置,直接打车到沧州市运河区清风楼。
运河区是沧州市1980年命名的大运河两岸唯一一个县区级行政单位。
来到清风楼。清风楼的对面就是大运河,河岸边有经国务院2013年3月5月批准,河北省人民政府于2014年12月6日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标志碑。
清风楼是根据古籍记载所复建的,于1992年建成,分地下1层,地上5层,2、3、4层每层12角檐,是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沿岸唯一一座仿古建筑,也是沧州的建筑地标与文化地标之一。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全长为216公里,沧州是京抗大运河流经最长的城市,约占京杭大运河总长度的七分之一。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由青县李又屯村北入沧州境,流经青县、沧州市区(包括运河区和新华区)、沧县、泊头市、南皮县、东兴县、吴桥县共八个县(市、区),于吴桥县第六屯出沧州境。
我们沿着大运河岸边的大道向东走,去南川老街,哪里有几座楼阁。
经过南湖公园,南湖公园坐落于沧州市解放东路与清池大道之间,西临京杭大运河,占地面积21.6公顷。公园的入口广场采用花岗石铺砖,栽植油松树阵,丰富了广场的冬季景观,并在广场南侧放置泰山景观石,镌刻“南湖公园”四个字,成为公园的点睛之笔。公园建有观景廊、运动健身广场、亲水平台、九河下梢广场、碧水方舟湖心岛、湖中心的音乐灯光喷泉。公园水域面积15公顷,是市区面积最大的湖面,每到夏季,碧波荡漾,绿树成荫,鲜花怒放,令人陶醉和遐想,吸引着无数的游人,成为市民休闲、纳凉、划船的好地方,享受着绿色的海洋。
来到朗吟楼。朗吟楼是古沧州域名胜之一,此楼湮灭已久,2022年复建。清《沧州志》记载:“朗吟楼在沧州南关卫河之浒,夏月郡人多游息于此”。此楼与南川楼同时期建。乾隆皇帝在他两次东巡泰山时驻跸沧州,曾经登上朗吟楼眺望古城沧州,并赋诗留念。
相传朗吟楼从一开始就被赋于了传奇的色彩,其命名是为了纪念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康熙《沧州新志》卷十三《艺文》,开元中,一道士自号彭蠡主人,彭蠡主人即吕洞宾,吕洞宾在沧州跟他原来在洞庭湖岳阳楼的传说极为相似。据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记载,相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人不知,吕为此题诗一首“朝谢北越暮苍梧,袖是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朗吟楼之名,即源于此。
游览朗吟楼后,向南穿过南川老街,来到南川楼。南川楼在沧州市南,临大运河,明清时期为沧州名胜之一。始建于明代,具体年份不详,正德六年(1511年),被刘六、刘七起义军焚毁。明正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年),由明嘉靖时期长芦盐运司的官方接待重建,用于盐运司官员闲暇登眺。后又毁于战火,成为废墟,衰废达三百多年。现今,南川楼在古元龙楼的原址上复建,为明清建筑风格,占地约21亩,外观3层(内部实为6层)建筑,楼体高约31.8米,巍然屹立于大运河畔,是沧州大运河畔的新文化地标。
游玩过南川楼后,沿河堰继续后东,走到沧曲桥,桥头是给水所遗址,桥的南端是公园,公园旁立有“南川古渡”牌坊,桥西是百狮码头。
由于水源缺乏,南运河沧州段航运于1978年全线中断,航运功能完全丧失。后来沧州市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利用大运河的地理优势,开通了大运河旅游航线,旅游通航全长13.7公里,投入15艘游船,用于游客观光游览大运河风景。于2022年9月1日上午9时正式开航。
开通了四条旅游环线:百狮园码头南线,百狮园码头北线,沧州坊环线, 园博园环线。
一条大运河水上公交线:从沧州坊码头至运河公园码头,中间停靠大化码头、戴家园码头、清风楼码头、百狮园码头、佟家花园码头。
给水所。清宣统二年(1910年),津浦铁路建成,由于处在蒸汽机车时代,推动火车前进的动力水源以及车上旅客的用水均需要额外供水,因此在运河东岸盐场附近建设水厂,保障铁路用水。
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沧县城论陷失守,津浦铁路沦为日军所用,因盐场水厂水量不足,日伪政权新建南川楼给水所,供日本宪兵司令部和渤海道尹公署用水。
1947年沧县解放,南川楼给水所由人民政府接管。给水所久经风霜,见证了大运河对铁路长达一个世纪的哺育。残存的一砖一石,都刻满了故事,是日军侵华最好的佐证。
1990年蒸汽机退出历史舞台,给水所和水塔的重要性也逐渐降低。老水塔作为大运河相关文化遗存,南川楼给水所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予以修缮更新、统一管理。
沧州段大运河沿岸有青县、沧州、泊头、连镇4个铁路给水所,为律浦铁路供水,以满足蒸汽机车和旅客们的用水需求,曾被称为津浦铁路沧州段的母亲河。
9月16日上午参观了沧州市博物馆。进馆后,到服务中心,与工作人员作自我介绍,并向她们赠送了四期《大运河文化研究》杂志。工作人员得知我们是来自江苏省邳州市,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博物馆的简介。
沧州市博物馆坐落在沧州西部新城区,是沧州市人民政府投资兴建的河北省级社会公益事业重点项目,于2014年6月11月开馆。馆内藏有7000余件展品,镇馆之宝主要有:北朝青釉堆贴花龙柄壶、错金豹镇、北朝墓俑群等。 馆内总体布局为一至三层,共设11个展厅,一层设科技体验厅和两个临时展厅,二层设“沧海之州一一沧州历史文化陈列”、“滨海遗风一一沧州民俗非遗文化展”,沧州民间收藏展和“沧州历史名人展”,三层设“大运河北一一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展厅”、“百戏之源一一沧州杂技文化展”、“武术之乡一一沧州武术文化展”、“渤海之滨一一沧州沿海资源科普展”。听完介绍,告诉我们三楼大运河文化展厅讲解员正在向游客讲解关于大运河的知识。听说有讲解员讲解就坐直梯直接去三楼,到三楼“大运河北一一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展厅”,讲解员刚开始,我们真是幸运,溶入到游客的队伍里,聆听讲解。
河北境内运河最早开凿于公元204年,曹操为在河北驻军屯田,征调数万军民开凿疏浚一条古河道一一白沟,首次使黄河以北的运河与河南诸运河相通,这就是河北大运河的开端。
公元206年,曹操北征乌桓,听取谋臣董昭建议,在白沟与直沽河(今海河)之间开凿平虏渠,以通运道。
公元608年,隋炀帝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凿永济渠,其基本部分是曹操开凿的白沟、平虏渠。永济渠一一称御河,明代以后称卫河。
元代大运河裁弯取直后,沧州的经济重心逐渐转移至运河沿岸。延祐元年(1314),沧州州治从清池迁到长芦(今沧州市)。然后,元末红巾军起义攻占沧州,迫使州治又搬回清池,直到明洪武二年(1369)再次由清池迁治长芦。
沧州段大运河是地上河。北宋时期,黄河曾长期夺御河河道由海河入海,在流经黄土高原时将大量泥沙挟带至下游,因流速变缓而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形成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半地上悬河。
沧州段运河减河多,大运河上即有减河,又有增河。减河是为分泄河流洪水而开挖的河道称减河,为河流增加水量的河道称增河。南运河处于卫河下游,兼作卫河洪水排泄通道,自宋元时期便开挖减河来减杀水势,防止洪水漫溢。沧州段现存两多减河和一条减河遗址,即:捷地减河、马厂减河、兴济减河遗址。沧州运河段也曾经有过增河,在青县鲍家嘴流入运河的滹沱河。
三湾抵一闸,南运河河道有很多利用自然地形与人工做弯形成的“U型”弯道,流经沧州市区运河就是“U型”河流。“U型”弯道的作用起到减缓水流,解决水位落差过大的问题,便于行船。
沧州运河段桥少渡口多,一是因为南运河为半地上河,堤为土堤,危险性高,不利于建桥,二是运河是重要的运输供给线,来往的船有帆有桅杆,过桥非常麻烦。沧州段过去运河两岸民间交通主要靠摆渡。历史记载最早只有位于运河区菜市口附近金代的市桥,已被冲毁。
沧州段运河内至今发观沉船点有近30处,多数是运输瓷器、食盐、油、粮食等货船,年代从宋、金到民国,其中元、明两个时期较多。
沧州自古就是北方重要的盐产中心和盐运总汇之区,长芦盐业管理机构一一长芦盐运司,自元太宗六年(1233年)至清康熙八年(1669年),一直驻在沧州。沧州是清雍正以前北方最大的盐运码头。“南来载谷北载鹾”,描绘的就是从南方来的船载的是粮食,从北方回来的船载的是盐的情形。
沧州运河段上曾有多位帝王来过:隋炀帝杨广三次至涿郡征伐高丽、周世宗柴荣北伐契丹、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平叛汉王朱高煦、清圣祖康熙南巡、清高宗乾隆东巡、均路过沧州。
参观了沧州博物馆后,我们又参观了“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游玩了沧州“园博园”。
沧州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因濒临渤海而得名,意为沧海之州。享有鸭梨之乡、金丝小枣之乡、冬枣之乡、黑桑椹之乡、肉鸭之乡等众多美誉。
泊头鸭梨形俊秀,皮薄肉细、脆嫩多计、香甜爽口。泊头桑椹个头大,色泽黑紫,俗称“黑珍珠”,外形似肾,饱滿光亮果肉肥厚,汁溢鲜嫩,味甘如蜜,回味醇香。
从沧州回来,现在还想着沧州大运河沿岸的亭台楼阁。
评论列表(2条)
阅读文章,跟顾老师游览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收获多多。顾老师雄心壮志,不顾车马劳顿,不惜花费重金,完全自费,几乎游遍了京杭大运河,而且都有详实的文字记载,值得学习和赞美!
一篇佳作游记,欣赏点赞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