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越大,收获越多 2024-09-14 17:02 • 当代纪实 • 阅读 5323 作者:胡惠有 《洋河镇志》编纂小组成立之后,受主编委托,我承担了“镇情概览”和“镇村建设”两章的采编任务。 和其他乡镇相比,《洋河镇志》的编纂困难可能要更多一些。首先是体量庞大。现在的洋河镇是由原洋河镇、郑楼镇、仓集镇三个镇合并在一起,有46个行政村,20多万人口,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其次是历史久远。要写的事件很多,但新媒体志书不像传统志书那样包罗万象,受篇幅所限,如何沙里淘金,便成了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第三是洋河镇长期处于两县分治状态,区划调整频繁,史料分散,档案不完整。 刚接到任务的时候,我想,从2019年开始,我们这帮人就已经开始收集与洋河镇相关的史志书籍,今年又购置了那么多志书及关于修志规范方面的手册,只要认真研读这些资料,按要求取材,完成书稿是没有问题的。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把事情想得有点简单了。在编志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与问题。 “两县共治一镇”——“人无我有”的史情 洋河镇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有自己独有的历史。宿迁、泗阳两县分治洋河几百年,同一个镇,东面是泗阳县洋河镇,西面是宿迁县洋河镇。这种状况,即使是放在全国,恐怕也是少有的吧?由此带来的便是史料的混乱。两县各版本的《县志》记述很少越界,对洋河发生过事件甚至重大事件没有完整的记载,对同一事件的记述也不尽相同。为了能完整准确地记述这些事件,我把两县志书进行比对,参考行业志书和相关资料后再作出判断,以避免错漏。 自西晋起,洋河就有军队驻防,特别是明清两代,洋河成了军事重镇。因此,我们在《镇情概览》一章中专设“军事防务”一节。 洋河镇自古就是交通要津,县志对历代交通、水利的记述多不完整,而《京杭运河志》《江苏公路交通史》等和市、县的行业史志可以弥补《县志》的不足。 例如,郑楼的古城被称为“古国汉县”,秦汉时期,除泗水航路外,也应有陆路交通。我从1986年版《淮阴公路运输史》找到这样一段话——“秦驰道:秦王政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筑驰道,自山东泗水县,历曲阜、滋阳、济宁、邹县、鱼台、沛县、徐州、邳州、宿迁、桃源至清河县入淮。”由此可知,早在秦代,洋河镇境内就有了“国道”。 “一镇28个民族”——“人有我特”的人口特点 如果说,几案上的努力可以达到“明古”的要求,那么,“详今”却需要我们付出加倍的努力。这是我采编《镇情概览》“人口民族”一节的心得。 本来以为,公安机关有现成的资料。可公安分局联络员看了“采集目录”却面露难色。她说:“人口数据每天实时生成,人口总量可以随时提供,但年龄构成、民族构成需要时间分析。”虽然有困难,但公安分局的同志很配合这项工作,还是安排了专人进行数据分析,很快提供了人口总量、年龄构成、少数民族等数据。 看了数据后,我十分惊讶。 全国有56个民族,我们洋河镇竟有28个少数民族,1212人,另有穿青人2人。洋河地属中原地带,并非边陲之地,一镇之中,竟然有这么多的少数民族,这实在是我在修志之前所没有想到的。 此外,洋河高龄老人很多。90岁以上老人有721人,占总人口0.36%;百岁老人有18人。 《泗阳县志》记载:“民国寿星:江叶氏,洋河镇人,生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民国17年(1928年)百岁预寿时,县长熊敏堂为之题额‘蔚为人瑞’志庆。年逾百岁时,县长陈惟俭题额‘桃源人瑞’以贺。……民国21年卒,享年103岁。” 在采集“百岁寿星”资料时,我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社会事业局联络员杨国庆先生负责民政工作,他把18位健在的百岁老人的数据给我,然后说:“我这里只有最近7年逝世百岁寿星的资料。”我们商定,各自分别查找其余年份的资料。 我查了历届“宿迁市生态人瑞奖”获奖老人名录,从中找到4位洋河百岁老人。 我在东圩居委会走访时,几位老人说,20多年前,鱼市口有位100多岁的马老太。他们告诉我,马银校长是他侄孙。我通过马银与老人在徐州的女儿通了电话,得知老人娘家姓张,户籍姓名是马张氏,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生,2002年逝世,是享年103岁的老寿星。 就这样,我和杨国庆先生在有关村、居的帮助下,采集并确认了28位已故百岁以上老寿星的信息。从“民国寿星”江叶氏开始,洋河有百岁寿星46位,堪称“长寿之乡”。 “60多年间近200次人事变动”——“人简我繁”的主要领导变更 在编制“历任主要领导人一览表”时,我付出了更多的劳动。现在的洋河镇是由原洋河镇、仓集镇和郑楼镇合并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17年,三个镇有不同的建置演变,有自己的三套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180多次,涉及领导干部120多人。三个镇在2004年3月从泗阳县划给宿城区。要完整准确地做好这张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今年上半年,我随编写组去泗阳学习时,经於亮先生介绍结识了藏书家胡春先生,我们一见如故。胡先生说,如果需要泗阳的资料他可以帮忙。 我从《中共泗阳县组织史》和1979年—1996年《泗阳年鉴》上,采集了1949年—1995年三镇主要领导的信息。因缺少资料,采集不到1996年—2004年的信息。5月10日,我请於亮先生帮忙,第二天,於先生就把相关资料的照片发给我。感激之余,也有缺憾,他也没有2001年的资料。5月13日,我又向胡春先生求助,他收有全套《泗阳年鉴》。第二天,胡春先生发来了2001年的资料。他还告诉我,2002年《年鉴》写的是2001年的事。这时,我才知道《年鉴》是怎么编写的。 完成了泗阳县的信息采集,洋河新区组织宣传统战部干部科提供了2011年-2023年末的主要领导信息。这样,还缺2005年—2010年的资料。 5月13日,我向宿城区的张用贵先生求助。5月15日晚,张先生发来了2006等年份的三镇领导干部任职信息的照片,但仍缺少2005年和2009年的信息。张先生对我说,如果急用,可以到宿城区史志办档案室查阅,那里有全套《宿城年鉴》。 5月22日,我去宿城区史志办,黄立云、杨继平两位老师热情接待。他们带我到资料室查阅,但2010年《宿城年鉴》被人借走未还,我抄了2005年的信息,还缺2009年三镇主要领导任职信息。 我把采集到的信息列表核对,发现还有原郑楼镇镇长桂晓的任期不明。我知道桂晓担任过宿城区招商局局长,通过在招商局工作的朱卫京先生联系了桂晓局长本人。桂局长说,他是2009年12月卸任郑楼镇镇长,调任屠园乡党委书记。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我在史志同道们的帮助下,通过20多天的努力,终于做好了这张表。 “350中消失171”——“人少我多”的消失自然村庄 洋河镇有46个行政村(居委会),其中22个行政村(居)是2001年由原48个行政村(居)撤并而成。洋河镇的自然村庄众多,收入1980年代编印的《宿迁县地名录》《泗阳县地名录》和《泗洪县地名录的》自然村庄有350多个,其中不乏几百年历史的古老村庄。 洋河新区成立以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这些自然村庄半数已经拆迁,甚至有的行政村驻在村也已拆迁。把已经消失的自然村庄名写入镇志,留下村民记忆中的“根”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准确记录这些自然村庄,我决定再次走访46个行政村。 我把各村的村庄布局、人口构成、村民住房、土地流转、特色产业、集体收入等列为访谈要点,用了半个多月时间,骑电动车把各村又走了一遍。 我以各县《地名录》为线索,实地考察自然村庄的现状,查清了2022年洋河镇已经消失的171个自然村庄,把它们的村名写入“村庄布局规划”一节。 编纂组成立之初,主编便带着我们去外地考察学习,听取专家们的建议,还邀请张晓铃、於亮、张福贵、张用贵等专家来洋河指导。通过这些活动,我结识了一些史志界朋友,他们给了我不少帮助。我也在大家的帮助之下,每天加班加点,终于在主编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 通过这次修志,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家乡洋河镇独特的文化底蕴,同时,在采集过程中,我也形成了几点想法: 首先,我能有幸参与洋河历史上第一本志书的编纂工作,既是时代重担,更是历史机遇,我要认真地把主编分派的活儿干好,不能给自己留下遗憾。 其次,洋河是一个古老的大镇,有必要修一部传统的《洋河镇志》,毕竟全媒体志书受篇幅所限,很多资料无法收录进去,我们既要把这次编修全媒体志书搜集到的材料保存好,还应尽可能更多地占有资料。 第三,如果能从今往后,逐年编印《洋河年鉴》,积累系统、完备的史料,后世的史志工作者就不会像我们这样辛苦了。 作者介绍 胡惠有 1952年出生,长期在京杭运河船闸上工作,现任洋河新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赞 (1) 0 0 生成海报 相关推荐 寻访平汉铁路工人破坏大队后人记(连载七) 2024-08-07 葛峄烽火:连载(作者:顾勤功) 2023-02-03 发表回复 请登录后评论...登录后才能评论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