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运河,绕行微山湖,你会在离湖不远处发现一个满是石头建筑的古村落,这个古村落位于湖的东南方,属于江苏徐州铜山区利国镇镇区,村名叫西李村。
据说,这里在明代就设有利国驿,由于紧靠运河,水路交通便利,让利国镇境内丰富的铜、铁、煤等矿石资源得以开发外运,同时更促进了水路运输业的蓬勃发展。微山湖湖面广袤,水路宽泛,是历代兵家、商家必争之地。
这个村三面环湖,一面环山;岛屿森林、荷花苇荡;船游鸟戏、渔歌唱晚;特色涌动,处处是景。
走进西李村,到处是石路,石墙、石屋、石院,各家门前还摆有石臼、石槽、石桌、石磨,犹如世外桃源。看着眼前的空旷,仿佛走进了远古时代,却又瞬间被拉进了一丝悲凉。带着内心许多的感慨,让我带您走进这个石头部落,去体验那个时代的另一番情景。
利国镇西李村背依青山,面朝碧水,湖光山色,清雅怡人,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全村289 户1207人,其中87户以水产养殖为主,造就了水韵田园、渔舟唱晚的古村渔文化。
西里村西临微山湖,由汉、回、苗等8个民族组成,有着2700多年历史。

进村路上秦、汉时期渔文化介绍
石头部落是微山湖一处“网红”打卡地。这里的石路、石房、石墙,及石质的生活用具石桌、石凳、石磨、石槽,处处传递着乡野之风。

进村的“路路通”标致。
进村游玩的游客
石来运转

老牛车衬显石头村的沧桑
建造房屋的每块石头都是精凿而成
家与家之间院墙也用石头砌磊而成
所有这些石器都是房主生活中的“标配”。
石头砌筑的拱型“门楼”
古石村落里的茶舍
清末民初戏剧家杜子平在诗作《春草茸茸》中写道“悠扬婉转数丁丁,十八九腔七二哼,泊孕明清漕运日,彭城利国亮童声。”1680年前后,戏剧“铜山丁丁腔”兴起于徐州北部微山湖畔的利国大运河漕运码头一带,是极具徐州地方特色的运河文化产物,有着300多年深刻的历史文化影响和传承有序的历史渊源,是南北戏曲积淀的遗产、传统审美的结晶和徐州民俗文化的典型标本。

丁丁腔代表性传承人孙倩在演唱丁丁腔
丁丁腔原名“太平歌”,唱腔缠绵抒情,清新明快,颇具水乡特色,是村民自娱自乐的歌谣,民间曾流传“七忙八不忙,九人玩丁腔”。后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为戏剧形式。主要伴奏乐器月琴,因其声“丁丁冬冬”清脆悦耳,故有“丁丁腔”之名,其兼具北方的高亢激越和南方的悠扬婉转的唱腔艺术特色,同时增加了唢呐、笙等民间乐器的伴奏,丰富了音乐内涵,成为少有的集南北戏曲艺术于一身的地方戏剧种类,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徐州人民的一种文化表达、情感依赖、精神归属和原乡情结。随着时间的演变,从一个人唱,到两人对唱,再到一群人唱,慢慢形成了戏曲的雏形。丁丁腔唱腔音乐为板腔变化体,其板式主要有【八句腔】【平韵】【阳韵】【发腔】【对口】【腰锣镲】等,还有发腔、扭腔、阴腔、花腔、花韵、垛板花韵、平韵垛板、五句腔煞板、对口、对口煞板,五字韵垛板,扫腔、接口等唱法和技巧。丁丁腔的道白和唱词与其他剧种有相同之处,有自白、自唱;对白、对唱;旁白、旁唱。在唱与白的比重上,是以唱为主;白为辅。丁丁腔的基础腔调,男女同曲不同调。基本腔又可分为上句腔和下句腔,每个上句腔和下句腔没有固定的联接关系。上句腔的尾音多落在调式的不稳定音上,下句腔的尾音多落在调式的主音上,因此上句腔的调子显得更为丰富多变,而下句腔则显的变化较少。近年来丁丁腔戏剧研究会排练演出的传统剧目《十八相送》、《站花墙》现代剧目《古驿情缘》、《星满家园》等20多个小戏获得国家、省、市级的各项大奖。

拍照留念的游客
在山下有个石头部落山庄,河南、安微、河北钓鱼爱好者常到这里,有的在这里一住就是几天。

石头部落山庄全景

石头部落取材于微山湖里的美食

石头部落山庄后的荷花荡 荷花池 荷花园。

微山湖里打鱼的石头部落村民
慢慢的走,用心的看,这样的石头村,让我看到的不只是那些古建筑,还有那些因石头而生,因石头而活的人们,当然,还有那些把石头当成民间艺术去磨练意志的能工巧匠的内心世界和奋发的精神。简简单单的石头,支撑的不只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还有他们的心灵期盼,以及美好的未来与希冀。
让世界了解运河
让运河走向世界

作者简介 ;
贾传军,江苏省邳州市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江苏省学习强国平台、中国江苏网、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摄影师,徐州市徐国历史研究会副会长,邳州市民俗摄影协会会长。出版了《我的运河》个人专集图书并被浙江大学等图书馆收藏。作者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旁、工作在运河上,对这条古老文明的母亲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坚持拍摄运河的点点滴滴,曾三次全程走完京杭大运河及浙东运河(部分通航航段行走数次),行程万里之多拍摄数万幅运河题材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