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宿羊山镇陆埠村,在村部附近的加工车间内,村民们手拿红绳,正在用固定的模具编织中国结。绕圈、穿绳、翻转,经过她们的巧手编织,中国结渐渐有了形状。张丽丽也在车间指导工人操作。
张丽丽自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基层一线,20多年的工作经历让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去年10月份她来到陆埠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女“村官”,张丽丽对村庄发展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思考。她认为发展富民产业是重中之重,而村里的闲置劳动力也迫切需要就业。如何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打造一个产业,是张丽丽任职以来考虑最多的问题。在镇里的支持下,她多次到临沂、安徽、宿迁等地学习,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上手简单、成本相对较低的中国结制作工艺上。
张丽丽回忆道:“我带着4名女干部去学习,刚开始很难,但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还要学好。”
学成以后,张丽丽联合白口、韩行、耿埠等6个行政村,盘活老村部资源,成立邳州市千千结工艺品有限公司,吸纳村内的留守妇女就业。公司设有加工车间、原料仓库、成品库等9个房间。
张丽丽说:“初次培训只有10多名村民参加,大家毫无经验,我们在不断摸索中找准诀窍。比如在编织过程中需要稍微拉紧一些。”
公司从3月初开始生产,经过培训,20多名村民已经可以熟练编织中国结,并且越来越多的村民到公司来学习编织。56岁的朱银艳现在已经可以熟练编织各种型号的中国结。她说:“我们年龄大了,也不能外出打工,在这里一天挣几十元,挺不错。”
双钱结、纽扣结、吉祥结……目前公司生产销售的中国结有40多个品种。为了扩充产品类型,张丽丽还发散思维用红绳编织花球,包装成花束。
张丽丽说:“工作之余,我开了一家花店。将中国结的编法进行改进,制作成花束,还能持久保存。”
解决了留守妇女的就业难题后,张丽丽还把目标转向了村内的弱势群体。村民姬海军因为车祸失去劳动能力,在张丽丽的帮助下,他也加入了村里的“致富工坊”。每隔一段时间,村干部会把原材料送到他的家中,让他在家中安心制作。
村民姬海军说:“制作这个时间自由,不仅可以打发时间,还能挣钱。”
截至目前,公司带动村内约20名留守妇女就业,培训中国结编织技术人员约40人。公司的产品主要供应附近商超和企业,目前已与江苏邳州农村商业银行签订了10多万元的订单,预计一年能为村集体带来6万元收入。
随着公司渐渐走上正轨,张丽丽对未来发展也信心满满。“我们要继续把中国结项目做大做强,同时带动在家的剩余劳动力,下一步在兄弟村扩建分点,更好地为宿羊山镇作贡献。”张丽丽表示。
融媒体记者:李索雅
摄影:陈国政
编辑:程智
责编:裴培
文章来源: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