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屋寺翻山正对刘家楼”。这是当地的一句俗话,意为此计不差正准。这刘楼是姚集镇西北的刘楼村。石屋寺与刘楼只一山(石屋山)之隔,石屋寺在山北,刘楼在哪山南。刘楼村内办一所刘楼小学。抗日时期,这校两届毕业生60多人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科级以上(含省市县级)干部30多人。石屋寺一个小和尚也通过该校课堂进入革命队伍。1943年到1945年我在该校上五六年级,听魏真如校长和李航之老师说,石屋寺流传麻编僧和明朝崇祯帝缢死煤山后王台辅穿孝服步行至睢宁官府宴会上斥责正在饮酒作乐的官员后自缢的故事。1952年至1955年我又在刘楼小学做领导工作,先后曾两次参观游览石屋寺,亲眼见该寺大殿内悬着周佛海于民国年间题写的“入世精神”大匾。
石屋寺在石屋山北,建于魏正光初年,几经重修,规模很大,前后两座大殿,隔成两进大院落,前大殿供奉关公,后大殿供奉如来佛。两佛中间右侧有一座小楼,供奉着送子观音。左侧为一走廊,走廊中有县官侯绍瀛的石刻浮雕像。寺院山门上方有一块阴纹石刻横匾,匾上刻有“石屋禅林”四个大字。后大殿门两边楹柱上有“山环古寺”和“月照禅林”楹联。整个寺院,殿阁玲珑,红墙碧瓦,蔚为壮观。
石屋寺西北约百米处有一石屋。石屋里凭一段刀削般的石坡,修砌而成的一面石壁,有一个几米深的山洞,洞里有一块由高处向外延伸的平滑石面。一走进石屋,人就能看见迎面而来的那大块石头,象个大舌头从屋里伸出来。“舌头”占去屋的大部面积,“舌头尖”离门不过一米左右。现在石屋还在。
石屋和石屋禅林是有渊源关系的,清朝诗人刘日旭写过一首咏石屋寺的诗:
嵌空石作屋,
寺以此知名。
雨后山皴黛,
风来树听笙,
禽音和梵韵,
谷响衬钟声。
但晓西来意,
昏衢炬烛明。
诗的开始两句,点明了寺庙是因有石屋才知名的,可见石屋早于寺,很可能“石屋禅林”是由石屋命名的。
诗人在下面接写山寺景物和佛事事情况,雨后山石青黛皴染,风吹山林似笙簧鸣奏,林间鸟语与诵经音响相和,山谷林涛和钟罄之声衬应。这在山林佳处,石屋寺点缀其间,象一盏明灯吸引着偏僻山村的善男信女。从这些描写中,人们可以想象到主当时这里的香火盛事。
石屋于何时为何人建造?又为何!以石屋为名建造寺庙?已无从查考了,只听当地人传闻,石屋和寺庙由来已久,僧众很多 佛事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