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家路是洋河镇的主干道。它北接洋河大道,穿过中大街、发展大道、南大街,南接拦马河路,是洋河主城区的中轴线。
洋河的古街老巷,多在“洋河圩”内。洋河圩是一座土、石、砖混合结构的城池,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000米,面积约2平方公里。圩内的街巷呈鱼骨状,东西向的中大街是主街,两侧有14条街、巷,两两相对与中大街相接,打铜巷和小济堂巷是其中的一对巷子。打铜巷在街南,小济堂巷在街北。
为了防御,洋河圩只开了六个圩门,东、西、南、北各开一个大圩门,另有两个较小的圩门通往米市街和新集街。圩内的巷子虽多,但是通往圩外的路只有六条。从打铜巷出南圩门过吊桥就是太平市后街。
洋河圩南面,除了米市与太平市外,多是农田、芦苇地,俗称“南湖”。1958年成立洋河人民公社时,对耕地进行调整,南湖划给车站、大圩、平安三个大队,中间一框是大圩大队的农田。车站大队、平安大队都有路下湖(即下田),大圩的社员却要经太平市后街绕道下湖耕种。

1979年9月,洋河大曲在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淮阴地区和泗阳县领导前来祝贺,五辆吉普车从徐淮公路下来,开往洋河酒厂,这段坑坑洼洼的土路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泗阳县政府决定铺一条砂石路面的“洋郑公路”。
洋郑公路的起点是徐淮公路,经大圩大队生产路向北,过黄河堤下的条堆河拐弯向东,经三葛大队通往郑楼,全长13.76公里,路基宽9米,砂石路面。从徐淮公路到中大街,是洋郑公路的起始段。它取代米市街,成为从徐淮公路进入洋河镇的主要道路。
洋河大曲评为八大名酒后,洋河镇一下子热闹起来。各地来洋河的人骤增,镇上却没有接待客人的旅社和饭店。1979年,镇政府决定兴建旅社和饭店,选址在靠洋河酒厂最近的打铜巷口。当年开工,次年4月竣工,建筑面积约4000平米。这是洋河第一座三层商用建筑,也是洋河当时最大的单体建筑。
镇政府在这里开办了两家企业,一家是“洋河镇招待所”,一家是“洋河镇酒家饭店”,招待所是洋河镇第一家政府招待所,酒家饭店是洋河最大的饭店,各地来客都在这里吃、住,经常客满。酒家饭店成了洋河镇的地标。
洋河镇政府把拆迁的居民沿洋郑路东侧安置。大圩大队社员安置在中大街南的铁钟地;大圩居委会的市民安置在中大街北的后马园。原洋河酒厂大门对面的大同商店率先迁建到洋郑路西的凤祥街旁,其它镇属事业单位也陆续迁到洋郑路旁。从1980年起,政府在洋郑路两边兴办企业,路两旁的居民也把住房改成门面房,洋郑路成为洋河镇人气最旺的地方。这年,洋河镇政府把徐淮路至中大街一段洋郑路命名为“酒家路”。

酒家路是条奉献之路。路道所占的土地多为大圩村的耕地,大圩村民没要任何补偿,各组都让出土地,然后由村里平衡调剂。修路所需经费,都是单位和干部、群众捐献。修路所用劳力大多是各村出的义务工。这些感动洋河的事例,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镇政府号召酒家路的沿路居民自建商住楼。1988年,紧邻酒家饭店的吴姓、叶姓等人家率先建成三层商住楼。1989年,酒家路东侧6户居民,修建了18间三层商住楼。接着,沿路大圩、平安两村的民居陆续改建商住楼,业主自己开店或租给商家经营。洋河信用社买地建营业厅,成为酒家路上第一家金融机构。
1993年,位于酒家路南段路东的洋河酒厂第二生活区,临街兴建了三栋五层商住楼,其中底层38间为商铺。酒家路两旁的企业,也陆续建了两、三层的门面房。1996年,洋河供销社在徐淮公路酒家路口兴建三层的“供销商场”。同时,开发商在供销商场对面酒家路西建设四层的“银信大厦”商住楼。两座大楼相对而立,成为酒家路的标志。
2000年,洋河中心小学创建成江苏省实验小学。学校改建大门,新校门面向酒家路,寓意为“开门办学走大道”。这是20世纪酒家路发展的收官之作。
2005年,大圩村通过招商引资,在村委会原址兴建“华联购物中心”。中心为三层建筑,一、二层为商场,三楼为村委会办公区。这是酒家路上第一座三层商用建筑。2007年,洋河交通运输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在酒家路边建了五层商住楼,一、二层为商场,三楼以上为办公和居住用房。2010年秋,洋河镇第一个商业综合体“酒都名苑—洋河酒街”建成,这是酒家路建设最后一块拼图。从此,酒家路完成了从“酒厂林立”到“商铺林立”的蜕变,成为市面繁荣的商业街。
2005年,酒家路升级改造,把87年修的快车道和慢车道合并,改造成宽18米的沥青路面。2008年又对两旁的楼房进行仿古改造。同年,在酒家路口修建“牌坊”。牌坊横额上是“洋河”两个方隶大字。下书一幅名联:“一镇堪将天下醉,神州何处不销魂。”
现在的酒家路总长3050米,红线宽30米,道路总面积9.15万平方米,是中国酒都核心区主要交通干道,是江苏历史文化名镇——洋河镇的中轴线。